中国创新潮
2016-06-17本刊编辑部
中国创新潮
2016年1月到2月期间,全国多地省级两会召开。今年,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可谓是重要的时间节点。
盘点这一轮全国省级两会,有诸多看点。2016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省级两会,描绘了今后五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在已召开“两会”的省份中,16省份完成2015年年初设定的GDP增长目标。2016年,22省份下调了GDP增长目标,下调幅度最多达2.5%。其中,仅重庆、西藏的2016年GDP预期目标达到10%。除了调低GDP增速目标已成近两年的常态,划定GDP增长区间目标已成为各地新经济调控的新现象。
《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记者梳理归纳了多地省级“两会”相关材料,创新驱动在济新常态下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全球制造业正面临新一轮产业革命,国内制造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则受制于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国内外机遇叠加,为地方GDP增速的目标设定注入新动力,其中,创新驱动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万能钥匙”,正如潮水一般,漫灌春苗,滋养收获。
北京
构建有利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率先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战略高地,成为国家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
北京将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引导政策。立足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紧紧围绕“在北京制造”向“由北京创造”战略转型的目标,努力做到“市场活、创新实、政策宽”,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
“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一批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同时,北京将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行动。从创业服务体系、发展形态、空间布局和保障机制方面对北京市创业创新作出全面部署。大力提升原始创新力,建设好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等央地共建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
另外,“十三五”期间,还将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实行科技成果入股、股票期权、分红激励等办法,增强对关键岗位、核心骨干的激励。加大对不利于创新创业的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调查和处置力度。
提升创新要素 形成聚合效应
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等央地共建共享创新平台,既有布局又不拘泥于布局,将其作为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主要提升整个北京的内在创新能力,形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起到支撑作用的示范区。并以这个定位为准,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增强服务能力,提升“高精尖”经济结构水平。
这个规划的核心是把首都的创新要素进一步优化提升,形成聚合效应,再出更好更高的成果;不仅仅是招商引资,更重要在于促成内在要素之间的化学反应,并且是一个乘法的效应。例如,某大学原来在实验室研究,一直是实验成果,正好有一个人具备转化成果的能力,同时在缺少资金时,能有人愿意投资,加上国家正好有重大专项鼓励政策,就可以推动整合,不断聚合,在空间里发生反应,用更多力量和机制让这些原始创新成果进一步转化,甚至可能诞生一个新的领域,填补此前科技创新研发的空白。
同时,目前北京科委正在牵头做关于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的专项发展规划。中关村科学城位于海淀核心区,高校院所聚集。中科院在怀柔区建立了科教产业园,还有一些大的科学装置。昌平未来科技城则是未来央企研发中心聚集区。
在人才引入方面,三大科技创新区域有着自己的主体,例如未来科技城有二十几个央企入驻,引进人才以企业为主,他们是创新主体。同时,怀柔科技城里有很多研究所,一些中科院人才会跟着核心研究装备,一起搬到怀柔、昌平等区域。
广东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78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区域创新、协同创新中心等热词频频出现,科技创新成为省两会广州代表团聚焦话题。
作为珠三角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广州将如何发挥龙头和引擎作用,引发广州代表团热议。代表们认为,广州应抓住广东实施创新驱动第一战略的机遇期,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成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带动广东创新发展整体上水平。
建设高新企业成长集聚示范城市
创新发展,要激活创新主体。谁来创新?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激发企业创新力的重要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示范城市,带动创新型小微企业集群发展。”
事实上,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广州坚持创新发展,要抓牢企业这一“牛鼻子”。尤其是在“互联网+ ”战略下,要让企业家、科学家,迸发出强大的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
在这一方面,广州已有不少探索实践。电商新业态正成为撬动广州经济转型的一大支点,去年广州电子商务交易额超1.3万亿元,新兴的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逾13亿元。亮眼数据的背后,既离不开微信、唯品会等本埠电商巨头的创新,也得益于跨境电商体验店遍地开花的带动效应。在制造业领域,创新也悄悄颠覆了传统生产方式。去年广州启动“机器换人”行动,不仅一批企业搭上了“智造”快车,广州数控、广州启帆等企业还成长为国内顶尖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商,产销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两位。
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智能机器人、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九大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加强国际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广州的创新力正得到国际认同。今年1月,美国商业杂志《快公司》中文版评出2015年“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广州有13家企业上榜,占四分之一强。
同样,广州的创新氛围也吸引了海外“金凤凰”纷至沓来。广州市科创委消息显示,近5年,广州国际技术合作平台从8个增至39个,世界级源头创新与产业化活动开始向广州汇聚。仅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就落户了三星通信研究院、卡尔蔡司研究院等一批跨国研发机构,英国天祥、瑞士通标等20多家国际检测认证机构亦入驻发展。
1月21日,广州市副市长王东率团访问美国硅谷。王东向硅谷地区近50位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进行宣讲交流时指出,广州将打造三大战略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是其中之一,“创新”将成为广州新的城市名片。广州将依托中新知识城、科学城、广州高新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等形成的科技创新走廊,加强与世界发达国家、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不断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截至去年10月,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已聚集了32名院士、50名中央“千人计划”人才、3000多名海归在区内创业。人才吸引度和创新效益均位居全市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州“人才重镇”。
人才的聚集效能也在释放。截至去年底,累计有近3000家初创型科技企业入驻区内4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入孵企业皆要在这里完成孵化或即将上演嵌入国际创新产业链的精彩一跃。
安徽
安徽省省长李锦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创新是安徽省未来五年发展最鲜明的特征。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着力打造更具优势、更有活力、更高水平的“三个强省”。
在安徽省两会上,省长李锦斌在报告中指出要将创新摆在“十三五”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皖派创新”,敲响了“实干兴皖”的鼓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令人鼓舞,也令人期待。
近年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区域创新能力逐年提升。2014年,随着创新驱动“1+6”政策出台,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8378.9亿元,增长22.5%;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7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6%;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均进入全国前10位,新增授权发明专利增长22.2%,发明专利申请量跃居全国第六,专利实施率全国第一。
皖派创新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实现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三轮驱动,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落实到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各个环节,着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著力打造更具优势、更有活力、更高水平的三个强省。
皖派创新不是空穴来风、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2015 年12月,安徽省委九届十四次全会上发出“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响亮号召,并按照“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起草《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让皖派创新有内容,也有举措,更有目标,上升至“‘十三五’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但创新需要观念、体制、方式方法的改变,这对走出具有安徽特色的创新型三个强省发展之路尤为重要,否则只会是纸上谈兵。
为打造“创新丛林”,去年安徽省围绕首位产业,汇聚成果、人才、项目、基地、企业等创新要素,建立2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14家、国家级1家。其中,中科大先研院已建设战略性平台10个、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33家,引入创新孵化企业74家,成为中西部集聚国内外资源、引领安徽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引爆点”。
安徽省立下创新的决心、发展的目标:在“经济强省”创新方面,将破除一切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淮才遍地”的生动局面;在“文化强省”创新方面,将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创意文化产业、新型文化业态,着力营造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在“生态强省”创新方面,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天津
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高水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完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各分园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建成全国产业创新中心。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成清华高端装备研究院、北大信息技术研究院等行业领先的研发转化平台,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孵化器等创新机构。
加快构筑现代产业新体系。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对接《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壮大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培育5个超5千亿元产业。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积极运用“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提升和制造方式转型,建设一批智能制造试点。深入实施“万企转型升级”行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大力发展新型金融,建设一批运营平台、一批行业领先的创新型机构、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品牌。着力构建现代大物流体系,打造一批大宗商品交易所、交割库和海外仓等物流平台,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加快打造引才聚才新高地。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深入实施“千企万人”等人才支持计划,先行先试重大人才政策,引进集聚高层次人才。深入推进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继续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10万家、小巨人企业5000家,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众创空间200个。
山东
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在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三五”时期创新型省份建设要达到更高水平,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提高到2.6%。
郭树清说,要强化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知识产权创造、使用和保护,完善各类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持续扩大人才政策开放度。鼓励企业主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研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快创建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提升农业发展优势,努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持工业强基,加快食品、轻工、纺织、原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机械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其他各类知识密集型产业快速成长。落实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服务业扩大规模、拓展空间,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鼓励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鼓励军民产品、技术、人才、信息广泛交流,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江苏
创新转型,发展的新台阶
1月10日起,江苏省各市两会陆续召开。五年来,江苏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5万亿、6万亿、7万亿元,上了三个大台阶;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突破,初步形成‘三二一’现代产业结构,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今年地方两会时逢“十二五”收官,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都呈现了过去5年的发展成就。创新转型、绿色生态、民生获得感成为点击率最高的热词,这些热词背后也是各地在“十二五”建设中最踏实的作为。
创新,成为横跨南京市“十二五”工作的一根“纵贯线”。1月17日,南京市市长缪瑞林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明显提高”,提出全面建成国家级创新型城市,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十二五”期末,南京每万人研究生数量居全国第二,拥有国家及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为17家和320家,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为28家和55家,领先于国内同类城市。
“改革创新”,也成为18日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汇,“十二五”期间,苏州区域创新能力继续增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34个百分点。其中,2015年,苏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8%,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1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9%。
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驱动发展也是核心内容。市委书记蓝绍敏说,泰州推出“购房券”重在吸引包括应届毕业生在内的各类人才安家落户,“创业券”意在支持人才投资兴业、积极创业,而“创新券”则主要引导企业做优做强。
湖北
为创新提供丰厚的“土壤”
2015年,湖北省发改委先后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84项,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监管清单,为创新提供丰厚的“土壤”。
截至2015年底,湖北省已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大型企业建立了涵盖全省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的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6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7家。在“十三五”期间,将从加强创新改革政策统筹、以创新创业打造创新驱动新动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四大方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将成为湖北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充分利用科技、人才优势,推进“互联网+”和“大数据”与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实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升创新效率、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
湖北省围绕科技创新发展所制定出台的“科技十条”和“新九条”的改革举措,从供给侧入手进行科技成果的培育落地、激活成果转化潜力、调动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通过协调全产业链上下游的成果创新、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以更好地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推动相关产业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资源,变革生产方式,从而提高传统要素的投入效率,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
作为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五年来“双创”收获发展新动能,成果令人惊喜。“十二五”期间,东湖高新区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5%,总量跨越万亿元大关。光谷还主导创制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280多项。仅2015年一年地区新注册企业数量便达9621家,是整个“十一五”期间注册数量的1.4倍。
甘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三剂药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下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投资、消费、出口被称为传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近年来,消费拉动经济的能力超过了其他两项总和。因此,双创在经济领域中也被提升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双创的“创”是关键,“众”是主体。普通大众如何创业?创什么样的业?创业了怎么发展?初创企业授信难、融资难、存活难成为全国性难题,严重制约大众创业的积极性和持续性,甘肃省开出了三剂药方。
金融后盾 助力“草根”创业
“万企计划”是兰州银行结合“双创”及多年来支持中小微企业研究出的新思路,也是甘肃省金融支持创业的方式之一。兰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初创企业死亡率高。“以金融平台支持创业促进就业,以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兰州银行董事长房向阳及其团队,在这个模式上提出了“千商计划”、“千户小微”、“千店计划”,为有能力的创业者解决初创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通过贷款审核、实地调查、签订合同、授信等多种方式,金融单位可以控制住风险。贯彻扶初、扶优、扶高的原则,除能扩大创业面外,还可根据消费需求,用市场自身的优胜劣汰规则调整结构,挖掘创业者潜能,产生新产品、新模式,激发更多的创新和创业。2015年,仅兰州银行一家金融单位就累计发放贷款2.73亿元。
简政放权 为创业开绿灯
《甘肃省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方案》提出: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和简政放权,加快完善“三张清单一张网”;减免初创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推行“一评多用”,减少重复性收费;放宽企业住所登记条件限制,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大学生等创业群体通过多种形式申办营业执照......行政程序松绑,甘肃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启激活模式。
甘肃省两会在《政府工作报告》2016主要任务中提出,要大力促进创业创新。全面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列政策措施,以及对创业创新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营造宽松的创业创新政策环境。组织实施创业创新平台、创业创新示范园、科技创新园建设、农村创业富民和信息惠民新业态培育发展等5大工程,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专业化孵化器,带动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抱团发展,实现企业集聚发展格局。
智力支持 拓宽创业思路
“今天的主题是全网营销之模式。”来自土锤锤电子商务的韩永奇,在两个小时的创业分享会的讲演中,赢得20余名创客的掌声。被称为“创客之家”的传说咖啡馆里,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正在读研的学生,还有已在传统行业打拼多年的生意人。各种项目、招聘启事、沙龙预告,激发着年轻人双创的激情。
在甘肃,类似这样为创业者提供智补的众创空间还有很多。政府根据不同特色的众创空间量身打造了扶持政策,助推发展。据统计,淘宝特色中国甘肃馆目前入驻网店500多家,已成为甘肃省特色产品网上销售的重要平台;创意文化产业园累计入驻企业93家,实现年产值10亿元,已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首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九州“主食厨房”入驻企业92家,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解决近万人就业,成为甘肃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食品加工园区。智力支持和科技引领,让众多创业者“追梦”变“圆梦”。
山西
科技创新城全面开工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科技管理新体制……2015年,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情况下,山西省研发经费投入152.19亿元,基本保持上年的投入水平,科技创新取得多项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城作为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头号工程,一年来省政府及太原、晋中两市共批准各类规划文件24个,其中包括核心区19项专规、5平方公里控规等,编制完成12个邻里单元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启动了核心区剩余15平方公里和产业区控规编制;累计引进35家研发机构,研发方向涵盖了全部7个煤基低碳领域,代表了国内最领先研发水平。
截至2015年年底,共有清华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马练营路等21个研发机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40亿元。高端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4项配套政策已审议通过,旨在把科技创新城打造成山西创新发展的引擎和世界低碳中心。
山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科技管理新体制,并完成产业创新链编制,围绕做好煤炭产业这篇大文章,组织120余名专家,历时半年,全面修订了煤层气、煤电、煤化工、煤焦化、煤机装备、煤基新材料等6条煤基产业创新链2015版,实施重点精准科技攻关。
2015年,山西科技创新在多方面取得进展,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9%,达到8104件;有6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上年增长35%,总数超过700家,两年翻了近一番;全省科技进步水平综合指数排全国17位,较上年度上升2位,增幅全国第一。
湖北
让创新成为发展第一驱动
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核心,加快政府角色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以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等方面水平;通过搭建有效现代金融平台、发展现代中介服务等,打造新的产业生态;政府要提供政策环境,切实加大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体现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让创新贯穿振兴发展的全过程。
今年辽宁省将重点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增量提质”,做好“数量布局”和“质量取胜”;着力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和质量,确保辽宁省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到5.6件,为辽宁省新一轮全面振兴做好储备。
陕西
率先建设创新型省份
陕西省省长娄勤俭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以实施创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大国家战略任务为契机,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步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构建具有陕西特色、体现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庆
打造西部创新中心
去年重庆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西部创新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目标,在这令人心驰神往的前景描述里,“西部创新中心”这个全新概念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今年两会,重庆市政协的“一号议案”就是《关于着力打造西部创新中心的建议》,“西部创新中心”成为重庆两会上的热频词。
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定义“西部创新中心”?其实用这样一句话就能把它说透:“在中国西部地区建设具有集聚创新资源,能够产生极化效应,引领创新发展,形成辐射效应的区域创新中心。”
具体而言,就是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内驱动力,布局在西部地区具有引领作用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示范作用的制度创新体系,布局有利于全民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通过产业引进与转型,调整结构与优化布局,让重庆制造变重庆智造、重庆创造,充分发挥创新对其他经济活动的吸引和拉动效应。
西部创新中心什么时间建成?
重庆建成西部创新中心是分阶段来完成的,一步一脚印,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踌躇不前,当然时间表也已经规划好了:
西部创新中心的实施路径是什么?
西部创新中心的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简单来说,西部创新中心要从理想变成现实,必须“四路并进”,请看下图:
建设西部创新中心现阶段将怎样布局?
从生产力层面进行第一个布局建设,建立能够引领西部创新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链、资金链与产业链高度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生产关系层面建立第二个布局建设,建立在西部地区具有示范作用,能够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的制度创新体系。
从生态链进行第三个布局建设,建立基于技术创新体系与制度创新体系之上的、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包括整个政府所能提供的硬件和软件与公共服务在内的创新生态系统,这是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的生态链。
西部创新中心依靠谁来打造?
创新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才,所以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要通过培育与引进相结合,打造高端、实用的大规模人才团队。他们是重庆最需要的新鲜血液。必须通过高端人才团队和实用新型人才团队的培育引进,才能为未来五年的创新发展提供根本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