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2016-06-16李艳华
李艳华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7-02
作为一个年轻班主任,我不断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行之有效的管理班级,探索成功的班级管理模式,培养优秀人才”。搞好班级管理谈何容易,但我从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这学期,我借鉴了一些教育刊物刊发的经验和老教师的做法,结合我班实际制定了《班级量化管理方案》。 “量化”就是用精确的数字对事物进行描述后做出一定的评价。首先,给予每位学生的量化原始分100分,再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校规的要求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评分细则。将日常管理工作分为纪律、学习、卫生、体育、文艺、寝室六个部分,各部分指定详细的奖惩规定,给出加分、扣分办法。然后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评分针对每个人,然后小组得分最高者为小组之星,全班得分前三名者为班级之星,小组成员得分和最高者为优秀小组。具体评分由班委会各对应的班委负责,值日值周班干部、班主任审核,班会课全班同学复议,然后将评分表公示。
《班级量化评分管理制度》在班级推开试行,同学们积极性高涨,表现比平时好多了,大家都积极表现争得班级之星、小组之星、优秀小组。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第一次评分班会全班同学复议阶段就出了问题,很多学生怨声载道。
同学们的疑问:
问题一:大家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得分这么低?
问题二:为什么类似的事情有的扣分,有的又不扣分呢?
问题三:班干部记载有问题,有失公平。
问题四:班干部操作起来很为难,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的思考:
我事前做了很多工作,整个过程班干部也是积极参与,可是同学们不买账,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这个制度制定的有缺陷?我再次认真地分析我制定的各项评分点,结果我发现虽然在加分和扣分的分值上我尽量做到的一致,但明显的是扣分点多于加分点,而且很多扣分点是易出现的,而加分点往往是比较难出现的。所以导致加分少、扣分多,结果分值普遍偏低。其次是加分和扣分点比较粗略,可操作性不强。导致有些不公平,同学们意见比较大。
纠错解难:
首先,修订班级量化管理规则的内容,使其更具完整性和方向性。增加班级管理未细化的竞赛、作业、考试、电子产品的使用、综合实践活动和班干部的管理等方面,对各方面情况的全面掌握是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的依据。班级事务的各个方面应该通过管理细则得到体现,使其内容更具完整性。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 例如对学生文艺、体育与学习同等重视,不厚此薄彼。把原来的赋分差异取消,改成同样的分值,体现重视学生多方面发展。对于作业问题,改正以往只扣不及时上交作业同学的分数,而是除了扣分外,还给作业完成的好,受到老师表扬的同学加分。起到既批评又鼓励的作用,赏罚分明,同时也解决了整体得分低的情况。
其次,修订班级量化管理的规则内容,使其具公平性。班级量化管理的规则,不仅要表面上体现公平,更应该体现事实上的公平,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学生的情况。例如,旷课一节课扣5分;文娱活动方面,获得一等奖奖3分。虽然,这些规则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表面上看是公平的,但事实上不公平、不对等。假如,一位学生参加文娱活动,获得一等奖奖励3分,旷一节课扣掉5分。获得3分是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是需要一个、两个月或更长的时间的训练和积累,而扣掉5分却那么的容易。再如,班级量化管理的规则不能出现双重标准,对人要平等,对事也要平等,尤其是在对待班干部上。不宜对班干部违反班级管理细则实施重罚或对其给予额外的加分,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应该是体现在一种自觉的行为之上,而不是通过重罚或额外的加分“逼迫”出来的。对于班干部的行为,可在其班干部的考评上进行处理。
再次,修订班级量化管理的内容,使其具体化和更具可操作性。比如上课积极奖10分,“积极”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怎么去衡量一个学生上课积极、不积极呢?这里面就是一个很大的模糊空间,将会产生执行不公或无法执行的结果。
通过修订后,执行起来果然好了很多,连续两个月都很正常。同学们对它认可度大大提高,根据制定这个管理制度起初的安排,在期中考试后集中表彰了获得小组之星、班级之星和优秀小组。并且在期中考试总结会上,作为重要经验还拿出来与兄弟班级交流。可是接下来出现的现象,让我觉得事情远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
现象一:期中考试后的几个周,量化评分的结果越来越简单,我看到同学的分的得分差距越来越小,加分、扣分的点越来越少。
现象二:有些同学功利心越来越强,班级活动中,有加分干,没有加分就不干。即使有些事情有同学去做,而在过程中消极应付,只为获得加分。
现象三:得分在后面的同学,觉得自己在很多地方不如别的同学,有些越来越消极,平时的辅差工作越来越难。
我的思考:
由于量化评分涉及的内容太多,太细,工作量很大,更何况他们还要学习那么多的知识,确实难以长期坚持。《班级量化评分管理制度》通过修订是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但是评分过细,操作难度过大,而且还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例如,学生容易形成双重人格。学生在一定时期表现出某种行为,并不一定是基于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而更多的是立足于赢得分数的被动行为。如果单从行为量化的分数看,得分可能很好,但这样的一个“我”,并不是“真实的我”,所以就出现了功利心、消极应付。再如,冰冷的数字,不加其它的辅助措施,会对后进生造成巨大的心里压力,在班级里感觉没有位置。
收获与感悟:
一个班级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集体,她有鲜活的生命,也是感性和理性的集合体。某一种单一的理性手段,是很难把所有的事情囊括在内,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不同的需求,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人为中心,以情为主线,既重视人的理性因素也要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突出感情、意志、心态、形象等人的主体意识在管理中的作用,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自尊、自信、自控、自强意识,形成群体价值观。班级量化考核过于追求在评价技术上的精确,容易走进量化考核的误区。就学生的行为表现而言,有许多是属于主观评价范畴,没有明确的指标,无法实施量化。因此,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需要粗化条款,即量化的内容宜粗不宜细。这样既有较强的操作性,又更能体现人本主义。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坚持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因人而异,充分发挥自己的机智和班级的集体力量,对差生、后进生进行有效的跟进和转化工作。这样不仅给学生在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留下了空间,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