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式世界殖民”
2016-06-16
南方周末记者 郭丝露 南方周末实习生 宋可可
美国的军事基地让它的影响力覆盖到整个世界,但是这一帝国,正如美国批评欧洲所说的那样,看起来不仅傲慢自大,而且依旧沉湎于对过去冷战的幻想之中。
南方周末记者 郭丝露
南方周末实习生 宋可可
无论承认与否,美军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比任何单一国家甚至国家组织(例如欧盟)都要强大。美军军费占世界总军费的47%。
直到现在,大部分美国人仍坚信,海外军事基地是保护这个国家的第一力量。在世界各个角落,包括北极圈内、地球外的宇宙空间中,美国的存在也不容小觑。
北极圈内的美军军事基地,一年中有四个月的时间处于极夜。太阳在10月底彻底落下,直到来年2月底升起。
这里根本没有“当地小镇”,离这里最近的因纽特人村落在104公里开外的地方。这里也没有“基地外围区域”,只有海湾、冰盖和绵延上千英里的岩石和冰层。
这里在北极圈以北约1120公里,曾经是冷战期间用来对抗苏联的一个集结待命区。
这里叫图勒空军基地(Thule Air Base)。现在,这里驻扎着大约140名美军士兵。如何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军事基地”生存下去,美军方曾印刷过一本《指导》手册,上面说:“自然母亲以其自身的方式给了我们‘为期三天的周末。”
基地被大暴风雪毁坏是家常便饭,这种情况下官兵们只能暂停军事行动并待在宿舍内。
大兵们在这里的目的是活下来,而军事基地的目的是“存在”。
为了“存在”而存在,已经成为许多美军基地的唯一存在目的。历史学家查默斯·约翰逊(Chalmers Johnson)曾指出,美国所理解的殖民地就是军事基地,而美国就是由众多的军事基地组成的帝国。
“基地”国家的 傲慢与偏见
随着美国海外军事基地的话题受到世界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提出疑问:谁能解释一下,这些军事基地究竟有什么用?
从战略的角度看,美国海外军事基地的分布可划分为3个战略区——即欧洲、中东和北非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南北美洲区,以及14个基地群。
不同类型的军事基地,其作用也完全不同,其中不乏“奇葩”。
帕里斯岛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最著名的新兵训练营——也被称为“战争机器生产线”,每年都有超过2.1万新兵完成极其严酷的考验,从这里“毕业”,再奔向全球的各个角落。
截至2015年,美国在德国有174个军事基地。冷战时期,德国被“铁幕”一分为二。为了阻止苏联人入侵,美国的决策者开始在德国部署海外军事基地——美国人认为,对欧洲的入侵就是对美国的入侵。但是如今德国已经统一,苏联也已分裂,美国在德国的众多军事基地沦为鸡肋。
日本的军事基地,则来源于美国以美日关系为核心的、在亚太布防的必要。但现在,再在日本维持大量长期的军事基地,是否必要也值得思考。毕竟,日本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美军在亚太的中心也开始转向过去投入相对更少的南海。
另外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是,美军花费大量金钱建设的军事基地,是否能值回票价?
2004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曾估计,关闭200个左右的海外军事基地,就能节约120亿美元的支出。
此前,海军军事基地一度是世界上许多消息闭塞地区的人们,认识美国的“窗口”。
“小美国”中,美国大兵的吃穿用度都和在自己国内一模一样,“商业街”上可以看到麦当劳、汉堡王、自助洗衣店。
但这种“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已开始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在许多海外军事基地附近,美国大兵和当地民众的关系一度紧张。
美国曾把波多黎各维切克岛当作炸弹的试验场,一年中的180天那里都在试验各种炸弹。上个世纪90年代,当地民众掀起了大规模运动抗议美国的军事基地。2003年,美国不得不将其关闭。
早在1996年6月发生在沙特阿拉伯胡拜尔美军基地的汽车炸弹事件,造成19名美国士兵死亡,近400人受伤;就在2001年6月5日,还发生了驻菲律宾美军在演习归来时遭遇武装袭击事件,一名美军士兵失踪。
即便如此,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下,要削减海外军事基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美军如果要增加或减少一个军事基地,首先得对基地进行评估,做一个方案。这个方案还需要经过国会的审批,才能进入实际的增减程序。”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研究员樊高月说,上述周期需要至少三年。
即使五角大楼有意裁减海外军事基地,类似的裁减计划在国会通过的几率也并不高。“美国军事基地的种种建设和花销,甚至成为了一个产业。”樊高月说,一些州的经济、就业很大程度上来自军事基地,裁掉特定基地,很有可能遭到特定利益相关方的反对。
从传统上,美国人已经习惯了将自己的军事基地建在别国的后院,甚至是院子里。
《纽约时报》曾发表一篇题为《五角大楼遭遇现实世界挑战》的社论,作者呼吁白宫拿出政治上的勇气削减国防预算。
可是他们的建议是什么呢?削减战斗机和海军驱逐舰的采购、缩小导弹防御和陆军未来战斗系统的预算规模——这些建议当中,并没有关于关闭海外军事基地的建议。
美国的军事基地让它的影响力覆盖到整个世界,但是这一帝国,正如美国批评欧洲所说的那样,看起来不仅傲慢自大,而且依旧沉湎于对过去冷战的幻想之中。
收缩欧洲,扩展亚非
美军的海外基地调整,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减,而是着眼于新的战略需求,进行重新布局。
冷战结束以来,美军海外军事基地总体数量逐步减少。但是,这种变化在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区别。
“9·11”事件,使美国看到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现实而直接的挑战。“9·11”以后,美国借助反恐战争,军事力量顺利进入中亚、南亚,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阿富汗等国设立新的军事基地。
“美国已经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区域建了上百个新的军事基地,当大部分国家都在逐渐撤出的时候,美国反而在波斯湾和中东维持了非常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国大学副教授David Vine说。
在中东,美国改变了孤立的打击ISIS的做法,ISIS在中亚的空间被压缩在阿富汗及南亚地区,美军通过反恐战争,将力量进入到了过去无法达到的地区,并形成了新的基地网络,从全局来看,大大减少了控制全球的战略“空白点”。
同样是空白点的,还有南亚、中欧、东欧以及非洲地区,与建设“小美国”式的固定军事基地不同,现在美国更倾向于建设“小而巧”的浮萍基地。
例如,美国关闭了在韩国和日本的许多大型军事基地,而在菲律宾和非洲以及中欧建立很多小的浮萍基地。
在欧洲,过去因为冷战中和苏联的对抗,为了将苏联力量从东欧“挤”出去,美国部署了大量的重武器、导弹,这样成本高,风险也大。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兼军控与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东欧加强军事部署,是美国有意而为之的。美国已经开始与罗马尼亚和波兰开展联合军事演习。此外,美国还在东欧建设了很多仓储式的设施,把重型的装备存储在这个区域,以备不时之需。
“我个人认为,美国在波罗的海到高加索这一带,沿着俄罗斯拉了一条新的(基地)线,目的就是牵制俄罗斯的影响力。”滕建群说。
可以看到,美国对外的安全政策尽管在收缩,但在东欧、中东地区的军事基地建设都在强化。同样被强化的,还有南亚和非洲。
奥巴马政府期间,对在非洲的军事基地进行了大量的扩张。美国学者Nick Turse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这些军事基地大部分都只有很少的员工,但从设计上却能够快速将军队派遣到非洲大陆的任何一个角落。
“五角大楼已经将它的非洲计划,变为一个为各种战争或者不同的军队调遣方式而设立的实验室。”Turse说。
有时不惜单独行动
依赖其他国家,并不是美国的风格。美国在推行全球战略过程中,长期以来奉行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在重大安全利益受到挑战时,不惜单独采取军事行动。
而美国与盟国之间不可避免的分歧,制约了美国对外使用军事力量的能力。在伊拉克战争中,北约盟国土耳其在关键时刻拒绝美军借道,使美国开辟伊拉克北部战场的计划落空。这些都坚定了美国调整海外军事基地的决心。
从美国的历史角度观察,现在美军军事基地数量并不算多。
1940年,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签订条约,得到了对英国殖民地上军事设施99年的使用权,开启了美国建立海外军事基地的帷幕。
从那以后,到1945年,美国每个月已经能够新建军事基地112个,一战结束之后美国已经有超过2000个海外军事基地。
战后,美国归还了超过半数的军事设施,但保留了一些难以移动的永久性军事基地,这些基地的数量在越南和朝鲜战争期间再一次得到扩充。而到了冷战时期,全球范围内有1600个美军海外基地,仅仅在欧洲就有超过30万美军驻扎。
美国历来重视对国际航道的控制,在反恐战争和海外军事基地调整中,美国对一些重要战略航道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控制全球16条最重要的“海上通道”的战略目标。于是,“浮萍军事基地”、海上浮动军事基地应运而生。
“军事基地向来是保障海峡和运河安全节点的通道,比如马六甲海峡,这些重要的能源通道,不仅是商业的、行业的通道,而且这些能源跟美元是挂钩的,确保美元在全球的分布,确保美元的霸权地位。”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义桅说。
比如,美国设在吉布提的基地,目前部署有1600人,目的就是要在苏伊士运河出现危机时,迅速扩充军事力量,控制周边国家和运河的航道。
而美国在新加坡樟宜设立的基地也具有同样的意义,该基地能够停靠航空母舰,并为其提供给养,帮助美军在关键时候迅速控制马六甲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