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仙窟》量词探论

2016-06-15杜启朕

安顺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演变量词分类

杜启朕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



《游仙窟》量词探论

杜启朕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张鷟的《游仙窟》是唐代一部重要的传奇作品,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还是研究唐代口语的重要语料。通过对《游仙窟》量词的词频统计及分类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量词的使用状况,这对于研究汉语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游仙窟》;量词;分类;应用;演变

张鷟的《游仙窟》是唐传奇中一部篇幅最长的重要作品,也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摆脱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影响而描写男女情爱的具有开创意义的传奇小说。《游仙窟》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描写了自己游历“神仙窟”,见到十娘、五嫂两个美貌“神仙”,并用诗歌酬答调情的故事。《游仙窟》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还是研究唐代口语的重要语料。在《游仙窟》中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量词。量词是表示人、事物、动作或计量单位的词。从类型学角度看,汉语属于量词型语言。现代汉语拥有十分完备的量词系统,这是现代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特征。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不能与名词和动词直接搭配,它们需要量词加以连接,才能充当句法成分。《游仙窟》中量词的使用状况与现代汉语并不相同,将这部传奇小说中的量词与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量词使用进行对比研究,对了解汉语史的演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游仙窟》量词词频统计及其分类

在《游仙窟》中,共有“里、寻、仞、种、处、边、面、般、遍、回、头、角、发、生、年、日、筹、箭、钱、县、金、尺、首、叶、注、重、升、曲、盛、双、个、抄、搦、亩、株、篇、叠、行、寸、扇、张、幅、疋”等43个量词。根据文中例句所作的词频统计,其中,“个、年”各有5例,“回、重”各有4例,“里、种、处、边”各有3例,“曲、行”各2例,其余量词各1例。

根据不同标准,量词可划分为不同类别。向熹在《简明汉语史》中把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1]。根据向熹的分类,在《游仙窟》中名量词有“里、寻、仞、种、处、边、面、般、头、角、发、生、年、日、筹、箭、钱、县、金、尺、首、叶、注、重、升、曲、盛、双、个、抄、搦、亩、株、篇、叠、行、寸、扇、张、幅、疋”41个,动量词有“遍、重、回”3个,其中“重”既可以作名量词又可以作动量词。《游仙窟》中量词的具体使用情况见下表:

《游仙窟》量词总体使用情况统计表: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在《游仙窟》中名量词仍占绝大多数,动量词在唐代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中将量词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词、不定量词、临时量词、准量词、动量词和专用动量词七个小类[2]。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将量词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临时量词、度量衡量词、自主量词、动量词、复合量词九类[3]。根据朱德熙、吕叔湘的分类和文本实际情况,我们将《游仙窟》中的量词进一步细分。

(一)名量词

1.个体量词

个体量词是名量词的一个子类,用于表示个体事物,是和“集合量词”相对的类。在《游仙窟》中,个体量词使用最为丰富。个体量词有“处、首、个、头、角、发、搦、株、篇、曲、扇、张、幅、疋”,其中个体量词“个”在文中使用最为普遍,既可以用来指人,也可以用来指物。

2.集合量词

集合量词用于表示成双、成对、成群的人或者事物,是和“个体量词”相对的一个概念。集合量词用来修饰集合名词。在《游仙窟》中,集合量词有“双、重、行、叶、注、叠”,如“一双臂腕,切我肝肠”。

3.度量衡量词

度量衡量词是表示度量衡单位的词。表示度量单位的度量词,在上古时期使用已十分普遍。到了中古时期,有些量词还在继续使用。在《游仙窟》中,度量词有“里、寻、仞、尺、升、曲、盛、亩、寸”等。其中,“里、升、曲、盛、亩、寸”等在中古时期仍然起着精确测量的作用。“寻、仞、尺”等量词中古时期虽也存在,但逐渐失去精确测量的作用。这些度量词,根据不同的作用,又可以分为更小的类别:

A.表示长度的量词:里、寻、仞、尺、寸

B.表示面积的量词:亩

C.表示容量的量词:抄、升、曲、盛

4.部分量词

部分量词是表示事物的部分或方面的量词。在《游仙窟》中,部分量词有“边、面”,如“薰香四面合,光色两边披”。

5.准量词

准量词是一种特殊的量词,在某种形式上像名词,但与名词又有区别。在《游仙窟》中,准量词有“生、日、年、县”,如“此时经一去,谁知隔几年!”。

6.临时量词

临时量词是从名词借用过来的,在上下文语境中临时充当量词。在《游仙窟》中,临时量词有“筹、箭、金、钱”,如“闻君把提快,更乞五三筹”。

7.其他量词

在《游仙窟》中,还存在一部分名量词,如“种、般”,这些量词用来修饰一些抽象名词,我们把它们看作抽象量词,如“一种天公,两般时节”。“种”用于人或者事物,“般”既可以用于具体事物,也可以用于抽象事物,相当于“种”、“样”。

(二)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和发生时间的总量。汉语的动量词产生于汉代,到了唐代,动量词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游仙窟》有“遍、重、回”3个动量词,动量词“遍”是由动词“周遍”意义引申而来的,表示经历的过程已经完毕。“重”可以表示行为的次数,相当于“次”、“回”。动量词“回”产生于魏晋,是由动词“反转”的意义引申而来,往返一次叫一回。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游仙窟》量词分类及其词频使用情况列为下表:

量词分类量词词频统计名量词(42个)个体量词(14个)处3、首1、个5、头1、角1、发1、搦1、株1、篇1、曲A1、扇1、张1、幅1、疋1集合量词(6个)双1、重A3、行2、叶1、注1、叠1度量衡量词(10个)表长度 里3、寻1、仞1、尺1、寸1表面积 亩1表容量 抄1、升1、曲B1、盛1部分量词(2个)边3、面1准量词(4个)生1、日1、年5、县1临时量词(4个)筹1、箭2、金1、钱1其他量词(2个)种3、般1动量词(3个) 遍1、回4、重B1

二、《游仙窟》量词的使用

(一)本应使用量词却没使用的考察

在《游仙窟》中,现在看来有许多本该使用量词但却没有使用量词的情况,这说明量词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是上古汉语遗留和延续的结果,这说明在唐代还没有形成十分完备的量词系统。在先秦时期,数词和名词搭配时,除了表示度量衡单位等特殊情况外,不需要任何量词,其基本表达格式是“数+名”,如例(1)(2)。在该时期还没有产生动量词。现代汉语表示行为的数量,一般是把表示动量的数词放在动词后面。上古汉语则是把数词放在动词之前,而不用动量词,其基本格式为“数+动”,如例(5)(6)。[4]在《游仙窟》中保留和沿用了上古汉语数词和名词或动词直接结合的用法,如例(3)(4)和例(7)(8)。

1.数+名

(1)明发不寐,有怀二人。(《诗经·小碗》)

(2)有一美人,清扬婉兮。(《诗经·野有蔓草》)

(3)见一女子向水侧浣衣。(《游仙窟》)

(4)行至一所,险峻非常。(《游仙窟》)

2.数+动

(5)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6)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7)每一寻思,痛深骨髓。(《游仙窟》)

(8)此时经一去,谁知隔几年!(《游仙窟》)

在《游仙窟》中,“数+名”这一格式应用十分普遍,“数+动”这一格式比较少,都已经发展成为“动+数+名”这一格式。

刘世儒、王力等人认为在中古汉语时期汉语名量词的使用已是必需的,很多学者也都赞同这一观点。但是刘世儒对量词的研究基本是定性的,没有进行定量统计。后来庄正容、贝罗贝、孙朝奋、吴福祥等许多学者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考察汉语量词的使用情况,他们认为在中古时期汉语名量词的使用还未成规范,数词与名词结合时不使用量词的情况仍占多数,数词必须和量词结合才能修饰名词的规则要到唐代以后才形成。[5]

(二)名量词的应用

从句法成分上看,量词一般不单独充当句法成分,需要与数词结合组成数量短语才能充当句法成分。由量词组成的数量短语,可以在句中充当多种句法成分。《游仙窟》中量词的应用包括名量词的应用和动量词的应用,名量词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数+量

(9)向上则有青壁万寻,直下则有碧潭千仞。

(10)余更又赠诗一首。

(11)屏风十二扇,画障五三张。

(12)因遣左右取益州新样锦一疋。

“名+数+量”这一格式,一般以为这是“名词中心语+修饰语”的结构。数量短语充当名词的后置修饰语,如“青壁万寻”、“碧潭千仞”、“诗一首”、“屏风十二扇”、“画障五三张”、“新样锦一疋”。然而,Langacker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量词是整个数量短语的“核心”,一起出现那个名词则是“附加性”成分。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有时可以省略名词中心语,而用“数(量)”部分代替整个名词短语的意义。名词数量短语的结构为:数量+名词=核心+附加,动词数量短语的结构为:动词+数量=核心+附加[6]。

由名词加上数量短语构成的短语在句中可以作宾语,在“向上则有青壁万寻,直下则有碧潭千仞”这句话中,“青壁万寻、碧潭千仞”作“有”的宾语。数量短语还可以在句中作谓语,如“屏风十二扇,花障五三张”中的“十二扇”、“五三张”在句中作谓语。

2.A数+量+名

(13)张骞古迹,十万里之波涛。

(14)九曲酒池,十盛饮器。

(15)一双臂腕,切我肝肠。

(16)十个指头,刺人心髓。

这类格式是由数量短语加上名词构成,数量短语充当名词的定语,如“十万里之波涛”、“九曲酒池”、“十盛饮器”、“一双臂腕”、“十个指头”。上述例句中,都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与现代汉语的语序相同。

B动+数+量+(名)

(17)纵使身游万里外,终归意在十娘边。

(18)俄尔中间,擎一大钵,可受三升已来。

(19)娘子恩深,请五嫂等各制一篇。

这类格式由动词加上数量短语组成,其实省略了名词。在例(17)(18)(19)中,数量短语“万里”、“三升”、“一篇”分别充当动词“游”、“受”、“制”的宾语。

(三)动量词的应用

《游仙窟》中动量词的使用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1.数+量+动

(20)能使西施掩面,百遍烧妆。

(21)南国伤心,千回扑镜。

(22)俄顷中间,数回相接。

这类格式是由数量短语加上动词构成,数量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如例(20)中数量短语“百变”用来修饰“烧妆”,“百变”充当“烧妆”状语。同样的。例(21)(22)句中的数量短语也在句中充当状语。

2.动+数+量

(23)双燕子,联翩几万回。

这类格式是由动词加上数量短语构成,数量短语在句中补语,如例(23)中的数量短语“几万回”用来补充说明动词“联翩”,在句中充当补语。

三、从《游仙窟》看量词的历时演变

量词从产生到发展、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游仙窟》量词的使用与上古汉语以及现代汉语的对比,来揭示汉语语法化历程。名量词从名词中分化出来,在后来又逐渐产生了动量词。石毓智在《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一书中,总结了名量词和动量词的发展历史过程及其对应关系[7]:

名词和动词数量格式的历史发展: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先秦和两汉时期只有名量词没有动量词;到了魏晋——唐时期,名词和动词数量格式最为丰富;到宋朝以后,这种格式逐渐走向统一。这说明量词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汉语数量结构的语序从古代到现代发生了变化。类型语言学家将汉语量词称作类型词,但又不完全相同。Greenberg讨论了数-分类词的语序问题,指出凡是存在“数+分类词+名”和“名+数+分类词”两种语序的语言,两种语序并不一样,“数+分类词+名”是一个修饰性语和名词组成的结构,而“名+数+分类词”中“数+分类词”结构与名词的关系不紧密,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这类结构常用于事务类清单,Greenberg把这种结构称为副词性结构。[8]上古汉语数量结构的常见语序:名词 + 数词 + 量词,关于“数+量+名”格式的来源有“移位说”和“类推说”。随着“移位说”不断受到质疑,“类推说”在解释这一现象时更为合理。吴福祥、冯胜利、黄正德在《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认为汉代出现的“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格式,是仿照“数词+单位词+名词”格式类推而来。[9]到后来各种格式又逐渐走向统一。汉语的发展就是由单一走向丰富又不断统一又多元发展,这样不断前进的。

结语

通过对《游仙窟》量词的分类研究,可以发现量词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继承性,量词又处在不断地更新和变革之中。我们了解由《游仙窟》所折射唐代量词的使用状况,对于了解量词的历时演变,对于发掘汉语语言的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向熹·简明汉语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12.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8-50.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

[4]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255.

[5][8]张赪·类型学视野的汉语名量词演变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28-29.

[6][7]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2-204.

[9]吴福祥、冯胜利、黄正德·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J].中国语文,2006(5):387.

(责任编辑:颜建华)

The Research on the Measure Words of “You Xian Ku”

Du Qizhen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110036,Liaoning,China)

Abstract:Zhang Zhuo’s “You Xian” Ku is an important legend works in the Tang Dynasty. It not only 1has important literary value, but it is the corpus of the study of Tang Dynasty spoken. Through to the fairy cave quantifier word frequency stat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we can b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ang Dynasty quantifiers, which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 history.

Key words:“You Xian Ku”; measure words; classification; application; evolution

收稿日期:2016-01-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JCZH111)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杜启朕(1990~),男,山东济宁人,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16)02-0005-04

文学·语言·艺术

猜你喜欢

演变量词分类
分类算一算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量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