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湘籍女兵事略
2016-06-15陈予欢
陈予欢
创始于1924年6月的黄埔军校,开创了现代中国军事教育史,绵延连续了半个多世纪,写下了中国军人爱国革命的不朽篇章。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黄埔军校的历史风貌与人物轶事,渐为世人所了解和认知。黄埔军校在现代中国社会留下了深深印记,以其称誉世界长存中国之军事魅力,成为广大读者之无尽话题,黄埔师生开启的黄埔精神、黄埔话语、黄埔热点,超乎军事乃至社会意义之民族精神,至今仍引发无尽的思索与追寻。伴随前年黄埔本校创建90周年,曾经闪耀于中华大地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今年亦迎来90周年纪念。笔者应约依据史料,将武汉分校女生队湘籍女兵情况汇集撰文,以致纪念。
一、武汉分校女生队创办缘起
1926年夏秋起,随着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昌,在武昌设置分校得以付诸实施。武汉分校最初筹备于1926年10月16日,筹备百日,校(班)名四易,初为“政治训练班筹备处”,拟以武昌大学为校址。继命名“政治科大队”。旋奉令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为武汉分校。1927年4月,再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改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根据《黄埔军校史稿》第四册记载:“1926年11月2日,蒋校长电请中央党部政治会议将本校政治科移设武昌,决定招男生千名女生百名。”黄埔军校首招女生,遂有了政治、军事与社会文化缘由……“12月间由各地考取男女学生1200余名,12月底始抵达武昌,其政治大队学生400余人,即与政治演讲班学生合并训练。”武汉分校筹备三月之久,1927年2月12日举行开学典礼,是时武汉分校规模之宏大,不亚于黄埔本校,有男女学生及入伍生6000余人,实为中国腹地武装革命势力之大本营。
依据存史档案记载:经过初试、复试,计录取女生195人,女生以湖南籍最多,有61人。根据当年校务校舍情形,“女生队”驻两湖中学。该队初名“女生队”,后改为“政治女生大队”,编为三个区队,由彭漪兰、钟复光、唐维淑担任政治指导员。成立女生队是武汉分校的创举,当年军校主要负责人恽代英指出:“军校成立女生队是破天荒的大事,是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的创举。我们党下决心要在军校培训妇女干部,毕业后参加领导中国妇女翻身解放的斗争,你们的责任重大,你们要努力啊!”由是观之,在武汉分校创办女生队,显示出国共两党不仅从政党政治、军事教育之谋划,更有社会、文化、人文层面的诸多考量。
二、女生队湘籍女兵那些人
政治女生大队成立后,驻地为两湖书院。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人未能来报到,实际报到的女兵为183人,现据笔者掌握史料,能够列出姓名并有资料情况的女兵队队员有154名。按当年记载,录取的湖南籍女兵有44名,加上在其他省报考录取的湘籍女兵,湖南籍女生号称61名。但据笔者手头资料,进行逐一拣选核对,真正列出的湘籍女兵与实际有出入。1927年5月中旬,政治女生大队奉命集中军校参加军事训练,遂离开两湖书院。
依据现存史料记载,湘籍有姓名年龄籍贯生平可考者为18人。因篇幅所限,作简要情况介绍如下(按姓氏笔画为序):
许闻道(1903-1927),长沙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肄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随北伐军参加救护工作,在汀泗桥战役时抢救伤员。后考入武汉分校女生队学习,结束后返回武昌中山大学续读,曾任学生会主席和文学系中共党小组组长,从事地下工作。1927年12月18日,在武汉牺牲。
邱继文(1906-1927),湖南平江人。平江县私立启明女子师范学校肄业。与乡人结婚三日,即随胡筠到武汉,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学习。后随军南下广东。1927年12月,随军参加广州起义,在作战中牺牲。
陈兆森(1903-1927),湖南桃源人。出生于桃源县城一个耕读家庭,早年私塾启蒙。1917年,入县城东街女子习艺所学缝纫,后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就读。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为本县反日青年会成员,中共桃源县委妇女联合会骨干。1926年,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1月,出席湖南省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会后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大队女生队学习。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转入常德东门外育德女子学校任教。1927年被捕牺牲。
陈尘清(1908-?),湖南郴州人。生于1908年12月。高等小学毕业后一度务农,受到国民革命运动感召,考入武汉分校女生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居湖南省郴州市总工会宿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参加湖南省及郴州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活动。
周静芷(1909-1989),湖南临湘人。1926年,于上海暨南大学附中毕业,毅然考入武汉分校女生队学习。1931年,与杨幸之结婚(杨幸之:湖南大学毕业,曾任上海《申报》主笔,后为国民革命军第18军军长陈诚延揽,任第18军政治部党务特派员,第19集团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政治部少将衔副主任,1940年因公殉职)。她于1948年3月29日被推选为湖南省出席(行宪)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到台湾,续任“国民大会”代表。1989年3月16日,在台北因病逝世。
郑咏华(1905-?),湖南岳阳人。生于1905年2月。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6期政治大队女生队队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居湖南省岳阳县上观音阁70号寓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参加湖南省及岳阳县黄埔军校同学会活动。
胡筠(1898-1934),原名胡昀,别字敛容,曾用名李英蓉、方竹梅。湖南平江人。平江县私立启明女子师范学校肄业。1898年2月10日,出生于平江县天岳乡一户当地有名的商人家庭。父胡竹安,是当地大商号总管,母李氏勤俭持家。她小时曾受当地名师教诲,饱读诗书,颇有文才,同时酷爱武学,每年冬闲时拜师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19岁时,由父母做主将她嫁给当地大地主之子李积琦,并与李生育有孩子。1919年,因受“五四运动”影响摆脱封建家庭羁绊,参加进步活动。1924年春,考入平江县私立启明女子师范学校就读。1925年,积极参加本地“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12月底,经余贲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时任叶挺独立团政治处宣传员,曾为叶挺部队带路通过险要的天岳关,随军参加攻打汀泗桥战役。到武汉后,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大队女生队学习,后编入武汉国民政府中央独立师,任政治部宣传队队长。1927年12月,她毅然与家庭彻底决裂,受中共党组织委派,返回家乡组织农民武装。打开自家的粮仓,亲自掌斗将粮食分发给农民,并宣布将自家与李天王等几家李姓大地主的田地山林,分发当地农民。她以收缴的五支步枪和梭镖,用很短时间就组建起50多人的游击大队,她任大队长。1928年3月,率队参加平江扑城暴动,任暴动委员会主任兼北路指挥、平江县北乡中共特委书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1928年7月,彭德怀率独立第5师第1团发动平江起义时,她是中共平江县委主要负责人,率领当地农民武装策应配合。不久,所率部队与工农红军第5军混编,任第5军第1纵队党代表,率第3、第4两大队在平江坚持游击战争,参与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彭德怀曾称赞她为“难得的女将”。后任中共平江县委财务部部长,平江县第一届苏维埃主席。组建平江县农民武装1000余人,编成5个大队,她任总指挥兼平江工农革命军司令员。1928年10月,出席在修水台庄召开的平、修、铜、万、浏五县县委联席会议,被推选为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滕代远)委员。1930年8月1日,被推选为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委员。1930年9月,任中共赣北特委常务委员、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赣北独立团团长,曾率部发动通城战役获胜。1931年3月,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李宗白,副书记吴致民)常务委员兼妇女部部长。1931年8月2日,在平江县召开的湘鄂赣省二十多个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团成员及执行委员。1932年3月,因受新省委领导人排挤,被降职任湘鄂赣省革命互济会副主任、湘鄂赣省委党校教务主任、红军学校女生团政委。1933年10月,在万载县召开的湘鄂赣省第三次工农兵大会上被免职审查,被省保卫局以“AB团分子”和“托陈取消派”逮捕关押,在狱中撰写万余字的《狱中自叙》,忍受委屈回顾自己由一个地主的儿媳妇,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干部的经历。1934年4月,随湘鄂赣省党政机关由万载小源向平江转移途中,被省保卫局以“AB团分子”而错杀。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为她与被错杀的同志平反昭雪。1952年,被中共平江县委、平江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定为正师级。遗作有《狱中自叙》等。
唐惟淑(1897-1980),湖南浏阳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女生大队政治指导员。唐才常之弟唐才中之女。黄埔军校初创时期政治教官陈启修夫人。1897年10月13日,生于湖南浏阳县清末革命烈士家庭。其伯父唐才常系清末维新派领袖,是中国近代维新变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与谭嗣同同乡,并称为“浏阳二杰”。虽然自幼因家境变迁遭受打击,致力于读书,先后就读于上海三育小学、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8月28日,与陈启修在北京结婚。1919年10月,唐惟淑加入了陈启修1916年在东京发起成立的丙辰学社(后更名中华学艺社,为近代三大民间科学机构之一)。1925年4月,入前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结识李富春、蔡畅等,由蔡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积极参加北京的政治运动,并配合陈启修为中国共产党工作。1926年3月到达广州,陈启修被聘为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教官、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国立中山大学法科科务主席兼经济学系主任、《广州民国日报》主笔等。1926年10月,随陈启修到武汉,并经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介绍,任武汉中央政治军事学校女生队政治指导员。1927年4月29日,中国国民党第二届常委第九次扩大会议在武汉召开,决定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成立特别党部,唐惟淑任筹备委员会的筹备员。1927年7月,陈启修流亡日本,唐惟淑回到上海居住,失去中共组织关系。陈启修归国后,唐惟淑以夫人身份随陈启修从事各方面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高等法院任书记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任上海市人民法院书记科副科长。1957年,因身体原因离职。1960年9月,陈启修因病逝世。唐惟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辗转于北京、长春、上海、广东、广西五个子女所在的城市帮助照顾孙辈。1980年9月3日因病逝世。
陶桓馥(1901-1997)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第6期政治大队女生队学员。湖南卫陵(今岳阳)人。1927年,在岳阳组织农民协会和学生会。1927年1月,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第6期政治大队女生队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军校女生队班长。1927年12月,奉派到苏联学习,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妇女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山西军政干部训练班女兵连政工员,中共川西省委委员。1940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延安女子大学学习,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档案科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秘书长,内务部司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知青办公室主任,农林部正部级顾问。她还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81年离休。著有《在斗争中前进》等著作。
顾曼侠(1908-1989)又名曼霞,湖南醴陵人。生于1908年3月。1927年,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6期政治大队女生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居湖南省醴陵县。曾任教于醴陵县第一中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参加湖南省及醴陵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活动。
黄静汶(1911-2016),原名自纯,湖南湘阴人。武汉大学文学院预科肄业。父亲黄葆钦是同盟会员。1925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当选湘阴县妇女协会组织委员,创办妇女平民夜校,自任校长。1927年1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第6期政治大队女生队学习。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国民革命军第13军政治部任校对员。1928年起,长期从事中共地下工作,曾三次被捕,历经磨难。曾任全国互济总会援救部部长,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农村服务队指导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妇女辅导院辅导股长,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派驻第四十三后方医院政治监理员,《妇女座谈》主编,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劳工部委员,兼实验区女工夜校教材编辑。1949年4月,被上海市军管会派赴接管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后任上海市政府委员,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妇联副主任,卫生部妇女儿童司副司长,卫生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等职。1980年离休。2016年3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彭援华(1905-1994),又名彭文,湖南岳阳人。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肄业。1925年,参加长沙“五卅运动”。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岳阳县妇女联合会主任。1927年1月,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第6期政治大队女生队学习。1927年8月,随叶挺部队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军总指挥部参谋团任文书工作,随总部南下,沿途做宣传及救护工作,任女生队救护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后随朱德部队转战福建、广东、湖南。1929年春夏,在武汉、上海等地从事中共地下工作。1929年秋,往新加坡任中华女师代校长。1931年回国,在西安、北平任教,参加上层统战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江西九江特委秘书,岳阳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湘鄂赣特委委员兼妇女部长,参加组织抗日游击队工作。1940年,按党组织指示到洛阳隐蔽,掩护靖任秋从事兵运工作。1944年,入陕甘宁边区,任边区政府教育厅编审委员,晋冀鲁豫边区行知干部子弟学校校长,石家庄育才中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妇女中学校长。1951年10月,任天津市教育局副局长。1953年5月至1963年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司司长。1964年起,任上海教育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人民政府视察委员会委员。1979年后,任上海教育学院顾问,上海市政协委员。1983年办理离休,享受副部级待遇。著有《革命熔炉》等著作。1994年11月14日,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彭镜秋(1900-1984),原名曾璞。湖南宜章人。1927年1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第6期政治大队女生队学习,参加对鄂军夏斗寅部战事。1927年8月起,长期在武汉、上海等地从事中共地下工作。1938年到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妇联秘书长,陕甘宁妇联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随军到东北,任中共松江省委妇女部副部长,松江省民主妇联主任,中共松江省委妇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黑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当女兵的前前后后》等著作。
曾宪植(1909-1989),湖南双峰人。长沙女子师范学校毕业。1927年1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第6期政治大队女生队学习,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军官教导团准尉文书,参与对鄂军夏斗寅部战事。1927年夏,随教导团到广州。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利后转赴香港,时为叶剑英夫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廖承志领导下从事香港与海外华侨联络工作。后赴上海地下党留守机关工作,就读于华南大学。1929年被捕,获释后留学日本。1931年回国,再从事海外华侨联络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在武汉《新华日报》社工作。1939年,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担任交通联络工作。1941年赴延安,入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在中共中央敌工部工作。1943年,入中共中央党校第二部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随中共代表团赴重庆,先后任邓颖超秘书,中共南方局妇女组组长。1947年,到晋察冀边区南庄村参加土地改革。1948年,参加中央妇女工作会议,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筹备会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中直机关党委委员,第四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党组副书记,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9年10月11日,因病在广州逝世。著有《关于女生队的回忆》等著作。
谢冰莹(1906-2000),原名鸣岗,别字凤宝,又名谢彬,笔名林三、英子、紫英等。湖南新化人。大同女子学校、湖南新化女子中学毕业,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肄业,上海艺术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1906年9月5日,生于新化县大同乡谢铎山一个耕读家庭。幼时,曾做过37年新化县立中学校长的父亲就教她读《唐诗三百首》《随园女弟子诗集》《史记》等。在她三岁时,父亲即为她订立童子婚,将她许配给同事的儿子萧明。母亲不顾她反抗,逼着给她裹脚。少时入私塾学习,12岁时即考入大同女子学校就读。在女子学校学习时,她的小脚得到了解放。读中学二年级时,在长沙《大公报》副刊以“闲事”为笔名,发表文学处女作品《刹那的印象》。她对新文学产生莫大兴趣,最喜欢上国文课,而且作文成绩突出。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之际,母亲来信催促她回家完婚,倔强的她决心摆脱无爱的婚姻。在汉口的二哥支持她的选择,告知她武汉分校招女生的事,劝她前去投考。她毅然听从了二哥劝导。1927年1月,谢冰莹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第6期政治大队女生队学习,经过短期训练后,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从征间隙完成《从军日记》,发表于《中央日报》副刊后名震一时。后经林语堂译为英文发表,并出版专辑,再被译成法、英、日等国文字,在国际文坛有了影响。1927年,进入上海艺术大学中国文学系读书。1929年5月,转入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继续学业。1930年夏,与潘漠华等共同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京分盟。1930年9月,北平左联成立,当选为执行委员。1930年冬,小说集《前路》由上海光明书局出版。1931年,赴日本留学,因坚拒出迎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访日,被日本特务机关逮捕,在狱中三周受酷刑摧残,后被遣送回国。1932年1月,与鲁迅、茅盾等43名左翼作家在上海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呼吁全国人民抗日救亡。1934年,因参加“福建事变”遭通缉。1935年,再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攻读西洋文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组织湖南省妇女战地服务团,任团长,随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军转战湖南战场。1940年,在西安主编《黄河》文艺月刊。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和平日报》《中华日报》副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华北文化学院教授。1948年到台湾,从事教学和创作,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1971年退休,晚年皈依慈航法师,诚信佛教,取法名“慈莹”。1972年,移居美国旧金山,被聘任美国孔子基金会顾问,为华人《世界日报》《儿童世界》开设“贾奶奶信箱”专栏,培养华人儿童读书与写作兴趣,后被选为美国华文作家协会名誉会长。1990年,与丈夫贾谊筅入加利福尼亚州立老人福利院寓居。她的主要作品有《一个女兵的自传》《在日本狱中》《爱旅晚亭》《空谷幽兰》《离婚》《伟大的女性》《血流》《碧瑶之恋》《红豆》等,毕生出版的小说、散文、游记、书信集等作品八十余种、近四百部,总计发表有2000多万字作品,其中《女兵自传》重印19版之多。2000年1月5日,因病在美国旧金山逝世。她毕生文学创作数量之多,影响之大,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命运和精神的真实记录,是一部中国革命演进史,令世人瞩目和敬佩,她是中国最多产、最有成就的女兵作家,在现代中国文坛享誉盛名。
廖德璋(1906-1928),武汉湖北女子师范学校肄业,考入武汉分校女生队学习,后随军南下广东,参加广州起义和海陆丰武装斗争,1928年,在海丰县因饥饿劳累病逝。
谭珊英(1909-1992),生于湖南茶陵县云阳乡。1923年,考入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习。1926年秋,因学校停办辍学。受到校长徐特立影响参加进步活动,闻讯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随女生队参加西征战斗。后回到湖南就读稻田女师,完成高级班学业。后辗转厦门、上海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厦门作地下工作时,曾与陶铸假扮夫妻住秘密机关,学习福建话,做妇女、青年工作。后与福建省团委书记陈柏生调上海工作,并结为夫妻。1934年11月,两人一同去苏联学习。1935年冬回国后,继续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在长沙、武汉、西安、茶陵等地教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在茶陵任教。1992年2月2日因病逝世。
黎树蓉(1904-1927),湖南人。就读位于长沙古稻田的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第15班,毕业后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学习。1927年12月,从厦门去江西苏区的路上,忽患恶性虐疾,医治无效逝世。
另有湘籍女兵王容箴、刘若华、刘曼君、孙赞、吴妙章、杨肇琴、郑詠华、易国华、钱训英、舒绍猷、黄子固、唐馥春、曾希平、谢翰藻、颜珍等,因资料所限暂缺介绍。
三、应用档案史料,续写武汉分校女生队研究
30年前,笔者遵循史料轨迹,对于黄埔军校过往人物与史料,进行了征集、研究、爬梳、厘清,相继出版了个人独立署名作品:《初露锋芒:黄埔军校第一期生研究》(45万字)、《叱咤风云:黄埔二期驰骋记》(40万字)、《风云际会:黄埔军校第三期生研究》(38万字)、《雄关漫道:黄埔军校第四期生研究》(40万字)、《大浪淘沙:黄埔军校第五期生研究》(31万字)、《沧海横流:黄埔五期风云录》(海外版50万字)、《激流勇进:黄埔军校第六期生研究》(70万字)、《岭南文化名片——黄埔军校》(10万字)、《军中骄子:黄埔一期纵横论》(海外版55万字)、《天子门生——黄埔一期全记录》(海外版70万字)、《黄埔军校那些人——抗战·军人·民族魂》(40万字)、《抗日烽火铸军魂——抗战时期黄埔军校教官研究》(40万字)、《潮起潮落: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研究》(40万字)等13部专著,形成了“黄埔军校学术研究序列丛书”。尽管是做过了黄埔本校第1至6期生研究论述,但是对于武汉分校之认识仍属表象浅显,尚缺历史观察的纵深与透视,以当今留存世间历史印痕,我们今天仍能感受到:在北伐国民革命运动这段汹涌澎湃历史大潮流中,中国共产党人为革命远大目标勇敢探索,在军事成长道路上不屈不挠奋斗,留下了军事实践之深深印痕,亦在武汉分校女生队留存弥足珍贵之军事活动脉络。抚今追昔,黄埔军校极具历史文化与军事人文资源,笔者依据档案史料,浏览存世各种史册报刊、回忆文章、亲历见闻、历史照片等,尽管当今存世有关武汉分校女生队史料典籍稀缺罕有,但是仍能从中窥视观摩该队当年大致轮廓与概貌。藉此史料数据信息,笔者应约进行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研究》撰写,力求对武汉分校女生队百多名师生进行诸如社会影响、家族渊源、经济基础、文化素养、出身背景、人文地理、战争机遇、军旅历程、将校任官、成长概貌、政治归宿及历史诠释等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之考量、分析与研究,形成十数个表格,整理撰写数十名人物传记,设置各项专题论述,形成一部约40万字的武汉分校女生队专题研究论著,预计今年下半年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