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朗月卖一钱
2016-06-15修红宇
修红宇
贝多芬说:我情愿写10000个音符,也不愿写一个字母。
而我,情愿用10000个字,去换贝多芬的一个音符。但我知道,他根本不稀罕。
有什么办法?在伟大的艺术与它谦卑的粉丝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不平等。
但我依旧虔诚地朝拜着,并且相信:每写下10000个字,就与音乐圣殿的距离又近了一个音符……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那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潇洒与适意,而在创意为上的今天,原本寂寂无名的小乐队Vulfpeck,把“清风朗月”刻进唱片里,拿去卖一钱,依靠积攒起来的小利,竟帮助自己实现了音乐梦想。
Vulfpeck由四个普通的年轻人组成,颜值不够高、音乐也不够酷的他们,在强手如云的美国乐坛,一直不为人所知。然而,四个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并没有泄气。两年前,他们计划搞一次全国巡演,去扩大乐队的知名度。为了筹到足够的钱,他们决定:录一张专辑,放到音乐平台Spotify上,靠听众点播来收钱。可是,进棚录音是要花费一大笔钱的,四位囊中羞涩的年轻人,于是想到了一个好想法:在随后推出的《Sleepity》的专辑中,Vulfpeck乐队一共录制了十首歌,每一首都是时长三十秒的静音,什么声音都没有:第一首歌名为“Z”,第二首叫“Zz”,第三首叫“Zzz”……所以你知道,第十首肯定是“Zzzzzzzzzz”,歌曲播到这儿,已经是听取鼾声一片了。
虽然噱头十足,但Vulfpeck乐队足够坦诚,他们告诉歌迷:乐队想开巡演,但是很差钱,希望大家能去Spotify上播放他们的专辑,反正是无声的,不会影响大家的睡眠和工作。于是歌迷们纷纷响应, 点播了他们的“歌”之后又发现:咦?!这“歌”很好学,听一遍就能会。
截止到七周之后被下架前,《Sleepity》累计播放量达550多万次。在Spotify,歌迷每点播一首歌,歌手大概能拿到0.3美分左右,因此,Vulfpeck乐队拿到了近2万美元的版权费。
用这2万美元,Vulfpeck在洛杉矶、旧金山和芝加哥等地开了几场巡回演唱会。为了回报歌迷们“无声”的支持,演唱会不收门票,只要想听都可以免费入场。
演唱会上,Vulfpeck乐队表演了自己的得意之作《Sleepity》,是“Z”?是“Zz”?亦或是“Zzzzzzzzzz”?总之那30秒钟的静默,将演出气氛推至最高潮……
不过,贩卖“清风朗月”的做法,可不是Vulfpeck乐队的首创。自从1952年8月29日,先锋音乐大师约翰·凯奇首演了自己的作品《4分33秒》之后,“无声”音乐便开始“响亮”地挑战观众的听觉。
那是一场为艺术家慈善基金会举行的演出,因此,卖“清风朗月”不为钱:只见钢琴家伊文·克莱曼款款出台,走向钢琴,坐下,打开琴盖,凝视着键盘,一动不动,33秒后,他很快地关上琴盖又打开,继续不动。
在一片静寂中,观众听到了外面风吹树叶的簌簌声,雨打屋顶的噼啪声,然后,窃窃私语声渐起,2分40秒之后,钢琴家关上琴盖又打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好教养的听众们都出离愤怒了,正闹得不可开交之际,克莱曼站起身,向观众深深鞠躬,然后昂然退场。
后来,约翰·凯奇将这部“二十世纪最重要的音乐作品”的谱子,送给了克莱曼,为了庆祝演出表演“成功”,还特意带了大罐黑樱桃冰淇淋去他家大吃一顿。大师借这段长达4分33秒的无声寂静,阐释了自己的音乐哲学观点: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听。
为了向大师的“聆听”致敬,列侬和洋子在1969年推出的概念专辑《未完成的音乐2:生命与狮子》中,特别创作了一首《两分钟的沉默》,用全然静寂的两分钟,邀请听众与他们一起反省人生,思考生命,聆听内心,释放情绪。
无声的音乐,不仅是一份音乐宣言,有时还是一份政治声明。带有朋克标签的斯蒂夫唱片公司,曾发行了一张名为《罗纳德·里根的才智》的黑胶唱片,里面从头到尾没有音乐,对于笃信“语言比行动更重要”的里根来说,这种对于他所拥有的“才智”的评价,无疑是一种无声的讽刺。出人意料的是,《罗纳德·里根的才智》大受欢迎,销量突破三万张。看来,“清风朗月”很值钱。
然而,不仅艺术家在用无声的音乐刷新人们的观念,就连教堂也在用无声的静寂来传递有声的宣读。
有着八百年历史的英国东萨塞克斯郡圣彼得大教堂,以庄严和肃穆而著称,很多人会来到这里,希望摆脱身心的疲惫和烦躁。为了让教堂的氛围给更多的人们带去内心的安宁,当地的人们用CD的方式,将教堂内的寂静记录了下来,这张名为《寂静之声》的CD总长度30分钟,其中28分钟皆为教堂内的原声。
细心的听众可以从长久的寂静中,隐约地听出教堂长椅发出的吱吱声,教堂外时而经过的车辆声,以及人们走过的脚步声。细微的声响让静更静,人们在静中祈祷,默诵,在《寂静之声》这座无声的教堂中追寻着灵魂之光……
此处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