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综述
2016-06-16望如届
摘 要:盈余管理行为在国内外的经济活动中并不罕见,国内外盈余管理的研究也十分丰富。实际上,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均是基于特定且多样而复杂的动机。本文从资本市场和契约两个特定角度出发,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趋势进行了回顾。文章的最后提出潜在的研究切入点,以期对未来的研究能有所启发。
关键词:盈余管理;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
对于盈余管理,Healy et al.(1999)将其定义为企业实际控制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的机会主义行为,旨在“误导”那些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盈余管理动机的多样性是当前研究结果的普遍共识,而且这些动机即有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公司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行业领域等中观因素,以及公司的治理环境、股权结构、财务特征等微观因素共同造成了盈余管理动机的特殊性。笔者对大量优秀的国内外论文进行了整理,并着重搜集了近五年的新文献后形成本文。
一、资本市场动机
1.股权筹资
理论认为,IPO公司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Kao et al.(2009)研究发现,基于会计收益的IPO定价规则是盈余管理的巨大动机。Teoh对IPO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该指标在IPO附近年度较高。Li et al.(2006)研究发现IPO盈余管理强度与退市概率的相关系数显著为正,与上市后的存续时间则为负。
在我国,法律对公司上市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上市公司为了获取上市资格或者拿到更高的发行价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卢文彬等人(2001)分析后得出结论,公司在IPO年度起的3年内经营业绩的下降态势明显。黄有为等(2014)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2011年IPO公司存在显著地增加操控性应计盈余管理行为。
值得探讨的是,股权分置改革后,定向增发新股这一筹资方式在逐渐在中国上市公司中被采用,其中的盈余管理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2.信息传递
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权责发生制会计模式下,公司真正的价值难以用账面盈余信息反映出来,这样容易对投资者造成误导而造成了错误的市场定价。此时,掌握更多信息的管理者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给投资者传递有用真实的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造成的负面效应。
国外对这处于信息传递动机的盈余管理的研究较为丰富。Subramanyam(1996)研究发现操纵性应计利润增量了盈余信息含量,能够传递与公司价值相关的信息。Badertscher(2012)将样本动机分为机会与非机会主义进行盈余重述后,非机会主义动机样本比重述前盈利预测能力更高,能够传递有用的信息。Graham(2005)等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采访了公司管理层,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对外传递有价值的消息是他们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
二、契约动机
1.薪酬激励
最早研究高管薪酬与应计盈余管理关系的是Watts&Zimmerman(1978),他们认为,公司高管有动机提前集体利润以提高自己的报酬现值和分红。在股权激励方面,Bartov(2004)发现公司的业绩在高管行权前后有显著的差异。Burns(2006)也为管理层股权激励提高了盈余管理概率这个论点提供了实证证据。
相关问题的国内学者研究中,王小宁等(2015)进一步将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纳入框架中,发现高管的货币薪酬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高管持股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与应计盈余管理呈现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人事变动
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也是该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焦点。Moore.M(1973)发现,新任CEO上任当年,他们普遍有着强烈的动机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把较差的业绩表现这个责任推给前任 CEO。DeAngelo(1988)发现公司高管在代理权竞争期间,会利用应计项目进行正向盈余管理。
国内对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少见。杜兴强等(2010)发现高管变动中继任者的来源对盈余管理的程度有显著影响。朱星文等(2010)研究发现盈余管理的程度与公司控股股东的性质有关。林永坚等(2013)将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纳入分析框架,发现在总经理变更当年,上市公司存在利用应计项目进行负向盈余管理行为,但没有显著证据证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目前对于管理层的升迁或主动跳槽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尚未有深入研究。
3.债务融资
债权人在签订债务契约时,会对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估,以此作为筛选的依据。企业从提高债务融资的成功率或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的目的出发,产生了盈余管理的动机。
Sweeney(1994)、DeFond(1994)、Roychowdhury(2006)和李曾福等的研究发现,当企业存在正向盈余管理的动机来规避债务违约风险,或者单纯的提高自己在谈判中的议价能力。实证研究也发现了债务的存在能够约束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证据。例如,Chung(2005)等和Lee等分别在研究中发现债务融资与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
当该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后,学者们认识到债务融资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债务契约与盈余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Ghosh et al.(2010)发现随着资产负债率的上升,美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是先升后降的;薄澜等(2013)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样本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三、总结与展望
回顾已有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盈余管理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基于有效契约动机和信息传递动机的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据都较为充分的表明盈余管理有其有益的一面。但盈余管理领域的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还存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应该区分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向和不同动机之间的联系,应进一步廓清两者关系,并重视对盈余管理方向对盈余管理动机影响的分析和检验。
参考文献:
[1]王小宁,朱文浠.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关系实证研究——来自沪深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5,30:65-68,82.
[2]蔡宁.风险投资“逐名”动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4,5:20-27,90.
[3]黄有为,祁怀锦.中国股市急速扩容与IPO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08:60-68.
[4]卢太平,张东旭.融资需求、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4,1:35-41.
[5]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1):4-14.
[6]苏冬蔚,林大庞.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经济研究,2010,11:88-100.
[7]章卫东.定向增发新股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0,1:54-63,73.
[8]朱星文,廖义刚,谢盛纹.高级管理人员变更、股权特征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10,2:23-29.
[9]王茂超,干胜道.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前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11:78-80.
[10]DeFond M. L., Chul W. Park. Smoothing Income in Anticipation of Future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 23(2): 115-139.
[11]Beaver W H,Engel E E. Discretionary behavior with respect to allowances for loan losses and the behavior of security pric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22( 1-3):177-206.
作者简介:望如届(1993- ),女,汉,江苏苏州,管理学学士,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研究方向: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