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合适教育 成就孩子一生
2016-06-14刘庭礼
刘庭礼
摘 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一个孩子的发展主要是对自身经历和经验的发展与修正,而发展与修正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生活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责任关系千秋,在教育教学中,打破传统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关注孩子成长。
关键词:合适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俗话说:“人上一百,各形各色”。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人才需求迫在眉睫。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及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作为一个在教育战线上工作多年的教师,我深深体会到:选择正确的教育,成就孩子的一生,才是当今教育的真谛。
一、转变教学心态,尊重个体差异
一个孩子的发展主要是对自身经历和经验的发展与修正,而发展与修正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生活的过程。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同,其性格和思维方式也不同。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首先,在备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客观地显示优、良、中、差的层次剃度,使困难学生能接受,能消化,使优秀学生能“吃饱”,并能不断地超前发展。其次,作为教师要建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只不过在教学中,教师提的问题不宜太多太碎,且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考虑,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抽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对一般的问题,可由中等生讨论解决,使不同成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心理满足,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其三,对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布置作业和辅导时要恰如其分地分配力量,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化工夫,细心引导,漫漫地扶,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是老师帮他解决了问题,而是靠自己努力解决的,从而激发其兴趣,赏识成功的快乐。
二、合理开发校本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三要素。其中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教材的知识结构、编排体系及隐含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就告诉我们校本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学生身边。结合我的工作以及体会,个人认为开发校本教材,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领导要重视,必须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负责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与指导,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负责协调,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二是要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题作用,学校要密切配合,同时邀请教育专家、村社领导、学生家长积极参与。三是编排校本教材时,注重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发展水平,或分学科,或分年龄、或分学习兴趣等,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课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转变评价方式,提高学习动力
自从有了教育,也就有了评价。虽然许多教育专家对教育评价各有自己的观点,但他们主要是对广义上的教育评价进行界定,主要是对教师评价的研究比较多,对学生的评价是少之又少。考试和测验成为教师对评价学生的重要手段,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就是班级的优生,甚至对学生进行分类,将成绩差的学生打入黑名单——位置编排到某个不起眼角落。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既伤学生的自尊,又扼杀学生的健康心理。
在美国人眼中,世界不是完美的,对任何事都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这一点在美国学校教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的学校从不主张学生做横向比较,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不能用单一标准评价,而应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单独培养。增加学生对自己的了解,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这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方式。因此,美国学生没有体会过看成绩排名时心中乱跳的感觉。因此美国学校的老师对表扬学生很慎重,很少突出表扬某个学生。老师们认为突出表扬有两方面不宜:一是重点表扬某个学生,会暗示别人比他差,使受表扬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傲气十足,增加学生间的不平等感;二是会使学生太过重视“名”,为取悦老师而影响潜力的发挥。同时,得不到表扬的学生则会有失落感和受伤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姑息,美国老师通常对他们会个别“关照”。由于时代发展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不同,作为华夏儿女,我认为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一下几点:一是重点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评中增加具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问题。知识来自生活,知识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在考察学生时,绝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二是注重学生过程的评价,如课堂表现的评价、作业评价、各种活动表现的评价等,纳入学生综合评价,脱离单一的考试评价,这样会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方位发展。
民族振兴,教育先行;教育发展,系于教师。作为一名教师,责任关系千秋。在教育教学中,打破传统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关注孩子成长,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输送大批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