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安全技术生态系统开放治理构想

2016-06-16杨超危怀安

杨超+危怀安

摘要:吸取开放治理和技术生态系统精髓,提出公共安全技术生态系统开放治理的新思维,分析了公共安全技术生态系统的内生矛盾与外部困境,即技术标准与技术颠覆、技术试错与技术成本、技术合作与技术竞争三对矛盾以及预防性创新产品采纳困境,最终提出了采用技术预见为工具,以“开放”“生态”“系统”“治理”为核心原则的战略构想,以期缓和系统内生矛盾,打破预防性创新有积采纳瓶颈,为公共安全技术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安全技术;开放治理;技术生态系统;技术治理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从“僵尸肉”到煤矿事故,再到“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国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各类安全事件极大危害了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福祉,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安全事故防范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公共安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令人颇为遗憾的是,当前学术领域更多关注单一公共安全技术发展,少有采用技术生态系统化思维分析产业发展困境和策略的研究。

公共安全技术产业已经形成了诸多产业联盟、产学研合作组织,但技术之间的发展边界分明,技术发展相对孤立,组织内企业“融入”而非“融合”,使得产学研合作组织沦为松散的技术共同体,这不仅羁绊了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而且给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和防范带来不便。如何真正发挥产学研合作组织、技术联盟的作用,促进技术融合,构建互利共生的公共安全技术生态系统,就成为一项关系人民安全、产业进步和应急事件响应的重要课题。

基于理论推进和实践反思两方面的考虑,本文引入开放治理和技术生态系统概念,以技术预见为工具,探讨系统内生矛盾与预防性创新采纳困境,打破孤立发展趋势,为实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国家公共安全善治提供参考。

一、技术生态系统开放治理:公共安全技术治理新思维

公共安全技术,指的是服务于工业安全、食品安全等多种非传统安全需求,并囊括其他安全功能的技术产品,如防护技术、生命探测技术、应急救援技术等。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在风险界定中,科学对理性的垄断被打破,风险借各种现代性主体和受影响群体的竞争和冲突的要求、利益和观点得以表达,是行动刺激物的未来事件[1]。基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公共安全技术逐步发展成新兴技术产业,并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了一些产学研合作组织。

技术生态系统理论,借鉴生态学中系统的概念,不仅关注核心产品技术的研发和革新,同时促进上下游产业链以及服务性、配合性产品发展,构建成员间相互依存、共生共赢、互利共生的技术管理系统。技术生态系统是商业生态系统概念的横向延伸和纵向拓展,早在1993年,詹姆斯·穆尔就提出商业生态系统演化经历生成、扩张、领导、自我更新或衰亡四个阶段,生态系统内成员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在竞争合作过程中,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2]。技术演化过程亦然。技术间的竞争合作,提高兼容性、配合性,将解决问题作为技术配合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技术合力,弥补技术劣势,是技术生态系统治理的重要目标。长期以来,公共安全技术之间处于封闭发展的状态,技术兼容性不足,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协同效果不佳。将核心技术与服务型技术、不同核心技术之间的界限打破,立足全局,联合研究安全应急方案,理应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大局下公共安全技术发展的首选策略。

开放治理是国际学术界的共识和热点话题。虽然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体制,已经写入《国家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但推进研发创新和技术治理开放,仍处于初探期。技术治理不同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技术管理,它充分考虑政策建议、公共参与以及政治决策的合法性[3]。技术开放治理,进一步扩大了传统技术管理的参与成员范围,吸收了政府主管部门和用户,将政府、公众、研发等多方态度充分融合,弥补政府和市场二维主体的不足,突破公共与私有二分思维,促进技术发展与产业趋势、用户需求和政府导向协调一致,为技术发展良善治理提供了方式。

结合上述理论,本文提出采用“技术生态系统开放治理”新思维,即将政府、公众和产研结合,以生态和谐和效益最优为标杆,以“开放”“生态”“系统”“治理”为特征,不忽视用户贡献,综合采用大数据和可视化预测分析方法,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实现技术创新目标的新治理思维。具体特征如下:第一是开放性,信息的流动包括单一技术生态系统成员的信息反馈和不同技术生态系统间的信息交互,流量倍增,改变封闭技术创新短视现象,吸纳多主体贡献;第二是生态性,政府、行业、企业、技术研发、用户多种主体各行其位,平等参与,提高持续创新意愿,维持技术健康水平;第三是系统性,搭建政府参与、行业引导、用户贡献、研发支持、资金融通以及企业竞争合作的网络,主体合作更加频繁有序;第四是治理性,为技术困境提供制度和激励支持。这种新思维既突破了传统技术管理体系中政府、行业、企业以及技术R&D的官僚科层结构,凸显了生态系统主体间的平等地位,又纳入网络互联思维,改变了技术生态系统治理的单一系统思维,实现多系统、多主体互联互通、不同技术融合替代(见图1)。

采纳这种新思维的必要性在于:其一,公共安全技术,关系国家社会安定,关系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应对突发性事件时,政府应急方案与技术的契合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危和经济损失大小,迫切需要打破当前应急技术兼容性差的现状。体现政府意愿和挖掘政府资源信息,捕捉优化公共安全的要素,为公共安全技术功能实现提供了关键的外部资源。其二,自媒体时代和用户数据贡献,为优化公共安全技术的用户友好性提供完善建议。把握用户需求和特质,积极应对用户反馈,能提高预防性创新采纳水平。其三,产学研是公共安全技术的协同创新的主体,发挥协同主体科研资源和市场资金优势,促进技术研发主体多元化、专业化,为公共安全技术生态系统演进提供深层动力。

同时,也是公共安全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是“十二五”国家科技规划战略布局中的专项规划,受到国家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2015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主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公共安全技术,一直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保障公共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公共财政投入、人才储备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之下,中国公共安全产业起步晚,发展也相对缓慢,在政策落实上执行力度不够,在当前高发的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中,科技水平难以满足复杂、紧急的公共安全需求。介入技术生态系统和开放治理内涵,促进公共安全技术生态系统开放治理,助力公共安全技术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是政府和市场转变传统思维、保障社会安全和提升经济效益的新理念,也是公众参与市场创新、监督政府行为、防治权力“寻租”的新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