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钱从哪来?花到哪去?
2016-06-15本刊编辑部
国家的钱从哪来?花到哪去?
预算报告,即为我国的国家“大账本”,由四部分组成,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首先关注这四本预算的收支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出当前经济形势,和国家重大改革决策部署动向。
如果说每个家庭都有“一本账”,记录着精打细算收与支,反映着一家子的生活情况和发展动向;那么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国家“大账本”通过合理计划“钱从哪来、到哪去”,来支持大的战略决策、改革目标实施。3月5日,2016年预算报告新鲜“出炉”,我们一起通过数据透视这些热点话题。
看点一:3%收入增速、3%赤字率
“钱从哪来、到哪去了?”翻开账本,这是头等关心的大事。
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8%,低于7.3%的预算增长目标,为1988年以来最低。2016年财政形势更加严峻,平衡收支面临极大压力,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2万亿元,增长仅3%。
“这既有经济增速趋缓的原因,也有大力度减税降费的原因,总体上看如此之低的财政收入增长率是历年罕见。”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教授郑春荣对记者表示。
而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刚性较强,支持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等增支需求较大。预算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0715亿元,同比增长6.7%。
为弥补收支差额,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至3%。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4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800亿元。此外安排地方专项债券4000亿元,继续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据了解,去年发行地方债置换债券3.2万亿,降低利息负担约2000亿元。“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目前来看我国赤字率处于合理水平,这样的安排是有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张连起告诉记者。
2016年财政形势更加严峻,郑春荣分析说,财政收入稳定性和增长可持续性有所削弱的情况值得重视。这不仅表现在财政收入下降情况下,非税收入波动性较大;还表现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持续下降,2016年为28248.6亿元,较2015年又下降13.2%,已经连续两年下滑。这一数据在2014年为40385.86亿元。
看点二:减税降费5000多亿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将通过减税降费,为企业和个人降低负担5000多亿元。在财政收入紧缩的情况下,这些钱是如何“挤出来”的?
此前,国家已经通过大规模减税降费,用短期减收,换取经济动能的增长。小微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2015年全年减免税近1000亿元;自2012年启动试点的营改增,目前已累计减税超过4848亿元。在此基础上,2016年税收优惠显然又要再度加码。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按下“快进键”的营改增改革。今年全面实施营改增,5月1日起,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2012年到2014年,纳入营改增试点的纳税人占比为20%。后面这几个将要纳入试点的行业纳税人占到80%。”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表示。也就是说,随着这些被称为营改增中难啃的“硬骨头”被攻克下来,还将会有大量试点企业享受减税的政策红利。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也表示,营改增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一项税制改革,其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而且对于经济的发展、税收情况、财政体制和税收体制的改革都有深远的影响意义。根据预算报告,还将加大收费基金清理和改革力度,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由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此外,还将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的免征范围,由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的缴纳义务人扩大到10万元的缴纳义务人。
看点三:1000亿元奖补资金化解产能
财政政策如何参与结构性改革?这在国家“大账本”中也有充分体现。预算报告显示,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奖补资金,用于推动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综合运用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加快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
“化解过剩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其中做好职工安置又是关键之举。”张连起分析表示。此前中金公司报告显示,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五个产能过剩行业就业1000多万人,如果未来两三年这些行业减产30%,将有300万职工面临下岗。因而,对于奖补资金的用途,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主要用于职工的安置,解决好职工的转岗、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问题。
支持化解产能,只是财政参与结构性改革的一个代表。除此之外,还将支持全社会创新潜能。根据预算报告,2016年中央本级支出中,科技支出增速达9.1%,快于7%的平均增速。这些资金将用于支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在重大创新领域组件一批国家实验室。
记者了解到,2016年财政部还牵头承担了国有企业、金融、科技、农业、公共资源等重点领域的部分改革任务,参与100多项相关领域的改革任务,更多发挥财政在结构性改革当中的作用。
看点四:扶贫资金增长43.4%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有一个感受非常深刻。那就是无论多艰难,民生上该花的钱一定要花、该办的事一定要办。”一位来自安徽的全国人大代表接受采访时表示。
这一点在今年的预算安排中得以充分体现。2016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加201亿元,增长43.4%。相比于财政收入增速,该支出增速可谓“抢眼”。这些资金用途不小,将推动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了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预算报告要求,资金不仅用于推广资产收益扶贫试点,还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集中力量解决突出贫困问题,此外还要加强监管保障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不只是中央财政投入加大,为支持扶贫工作,中央对地方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1537.91亿元,增长22.4%,这比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12.2%的平均增速也高出许多。
除了增加投入,财政还通过解决就业、提高保障来健全扶贫长效机制。预算报告显示,将研究规范公益性岗位政策,建立困难群众就业帮扶长效机制,推动农民工平等获得公共就业服务。据了解,2015年已完成2100万人次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此外,2016年按6.5%左右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也向退休早、艰苦偏远地区倾斜。
像扶贫这样的兜底思维,还体现在预算支出的方方面面。比如,城乡医保补贴从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城市、农村低保人均补助分别提高5%、8%;棚户区改造开工60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14万户等。
看点五:三公经费“0”增长
“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把每一笔钱都花在明处、用在实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
怎样过好紧日子?有一个鲜明的对比,那就是相较于7%增长的中央本级支出,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按零增长安排。不仅是“三公”经费、会议费得到严控,以后“大手大脚”的花钱方式也将受到限制。根据预算报告,对收入高增长时期支出标准过高、承诺过多等不可持续支出或政策性挂钩支出,在合理评估基础上及时压减。
另外,资金“沉淀”显现突出的,预算相应也会被压缩。如,对2015年末财政存量资金规模较大的地区或部门,适当压缩2016年预算安排规模。对执行中不再需要使用的资金,及时调整用于重点支出,减少按权责发生制结转支出。
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也在预算报告中被突出强调。一是大力推广PPP模式,不仅加快立法工作,还将用好1800亿元引导基金,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带动更多项目落地实施。
二是突出财政投资基金的作用。据了解,2015年中央财政通过整合出资150亿元,吸引民营和国企、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共同参与,最终形成总规模600亿元的基金,重点支持初创型中小企业。2016年,这样的基金作用备受重视,但需要注意的是,将逐步改变行政性分配方式,主要采取基金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
(《经济日报》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