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影响研究

2016-06-16任燕妮李录堂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城乡信息技术

任燕妮++李录堂

摘要:农村的人才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不能给农村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城乡的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从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出发,探讨信息技术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对农村的正规教育、医疗保健、技术人员培训以及农村人口的迁移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多个层面保障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必备的人力资源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能动性,改革现有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保护农民生存的基本权利,保障农村持续发展的人力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

关键词:城市;农村;信息技术;二元社会结构;人力资源;农村人口;医疗保健;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4-0071-05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表明,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人,占网民总数的27.5%,对比2005年的1 931万人,农村网民人数增加了近10倍,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也已经由2007年的7.4%提高到2014年的28.8%,[1]这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村蓬勃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问题,信息技术以突出的信息渠道、交流互动、商务交易等价值已经渗透到城乡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城乡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和个人生活的重要平台。信息技术不仅深刻改变城乡居民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从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角度看,农村信息资源严重匮乏是促使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加深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加大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不但能有效缩小城乡“信息鸿沟”、消除城乡间的信息壁垒,还能促进农村思想观念的更新、增加农村的人力资本存量、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质量,从根本上保障农村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需要。我们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研究“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问题,重新探讨信息技术给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带来的影响,希望可以为我国制定解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研究的信息技术指基于通信网、互联网等可以提供信息的传递和共享等多种业务的通用智能工具,包含有收音机、电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及互联网等各类信息技术装置和服务。

二、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形成

城乡关系是一种基本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因此,城乡二元结构被定义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有关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2]在市场成长、分工深化等力量促使下,中国经济发展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的差距,由此产生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为了在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快速实现工业化,学习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经验,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陆学艺等认为所谓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全国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在此基础上,把全体居民分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一经登记入册,一般就不能变更。非农业户口的人从事二、三产业,基本上居住在城镇,称为城市居民。而农业户口的人则从事农业,绝大多数都居住在农村,称为农民”。[3]因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特征就是按户籍把全国公民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民,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和公民权利方面政府对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政策,区别对待城市居民和农民;此外,这种户籍制度人为地隔离城市居民和农民,使其各自的身份凝固化,难以逾越,从而形成城乡居民的社会区隔。[4]

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博克在长期考察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国内存在着两个在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完全不同质的相互独立运行的社会子系统。[5]我国在建国后,实行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城市福利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的城乡分割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移,已有研究表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性工业化战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数巨大且快速增长的人口因素严重制约着城市就业机会的创造,限制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纳,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长期分割,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6]

综上所述,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基础上产生、存在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是诸多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辅助性制度。

三、解构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现实必要性

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一个社会中的人民在经济、文化各方面不能整体均衡发展,一部分群体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明显地高于另一部分群体。[7]“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舒尔茨最早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1)医疗和保健;(2)在职人员培训;(3)正式建立起来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不是由企业组织的那种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包括那种多见之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5)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8]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要表现在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民技能培训及医疗保健等方面,这些投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但现存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非常不利,不能给农村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农村教育发展落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和首要条件,对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政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导致城乡的教育资金投入、教育基础设施、教师师资分配结构极不合理,城乡居民的教育权利不平等,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第二,农村医疗卫生发展滞后。乡村卫生院医疗设备、设施简陋、陈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极其匮乏且普遍业务素质偏低,农民难以在乡镇或者村级医疗机构就医,“看病难”现象依旧严重。第三,农民的迁徙自由严重受限。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使农民进城门坎高,直接影响了城乡劳动者的自由流动,客观上剥夺了农民接受城市文明,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权利。第四,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农村仍然实行以家庭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民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农村人才的严重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改革现有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保护农民生存的基本权利,保障农村持续发展的人力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

四、信息技术对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也体现在社会方面,笔者主要从人力资本的几种形成方式出发,分析信息技术给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带来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以教育不平等为代表的城乡机会不平等是造成城乡二元社会差距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我国教育二元结构现象突出,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差距巨大,优质教学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相对而言,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数量和质量都不及城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机会不平衡等造成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在城乡间发展都不均衡,现代信息技术对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分配起到积极的作用,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供了技术保障。[9]我国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形态,对城乡教育的影响日益扩大。对教师来说,通过网站、视频等可以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学生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教学网站等接触优质学习资源,与名师在线互动,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果,改善教育质量。

如今,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育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山东泰安智慧教育云平台、湖北恩施 “云视讯”教学系统平台等启动“同步课堂”以及MOOC教学,让城乡孩子同上一堂课,让两地学生平等地与老师进行交流,城乡学生在同一时间接受相同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使公共教育服务均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有效消除因地域、经济等外界因素导致的教育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10]

(二)信息技术提升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受体制和投入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极不均衡,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不仅医疗设备陈旧或不足,而且专业人才匮乏,业务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农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而县级以上医院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城乡卫生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因此,我国新医疗改革方案指出,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11]首先,信息技术逐渐成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要支撑技术,也是医疗装备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技术;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区域性的医疗救治系统,对提高诊断效率和就诊速度,争取病人救治时间,实现医疗救治活动的有效组织、协调、控制和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再次,依托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和相关技术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可以将疾病预防控制的网络末端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延伸到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加强对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的分析、预警能力;最后,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远程卫生服务平台,提供远程医疗咨询、远程卫生信息共享等服务,可以提高城乡卫生资源共享与利用程度,提升城乡卫生服务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城市和农村在医疗服务能力上的鸿沟。

因此,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对城乡卫生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意识,保障城乡的公共卫生事业同步发展,打破以往城乡之间因医疗卫生发展不均衡而造成的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的巨大差距。

(三)信息技术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保护农民迁徙自由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地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技术对于就业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1. 信息技术改变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一方面,信息技术带来的办公自动化和工业自动化减少了传统行业普通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缩短了劳动时间,同时也消除了一些重体力劳动或危险的工种,减轻了很多工作任务,这些都导致传统行业就业人数锐减。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很多新的就业机会,从事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人员慢慢增加,信息劳动者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例逐年上升,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随之发生改变。

2. 信息技术改进劳动力就业方式。目前,劳务信息服务网络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收集、交互和处理,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供需对接服务,不仅就业服务部门能够更快更好地为就业者提供准确、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劳动者也可以拓宽获取就业信息渠道,信息化就业已经逐步成为劳动者就业的主渠道;此外,劳动者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了解市场、政策等,通过自主创业突现转移就业。

3. 信息技术提高劳动力素质。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网络职业技能培训可以直接或间接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变劳动力知识结构,促使劳动力“活到老,学到老”,保持“终身教育”。

4. 信息技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已有研究表明,农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信息技术是增加收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及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因素,[12]因此,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就导致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程度不断降低,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剩余,这部分劳动力就必须向其他产业转移,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在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另外,我国目前技术进步的特点也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空间和拉力,高新技术的发展拉伸了劳动力技能的层次,越来越多的城市劳动力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从而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更多岗位和机会,促进劳动力市场融合,并带动更多劳动力转移。

(四)信息技术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保障农民基本人权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员的基本生活权力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13]

我国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而且退休人员不断递增,参保规模迅速膨胀,管理对象趋向复杂,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的种类繁多并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乡镇一级农村社会保障的经办机构呈现“碎片化”局面,各类社保信息缺乏统一信息平台,社会保障工作的传统管理模式和操作方式显得力不从心。[14]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与社会保障工作的结合愈加紧密,对城乡社会保障工作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信息技术为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数据保障。社会保障数据是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依据,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全国城乡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才能确保社会保障数据完整、准确、兼容和安全。第二,信息技术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工作效率,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事业顺利运转的物质基础,是确保城乡居民享受适度社会保障待遇的关键环节。因此,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大大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工作效率,有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利用和监管。第三,信息技术为城乡社会保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社会保障是一项政策性和技能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大批的社会保障人才来完成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各种工作,创新城乡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的培训机制,可以尽快提升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是城乡社会保障工作的基础。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搞好社会保障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可以切实提高社会保障领域工作人员的素质,保证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社会保障和信息技术的充分结合,充分改善城乡社会保障工作的服务手段、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社会保障决策水平、有效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异,加速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效益,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结论

我国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束缚了信息、人才、专业技术乃至思想文化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延缓了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的扩散,使农村丧失了许多发展机会,造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足,农民基本权力缺失,城乡居民在享受社会福利、使用社会资源等方面产生根本性差别。

城乡差别的实质就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资源在城市高度集中,而财富资源不仅包括实物资产,更包括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对农村的正规教育、医疗保健、技术人员培训以及农村人口的迁移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多个层面保障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为破除该体制必备的人力资源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信息技术还为打破户籍藩篱带来强大的技术支撑,使从根本上打破二元社会结构体制有了可能。例如,陕西等省份已经完成户籍改革,使户籍回归本位,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福利,城乡居民享有平等权利。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发展,采取措施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保障农村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逐渐解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比如增加农民价格上可以承受的上网设备数量,下调农村上网资费,推出农村手机上网流量套餐,加强农村互联网技术培训等,提高农村互联网使用水平,带动农民创收,增加农村的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从根本上保证农村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cn/,2015-06-03.

[2]靳占忠,孙健敏.城乡二元结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隐忧[J].高等农业教育,2012,(5):12-15.

[3]陆学艺,杨桂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11.

[4]陆学艺.当前农村形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6,(4):7-21.

[5]张根明.二元结构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J].开发研究,1993,(3):13-17.

[6]肖冬连.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05,(1):21-31.

[7]仲大军.国民待遇不平等审视——二元结构下的中国[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8]【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9-10.

[9]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3-10,26.

[10]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88-95.

[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

ce/content/2015-03/30/content_9560.htm,2015-03-30.

[12]王建华,李录堂.农户经济改造的新动力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0,(8):108-112.

[13]张文,唐萧萧,徐小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城乡差异分析[J].求实,2013,(5):45-49.

[14]郭燕飞.论信息技术对社会保障工作的作用[D].南京.东南大学,2013:16.

责任编辑、校对:张增强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城乡信息技术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城乡涌动创业潮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