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战场拾零
2016-06-15杨应彬
杨应彬
脱掉长衫,同赴战地。
一面唤起民众,一面教育自己。
我们愿在枪林弹雨中,
把身体炼成铁,把意志炼成钢,
把大家炼成分不开的集体。
以热诚励士气,以鲜血染征衣。
这是钱亦石作词、孙慎作曲的《战地服务队队歌》。每当我想起这支歌、唱起这支歌,就会想起抗战初期我和同志们一起奔赴抗日前线的情景,想起那炮火纷飞的战地生活。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9月13日,我随“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离开上海到太湖南岸地区作宣传工作。10月4日到宜兴,接到组织上的通知,要我即刻到嘉兴参加钱亦石同志为队长的“战地服务队”。
10月5日,我乘长途汽车到嘉兴报到,从此开始了在张发奎司令部近10年的工作历程。
张发奎当时任淞沪抗日军队右翼军兼第8集团军总指挥,指挥部队保卫黄浦江以东杭州湾以北的浦东大片地区。他亲自到上海沦陷区找全国救亡总会会长郭沫若,要求郭沫若动员一批文化人和知识分子,组成类似北伐军时期的政治部到他的部队去工作。郭沫若和上海党组织组建了这个团体,是政治部的架子,但因国民党当时不同意叫政治部,便改称战地服务队。队长钱亦石,三个科长分别为杜国庠、张健甫、石凌鹤。一批文化人如何家槐、林默涵、王亚平、柳倩、孙慎、张凌青、唐瑜、朱纪仁、肖昆、麦新、吉联抗、沈振黄,一批刚从国民党监狱出来的共产党员如左洪涛、刘田夫、王河天、朱河康,还有一批进步青年,从四面八方调了进来。队里设有中共“特支”,历任书记是左洪涛、刘田夫、孙慎、郑黎亚。
战地服务队于10月中旬由嘉兴出发往浦东,进驻奉贤南桥,以这里为基地开展城镇农村工作,足迹所及,到了老奉贤、庄行、肖塘、青村港、胡家桥、宗福庵等地。在“全民抗战”“抗战到底”“保卫浦东”的口号下,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成立了各界及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妇女、儿童等的抗敌组织。曾一连三天在南桥举行军民联欢大会。当时郭沫若、田汉和夏衍代表全国救亡总会专程到南桥劳军,郭沫若还在联欢大会上作了鼓动性很强的演说。他希望铁将军领导下的军队都成为铁军,民众都成为铁民,铁军铁民团结成铁的力量,保卫浦东,消灭日寇。
这时淞沪战争打得很激烈,敌我双方都伤亡很大。我们虽然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美梦,但因精锐部队消耗过大,到10月下旬,形势出现逆转。浦西中路大场阵地被敌军突破,由谢晋元任团长的“八百壮士”,据守四行仓库掩护主力撤退,已成孤军。他们战斗在火海中,准备全部牺牲,气氛极为悲壮。消息传到南桥,战地服务队同志万分激动,决定立即编一出独幕话剧来反映这一爱国主义的英雄事迹,剧名就叫《火海中的孤军》。宣传科长石凌鹤是名戏剧家,他当晚就一面构思,一面直接在钢板上刻写蜡纸,通宵达旦。剧本油印出来后分送各个演员读剧本、对台词,他则补睡几个小时,下午排练,当晚就上演。剧里有一首主题歌是由诗人柳倩作词、音乐家孙慎谱曲的,歌词和乐曲都很悲壮:“弥天的大火在燃烧,炮在吼,敌机在天空绕。我们掩护大队退走,八百人愿战死在今朝。我们虽有退路一条,我们愿死守这座城堡。洒出最后的一滴血抵抗敌人,争取我们胜利的明朝。”王亚平、柳倩、孙慎等人都饰演了战士,主题歌就是孙慎用他那雄浑悲壮的男高音演唱的。演员和观众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1月初, 日军在金山卫、柘林一带登陆,浦东的后路受到严重威胁。司令部令战地服务队于5日晚向松江撤退。不幸钱队长因积劳成疾发高烧,不能与全队同行,便转入上海租界。后因病情恶化,药石罔效,于1938年初在上海病逝, 实践了他在队歌中写下的誓言。全队由代理队长杜国庠带领,冒着滂沱大雨,分乘几辆卡车,西撤松江。6日晨,杜队长等按原计划前往松江专员公署联系,才知道专员等早已撤退一空,日军的先头部队已闯抵离松江7华里的米市渡,情况危急得很。
杜国庠和其他领导当机立断,下决心徒步向青浦撤退。几十个文化兵,既没有枪支,又没有武装队伍护送,不熟悉地形,又同司令部失去了联系,硬是靠一本学生用的地图,按照大体方向向西突围。这对全队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走了整整一天,走到佘山,才发觉肚子饿了。吃了一餐晚饭,找到三条乌篷船,全队继续向青浦行进。第二天一早,船到青浦,在农民银行棉花仓库前的一条小河浜靠岸时,又突然遭到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设在对岸文庙里的伤兵医院顿时血肉横飞。我们不能久留,便又向西南驶去。
这以后,三条船在淀山湖边辗转前行,经朱家角盛泽进入南运河。根据几路日军都向西进的形势判断,我们完全穿插在敌人的前进路上。有几夜,船在嘉善、嘉兴附近的南运河上行驶,左侧沪杭公路上汽车灯火通明,人马喧闹;敌机又大肆轰炸,紧张至极。
到了杭州,与司令部联系上了,共经历了50多天,全队才安全到达江山,然后又转去金华。在江山,离开松江时走失的3位同志,居然在历尽千辛万苦的跋涉后归了队,一个不少,成了文化人投笔从戎,在党的领导下,在战火纷飞中团结战斗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