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里兰卡遇见郑和

2016-06-16黄颖琳

大学生 2016年11期
关键词:加勒锡兰布施

黄颖琳

2015年春节,我和家人一起到斯里兰卡旅游,这个热带岛国,被誉为“印度洋的眼泪”。最初选择这个地方,是被其深厚的人文历史背景吸引:世界上最古老的菩提树;一个与海南岛差不多大小的地方,汇聚了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10天的探索度假后,我们来到了斯里兰卡的对外交流门户——加勒,一个以海事交流著称的港口城市,这里也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补给站。

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海事分馆就位于加勒的市中心,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不少中国的瓷器、钱币,甚至有中国的金器,在异国他乡见到这么多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痕迹心里不免有点小激动。其实,一路上也有不少博物馆,里面都是零零散散的中国器物,器物介绍大都是“与国外交流的遗留品”,东一件西一件的陶瓷、丝绸拼凑出一个破碎的关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回忆。直到来到这里,来到加勒,才发现斯里兰卡这个小小岛国,竟与我从小耳熟能详的“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有如此大的联系。

加勒的海事博物馆,可以说是斯里兰卡目前技术含量最高的博物馆。博物馆一楼主要展示的是斯里兰卡的发展史以及荷兰殖民时期的海军军备,我对军事不太感兴趣,感觉这些东西离我太遥远。于是,我走上博物馆二楼,走进展厅,迎面看到的是一尊1:1比例的金色郑和全身像。塑像中的郑和头戴官帽,身着蟒袍,双目正视,面容祥和,背景是夕阳下的加勒海滩,以及郑和宝船和船员的模型。这里是“斯中传统友谊”主题展厅,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了600多年前郑和船队到访古锡兰国的场景。

当我看到陈列厅里的中国古代青花瓷和古钱币,还有水壶、陶罐、衣服等生活用品,我第一次感觉到海上丝绸之路离自己如此近。展厅里的电子显示屏正播放着郑和航海纪录片,博物馆讲解员用英语向我们介绍说:“有史书记载,郑和的船队由300多艘船只和大量官兵组成。其中有不少大船。郑和来到加勒时,在这里树立了一块刻有三种语言的石碑。直到现在,海上考古工作依然在进行,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文物正在被发现。”

讲解员介绍的郑和石碑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可是海上丝路记载最直接的一手史料啊!可惜在海事博物馆里只有复制品。几天后,当我们来到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我特意到国家博物馆找到这块石碑。这块石碑高144.5厘米、宽76.5厘米、厚12.5厘米,根据英文介绍,我了解到这石碑原来位于斯里兰卡南部的加勒市附近,也就是郑和当年登陆古锡兰国的港口,是在一次道路施工中被发现的,斯里兰卡独立后被送至首都的国家博物馆。这也是块传统中国风的石碑,拱形的碑额上刻有双龙戏珠的精美浮雕,碑面四周以云纹雕饰。据记载,这块石碑和郑和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于1409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前在南京刻好,随船带至并树立在古锡兰国。因为碑文以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镌刻,也被称为“三语碑”。由于常年暴露在外,受风雨侵蚀,部分碑文已严重受损。讲解员得知我们是中国人,特意来此看看先人的遗迹,非常热情地向我们讲解关于这块碑的故事。

以三种语言书写的石碑,在斯里兰卡历史上是很罕见的,汉文部分主要是礼赞释迦牟尼佛对船队远航的庇护。开头部分的字体较大:“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深赖慈佑,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泰米尔文是颂扬印度教大神湿婆;波斯文则是赞美真主安拉和伊斯兰教先贤圣人。郑和对三种宗教都给予了同等奉祀:总计布施“金一千钱,银五千钱,各色肘丝五十匹,织金肘丝宝幡四对,古铜香炉五对……香油二千五百斤……”在第二次下西洋中,郑和船队在返航途中,停泊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南部港口,补给淡水和食物,并与当地人进行交易。郑和在南部城市加勒附近的土丘上竖起了《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这块石碑刻有“永乐七年岁次己丑二月甲戌朔日”的日期,表明它雕刻于登岛之前,这是一次有备而来的布施。

“这显示出郑和对各种宗教的尊重,与后来的荷兰、英国殖民者不同,中国船队不仅没有入侵的企图,而是以一种友好交往的态度,尊重当地各种宗教。曾经有历史学家认为郑和率船队到达斯里兰卡是一次入侵,但是这块石碑的碑文完美地推翻了这个观点。”讲解员解释道。

责任编辑:陈晓丽

猜你喜欢

加勒锡兰布施
加勒万河谷:中国从来不是挑衅者
加勒万河谷:中国从来不是挑衅者
苏轼布施观研究
LNG动力拖船将采用瓦锡兰主机
中船瓦锡兰发动机(上海)有限公司新厂开业
瓦锡兰将为集装箱船提供BWMS
老挝,钵盂里的尊贵与虔诚
瓦锡兰为中国政府公务船提供推进设备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