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化教学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

2016-06-16陈勇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课堂

陈勇

【摘要】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深切感受、真实体验、深刻领悟,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5-02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深切感受、真实体验、深刻领悟,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笔者认为生活化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引导学生走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导入新课这个教学环节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热忱,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的生活体验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比如在《平安回家》这课中,我特意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故事导入新课,比如《篮球女孩》,通过听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女孩为什么会失去双腿?失去双腿又意味着什么,她此后的生活将面临着什么等等,从而启发学生思考道路交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和幸福,以便顺利进行课堂教学。

二、教学情境创设要生活化

引导学生真实情感体验生活,搭起升华情感的桥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是一切问题发生、发现、提出和解决的基础。可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重要性。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生活体验、情感熏陶和良好行为的养成,从而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符合《品德与社会》教材上所阐述的一些道理,并用它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在学中用,在用中思,在思中悟。这就要求我们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教师应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如在学习《我为校园添“绿色”》这一课时,如果像以往教师仅仅地空头说教,学生就无法兴致勃勃,可能无法深刻地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也就达不到教学效果。本节课我将课堂设在在校园的小花坛边,先让学生体会校园的美好,再请校长为学生们讲述学校历史,增加了新鲜感。之后,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体会美丽校园的来之不易,认识到爱护校园人人有责。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美化校园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把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付诸了实践,最后,以小文章的形式得以升华,可谓环环相扣,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搭建民主、和谐的互动平台。组织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就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学习。所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常见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有:小组讨论、课堂辨论、小品表演、视频播放、课堂小游戏、小竞赛等等,只有在这些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完善才能得以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成为可能。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过程要生活化

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热爱生活。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生活和学会生活,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就是知识,生活就是教育,《品德与社会》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大量情景、案例、问题,力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情感,在升华情感中践行。但教材不是教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领会教材,活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如:在学习“保护环境”这一课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活动,看看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并设计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通过这样一个参与的过程,一方面将社会的鲜活材料请进了学校小课堂,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生活化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堂魅力所在,帮助学生参与社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并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精彩”起来,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宋景堂.《新理念 新形式 新教法》

[3]陶元红.《<品德与社会>课实施研究》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