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林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2016-06-15刘利涛卢晓菡

爱尚生活 2016年5期
关键词:山水画文人山水

刘利涛++卢晓菡

中国园林山水画创作是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而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文化或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也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姿态。笔者以探寻园林山水画的古典逸韵和美学意境为出发点,通过园林山水画形成和发展原因的阐述,理清其文化发展和人的内心情感的关联;继而从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剖析园林山水风格取向,审美的演变及其文化属性。同时通过对园林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的研究,理解古代文人在园林山水画中所隐含的对文人园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闲隐理想的努力追求,这也是古典逸韵思想在园林山水画中的本质表现。

刘利涛,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2003年作品获得中国青年杯美术作品大赛优秀奖;2012年作品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70周年天津美术作品展;2012年作品入选《西域风情》当代中国画扇面艺术展;2012年作品入选“河北商会杯”全国国画精品展;2014年作品《春雨润荷塘》入选“庐陵风-井冈情”吉安百名画家国画作品展;2015年连环画《井冈山及周边地区的红色传说——萝卜密函》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园林山水艺术造就了园林山水画之美

中国园林山水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此时期道家思想盛行,以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成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创作原理,同样也是中国园林艺术所遵循的原则。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文章《归园田居》,是他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他为中国文人建造了一处完美的心灵花园,文人从此开始向往自然的山水世界。

王维被后世尊为泼墨写意山水创始人,南宗文人山水画之祖。在安史之乱后,回到陕西蓝田经营他自己的园林别墅——辋川别业。自此以后画家参与造园、画家自己构园、画家为园林作画成为传统,一个真正的诗画兼备的文人园出现了,中国画家与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现世生活中受伤时,西方人大多数求助于宗教,走向教堂。在中国文人世界里,大多走向自然,走向山水。所以山水画兴起,山水诗盛行,园林山水就这样发达起来,随之园林山水画也就形成了。中国的文人在政事繁忙之余会用休闲文化来解放自己:游山玩水,会友弹琴,写诗画画等。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里倡导忠信礼义,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定位。儒家的建筑优点是有规矩,有秩序,可它却又很无趣,所有的线条都是直线,都是对称,都是平衡。与儒家的均衡对称相反,中国园林山水部分则遵循自然的原则,返璞归真,呈现出来的是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环境空间的疏密得宜、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构成手法灵活多变,所以就会出现另外一个建筑就是体现老庄道家的园林建筑模式。儒家的建筑是垂直的、对称的,但是到了园林当中所有线条都变成了曲线,利用建筑空间把人带到自然中去,接近山水自然远离人间秩序,达到了个人的解放。

从建筑看园林山水只是一个设计而已,可是从人文角度来看,园林是中国儒家文化里的救赎。在正殿里是端端正正、严肃认真的状态,走进园林就是全身心放松的状态。从心理学来讲,正殿笔直的路是现实世界,园林是人的潜意识的世界。人在放松休闲里潜意识便出现了。如《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在那个被束缚的青春里,游园找到了生命中的某一种本源,把人从礼教里解放出来。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不断地遮盖,让人觉得又有事情发生,让人好奇,像在看章回小说,一回接一回,愈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西方的建筑布局开敞、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一览无余,给人以扩大、张扬气势恢弘的感受,像法国的凡尔塞宫,一进入便什么都看到了,伟大的气势,明显的西方文化的特征。

园林山水画中的空间和时间的廷续

明计成在《园治》中说“轩楹高爽,窗户临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在空间里可以轩楹高爽,窗户临虚,纳千顷之汪洋,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山石树木,高低错落。 在时间里收四时之烂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园中景色会因为天气与季节的不同而时刻变化,千顷与四时就是园林山水美学里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与延续。

在空间上园林山水采用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主要手法是采用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的手法,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方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虚实结合,形意兼得,就是画家用图画表现园林时的主要手法,在根据园林实景描绘的同时也根据感觉与想象对园林实景的审美内涵进行了再创作,画面意境大大超越了眼中的实景。

园中运用窗、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景别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使人产生不同的情调。以大观小,又能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把大自然吸收到庭院内,庭院内罗列蜂峦湖沼,俨然一个世外桃源。园林中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使游览者可“仰观”“俯察”“可远望”从而丰富人对空间美的感受。

在园林山水画中,最常见的当属亭。中国人喜欢在山水中设置一亭,亭的意思是在这里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看看风景。而亭就可以是“纳千顷之汪洋”,亭外美景尽收眼底。园中设亭,关键在位置。在园林实景和画中,亭都是“点睛”之物,所以多设在视线交接处。

园林山水是时间的延续,园中尽收四时之烂漫,从春到冬,从清晨到日暮,园中景色时刻在变化中。园林中因为四时的介入更加丰富多彩。在画中表现为春夏秋冬,梅兰竹菊四条屏。例如西湖十景,十个景色都不是尽收眼底的,要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园中四时的景色与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园林山水画中的文学内涵

王维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此刻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诗书画是分不开的。

园林是表达内心世界的地方,落寞时:“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惆怅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愁思时“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诗词在园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园林离不开诗词,诗词是园林的点睛之笔。

园林的设计受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影响,追求幽寂脱俗、自然雅致的风格。以自然、淡雅、清静为主。以幽静淡雅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其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与其气质十分相称。那么画家在表现园林山水时,色彩也极尽清新淡雅之风,梁坊柱头皆用栗色,挂落用墨绿,有些柱头就单纯用淡墨渲染,都为素冷色调,与白色墙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再以精美的漏窗沟通内外,窗外一叶芭蕉,几杆修竹,花影扶疏,若隐若现,构成了一幅幅色调统一、恬淡雅致的园林山水画。

中国水墨画淡墨轻岚写意清幽,这清幽的意境离不开水的媒介,“古人墨法妙用于水。”中国画讲究“浓淡”“干湿”“苍润”使墨色富有丰富的变化,这就是需要用水调墨或墨调水来实现。中国的园林亦离不开水,水是园林的血脉,更重要的具有意境美。小小水面,象征的是十里风荷、悠悠烟水,寄托的是回归江湖之情。中国传统思想中提倡的就是“上善若水”,我们从诗上看园林中“清泉石上流”“ 莲动下渔舟”给人以清新平静、沁人肺腑的美感,这种洁净、虚涵、淡泊、流动之美引以联想之后,还有水声潺潺,真水无香感觉升华,使园林在静态之中体现出动态之美,鸟儿歌唱、泉水叮咚,可洗涤心灵、静气养生。

总之,中国园林山水画创作是基于人们要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人类的祖先本是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之中的,但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需要,人类群居的场所,逐渐离开了森林原野,形成了“城市”。城市里日益增加的建筑物,长期拥挤、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使厌倦的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愿望。中国园林山水画是以“再现自然”为其主旨,因而注重“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用模拟自然的表现手法达到再现自然的目的。我国古代山水画大师石涛就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要求艺术家要广泛地游览,搜集自然佳景,为山水画的创作打下基础。

历史不断地在重演,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仍然会面临着喧嚣、烦乱。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满世界物欲横飞。在这样喧嚣的空间,人们都想要逃离,想要寻找自己,想要找到心灵的澄清与宁静,而物欲的满足会使人们更加的迷失。文人仍然会走向山水,在大山大水中洗尽铅华、涤荡心灵。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拿起笔,一山一石、一砖一瓦筑造我们内心的山水园林世界。

猜你喜欢

山水画文人山水
我来打开山水画
爱在一湖山水间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水之间
文人与酒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一处山水一首诗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