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2016-06-15郭慧

当代医学 2016年21期
关键词:双孔经脐内环

郭慧

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郭慧

目的 探讨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手段,观察和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及高效性,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小儿;腹股沟斜疝;双孔法腹腔镜;临床效果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占全部腹外疝的85%~90%,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腹股沟斜疝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且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给患者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较大的困扰。传统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虽疗效确切,但腹股沟管结构破坏大、副损伤大,容易出现阴囊肿胀,术后产生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2],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常见的微创治疗手段,切口小、恢复快,受到患儿家属及外科医师的认可。本研究选取7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省商丘市中医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53例,女17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年龄(3.4±0.3)岁,全部患者均符合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诊断标准[3],排除腹腔镜手术禁忌证、术前15d内有上呼吸道感染、有明显心肺疾病患者。患儿均表现为腹股沟区或阴囊肿块,其中双侧疝20例,单侧疝50例(右侧35例,左侧15例)。所有患儿术前体检显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透光试验呈阴性,彩超显示腹股沟区异常回声提示疝。遵循随机原则,将7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在疝对应侧下腹做3cm切口,显露精索,解剖、游离疝囊至疝颈部,结合后关闭切口。观察组患儿接受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方法,术前禁食禁饮6h,采用气管插管方式进行全身麻醉,患儿取平卧位,臀部垫高,头低脚高20°左右,术侧抬高15°左右[4],于脐轮上缘做1个5mm纵切口,建立二氧化碳气腹,并将气腹压设定为10~12mmHg[5],置入30°腹腔镜沿脐水平线与对侧腹直肌外缘交界处穿刺3mm戳孔,对腹内胀器进行观察,确认疝内环位置,掌握对侧是否存在隐性疝。在腹腔镜下于患侧疝内环口相应体表投影位置切开1~2mm皮肤,将带线针经此切口刺入腹股沟管内环处,采用缝荷包法将腹膜缝合,并于环口下方或内下方穿出腹膜,将线送入腹腔内后拔出带线针。随后将钩线器由此处刺入,行腹膜外潜行穿刺内环口的内半周,将线钩出腹壁外,缝线两端均在体外,挤压阴囊及腹股沟管,确保疝囊内二氧化碳气体全部排出,在皮下打结行高位缝扎后剪线,将线结埋藏于戳口皮下,并仔细检查内环口有无孔隙,采用创可贴粘住切口。若存在对侧隐性疝,应及时与家属沟通,若同意手术则进行上述处理。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若疝内环口直径>3.0cm[6],应采用双荷包法重叠结扎术,避免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裂开或感染等情况。通常情况下,患儿麻醉清醒后5h左右进食,术后若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3d即可出院。

1.3 随访 详细记录2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VAS评分系统评估术后疼痛情况,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采用电话、实地随访等形式对患者进行调查,随访时间为6个月~2年,平均(16.0±3.2)个月,以此总结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研究数据完整收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临床相关指标比较(x±s)

2.2 随访结果 70例患儿均获随访,其中对照组患儿阴囊积气2例,2~3周后自愈;切口线头异物反应4例,经换药3~5d后痊愈。观察组患儿出现1例切口线头异物反应,换药处理后痊愈,预后良好。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疝囊从腹部下动脉外侧内环突出,向前、向下及向内斜行经过腹股沟管,穿出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者[7]。腹股沟斜疝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患者发病原因是由于腹膜鞘状突未闭,后天性患者发病还包括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发育不全等原因。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临床常见病,单纯疝囊高位结扎能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传统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虽疗效确切,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术中需解剖腹股沟管,破坏腹股沟管结构,切口容易留下瘢痕,无法对对侧隐性疝进行处理等,还可能损伤输精管、血管及神经系统,导致术后睾丸萎缩,严重时将影响生殖发育。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相比具有美观、微创、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且影像资料可以存储便于交流。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主要分为3种:(1)一孔加一戳孔法[8],在脐部做一切口置入腹腔镜,在腹腔镜下于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另戳一小孔,带线针先后经此小戳孔刺入,经体外打结完成手术。(2)二孔加一小戳孔法:在脐部做一切口置入腹腔镜,在脐右侧或左侧3~4cm处做一切口置入操作钳,在腹腔镜下于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戳一小孔,将带线针进行穿刺,经体外打结完成高位结扎疝囊,此方式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3)三孔法:于脐部一切口置入腹腔镜,在脐左右侧3~4cm处分别做一切口,并置入操作钳,在腹腔镜监视下两把操作钳在腹腔内缝合未闭内环口。临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多采用第2种方法,此方法简单易行,不会破坏腹壁的完整性,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逐渐得到了临床医师和患儿家属的认可。

在本研究中,采用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方法,以期获取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且对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进行6个月~2年随访,均未见睾丸缺血性坏死或萎缩情况,创伤小、避免正常组织损伤的优势较为突出。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弥补了传统手术的缺陷与不足,能同时发现并处理隐性疝,避免再次手术给患儿身心造成影响,是临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最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

[1] 张士松,武玉睿,胡元军,等.经脐双通道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2):134-136.

[2] 杨俊,汤绍涛,段栩飞,等.经脐两孔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小儿斜疝并脐疝[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4):1131-1132.

[3] 陈绍权,王萍,李本勇,等.双孔法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86例报告[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0):218-219.

[4] 克力木,王志,张成,等.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4(4):269-271.

[5] 潘德强,李美荣,陈伟强,等.经脐0.5cm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1例[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2,12(4):344-345.

[6] 蔺原,罗涛,邱体红,等.经脐双孔(单线单结)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72例体会[J].四川医学,2013,34(2):215-216.

[7] 张建平,吴俊民,杜文安,等.经脐双孔法腹腔镜下内环缝合联合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 22(7):953-955.

[8] 谷奇,李龙,叶辉,等.经脐单孔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的探讨[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3,12(3):194-195.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1.038

河南 476000 河南省商丘市中医院普外科 (郭慧)

猜你喜欢

双孔经脐内环
箱涵埋深对双孔箱涵结构计算的影响分析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
基于弓状下缘的腹腔镜内环网塞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效果观察
环路热管用双孔毛细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巨大腹股沟斜疝
双孔腹腔镜与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对比分析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3D与2D腹腔镜悬吊式经脐全子宫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东北地区双孔石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