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分析探讨
2016-06-14陈志远
陈志远
摘 要:国内外的研究者认为,拖延不利于学习任务的按时完成,为此有必要进行关注与重视。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失败和厌恶任务, 而与之相关的因素有人格特征、非理性信念、任务性质等,目前主要是通过团体和个人的形式对大学生的拖延行为进行干预。
关键词:大学生;拖延行为
大二学生李梅每次把闹钟定在6点半,却总是将近7点才起床,买个面包边啃边奔向教室。大四学生王琳琳有一次要去武汉参加招聘会,因事不能去了,本打算早起去退票,却因贪睡错过退票的时间,浪费了一张票的钱,好心疼。到了大四,论文是头等大事,指导老师早在年前已把学生们拟订的大纲修改好,并规定了论文最后上交期限,3个月来,李胜利很悠哉,天天在网上冲浪,偶尔想起论文,总觉得时间还早,3月初小李坐在电脑前开始冥思苦想,可就是不想动笔,“明天再写吧”。等到明天,使劲掐下自己的胳膊立志“明天可一定要动笔写”,20号,论文还是白纸一张,最后李胜利夜以继目,大战两天两夜,终于在25号下午把论文交给了老师。
1 拖延的涵义界定
现代汉语大辞典中,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对拖延的定义有很多种,Solomon和Rothblum认为拖延是与个体的心理痛苦联系在一起的计划延迟行为。认为拖延是我们推迟计划中预期要做事情的开始和完成时间的行为。同时认为拖延是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推迟,对拖延的定义是尽管知道拖延会使情况恶化仍然不由自主的延迟计划中事情的行为。提出的定义认为拖延是一种具有个人倾向性或特质的行为延迟,它具有跨时间和情景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拖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首先,拖延是个体自主决定做出的计划行为延迟,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客观延误;其次,拖延者不愿意去做应该做的或者是已经计划好的任务,表现出回避的倾向;最后,拖延是个体的一种非理性行为,尽管能够预料到拖延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能够预料到拖延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个体还是会选择拖延行为。
2 拖延行为主观因素的研究
2.1人格因素
对影响拖延行为的人格因素研究中,国外最多的是基于大五人格与拖延之间的关系研究。其结果表明大五人格中的严谨性对拖延行为有明显的负相关作用,严谨性组成因子(自我控制、分心、组织性和成就动机)是拖延行为最有力的预测因素。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对拖延行为也表现出中度的正相关作用。另外,神经质或者说是情绪稳定性也与大学生的拖延行为之间呈现出中度的正相关。这是由于神经质的组成因子(冲动、健忘、焦虑、压抑等)都与拖延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缘故,具有神经质特征的大学生属于现在时间导向,表现为:只顾眼前事情,缺乏长远的规划。而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宜人性等其它因素则与大学生的拖延行为之间没有显著的关联。
2.2动机因素
它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3]所以,也有研究者认为拖延就是一个动机问题。[4]而作为动机组成因素的害怕失败和完美主义也与拖延行为呈正相关,这是因为,完美主义者害怕出错,总是希望把事情做完满,自我的要求标准比较高,常常为自己设定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目标,然而却因为不能正视无法达成目标的挫败感而以拖延为手段开脱责任。但是由于拖延行为只能暂时延缓问题,并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拖延往往会带来更多消极的结果。动机从自我决定角度可以划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内在动机越高拖延行为的产生可能越小,外在动机越高拖延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因为由于大学生对任务本身并不感兴趣,而仅仅是迫于外界的压力为了避免惩罚或是为了对抗内心的焦虑,才无奈地选择执行任务,因此他们在行为过程中无法享受乐趣,很难认识到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自己的成长,也就对任务产生更多的厌恶和抵触,甚至自动放大这种不良的感受,所以会不自觉的采用拖延行为来缓解自己内心的不适。
2.3非理性信念
拖延者的非理性信念主要有完美主义和自我妨碍。Walsh等(2002)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倾向与学业拖延之间存在正相关,具有高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拖延行为。Onwuegbuzie在对研究生学业拖延与完美主义倾向关系的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学业拖延都与社会取向完美主义之间存在相关,而学业拖延的原因“害怕失败”与自我导向完美主义和社会导向完美主义相关,与他人导向完美主义之间不存在相关。
自我妨碍是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定障碍以达到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的目的,拖延有时就是拖延者采取的一种行为性自我设阻的策略。
2.4任务性质
个体对任务的喜好程度往往是其拖延行为的预测因子。大学生拖延者并不一定对每项任务都拖延,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跟任务的性质绝对脱不了干系。首先,要看这项任务是否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大学生出于本性会自动回避自己不需要和不感兴趣的任务,如果回避不了,就会尽量延迟去做。其次,要看任务反馈,对于困难任务的结果进行评价会加重个体害怕失败的程度,从而更容易导致拖延。
3 大学生“拖延症”形成的原因
这种表面上的拖延行为看似是一种可以通过简单矫正就能克服的“小毛病”,其实背后是复杂的心理结构和认知格局在起作用。在原始人进化的过程中,他们如果获得食物,首先把食物吃掉,一般情况下不会留待第二天。因为在环境复杂、食物很难取得的情况下,食物只有真正成为自己的,只有转化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才不会被他人夺走。所以说人类进化过程中留下的基因总是趋向于眼前的利益,那么现代人往往倾向于在当下保持着一种舒服的状态,那么,这些对任务和工作的拖延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的手段和目的是非常接近的,捕猎和采集就是为了达到果腹的目的,而人类在进入工业文明之后,随着复杂分工的出现,从手段到目的往往经历很长的时间和很复杂的过程,人类不能用自己的本能直接感受到当前所做工作的成果。这样一来,又给拖延症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的一些任务和工作的目的往往是被强加的,而人总会有一个心理机制是与被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工作和任务相抵触。本來很感兴趣的一件事,一旦被约束着去做,被强制着参加,就会无形的造成一种心理负担,慢慢地也就开始产生抵触情绪了。在学生“拖延病”现象调查中,有一个事例非常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问题。有一个大学生非常喜欢诗歌,于是参加学校的诗歌社团。社长对他的诗歌天赋非常欣赏,安排他准备周会上的诗歌赏析。任务很有挑战性和吸引力,这位同学起初很有积极性。几天之后,由于任务较为繁重,他开始消极怠工。之后,该同学觉得还有一些时间,产生倦怠情绪。直到最后一天晚上,事情没有延缓的余地,他才草率的把事情处理完。半年后,这位同学退出诗歌社,从此不再阅读诗歌。
4 如何缓解当代大学生“拖延症”现象的方法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拖延行为过程中通常会去做大量无意义的事情。大量现象表明,学生经常上网玩网络游戏,聊QQ,看电影,看小说,玩手机,把大好的青春浪费掉。根据佩里教授的观点,在拖延行为过程中,与其把大量的时间浪费掉,不如把几件有意义的事情摆在自己的面前,当拖延其中一件时,便去做另外几件有意义的事,让整个拖延过程变得有意义[2]。例如,你需要为下周的班会准备讲稿,但是一时没有思路。这时你可以先去打扫一下宿舍卫生,或者温习一下今天学习过的功课,甚至可以重新抄写上课的笔记。这些琐碎的而且有意义的事情都在让拖延行为本身变得有意义。这个方法说到底就是自己跟自己进行心理游戏,在减轻心理负担的同时解决了问题。
其实,拖延症还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就是一个人单独地做一项任务时容易产生拖延现象,而他在与其他人合作做这项任务时,由于群体的压力,个人的拖延症会削弱很大一部分。[3]那么,大学生就可以根据这样的特点,当感觉自己在做某一件事上有拖延倾向的时候,不妨邀请自己身边的小伙伴跟自己共同来做这件事。举一个例子,在三国时期,庞统因为诸葛亮的推荐到蜀国来辅佐刘备,刘备因为庞统长得丑,就给了他一个小官,去耒阳做县令,庞统到了耒阳以后整日饮酒,不理政务,后来刘备派张飞去监督他,他才开始审理积压很久的案子,审理的时候有理有据,在很短时间内把积压的案件全部解决,最后被张飞重新举荐到刘备处得以重用。在这个例子中庞统一开始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人的拖延症症状,等到张飞跟他一起审案时,办事效率立即提升,所以说与人合作,或跟他人共同做某件事时,群体的压力会消解很大部分的拖延情绪。
5 建议
各级各类高校应普遍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拖延现象,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的学习拖延。
同时应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教育,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里的学习方式,改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教给他们一些认知学习策略、时间管理策略、自我监控策略等,注重培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应注意加强对大学生学习的督促,用近期、具体的学习任务促进其学习的改善。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非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监控与辅导。教学工作者应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监控任务的完成情况。在设立学习目标时应注意,目标应清晰、明确,任务不宜太难,最好将大的、远期目标分解成小的、近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Dong Gwi Lee K R K J. A Closer Look a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rait Procrastination, Neuroticism, And
conscientiousnes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10): 27~37.
[2] Piers Steel T B C W. Procrastination and Personality,Performance , and Mood[J]. Pe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2001(30): 95~106.
[3] 张晶莹.人格和应激水平与拖延关系的研究———以河南某大学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1.33- 58.
[4]Gerjets,P.,Scheiter,K.&Crambone;,R.Brown.(2006).Can learning from molar and modular workedexamples be enhanced by providing instructional ex-planations and prompting self- explanation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04- 121.
[5]Paas, F., Renkl, A., &Sweller;, J. (2003).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Recent de-velopment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 1- 4.
[6] 刘宏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辅导员的教育责任[J].理论观察,2012,(1):138-139.
[7] 陈立春.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与“心理援助”[J].教育与职业,2009,(8).
[8] 夏晓燕,刘如.高校辅导员在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上的作用浅探[J].蚌埠学院报,2013,(6):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