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阿拉善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2016-06-14李菲

速读·中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思考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李菲

摘 要:阿拉善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而资源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却相对滞后。本文针对我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思考建议

一、阿拉善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一直以来,我盟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目前,我盟共有旗级非遗项目127项,其中进入盟级项目81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4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计6项。旗级传承人314名,其中进入盟级327人,进入自治区级68人(文件公布)。进入国家级7人(现有一人去世,实际存在6人。自治区级传承人实际存在58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及现状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能更好地保存一些濒临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等,运用科学手段保护保存中华五千多年留下的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对于承续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必然结果。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建档、数字化存储和保护是最有效的手段,而数据库以其操作灵活、便于存储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特点,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经费短缺等原因,我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处于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存储资料等起步阶段。经过笔者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梳理总结,我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与丰富的资源量相比,数据库功能太少。

我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大,种类繁多,而数据库的建设就显得相对滞后。目前建立的“非遗”数据库,只是简单的资料收集归纳保存,什么资源共享、资源交流、文化研究等都没有。

二是数据库类型单一,资源类型不均衡,且信息量有限。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类型来看,主要是以传承人的简历、少量的项目视频为主,而相关的研究文献(资料)、图片等还不够完善。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程度不够,数据库的功能简单。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源主要是通过文本、图片等类型来表现,主要是静态以史料为主,或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对于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采集整理则有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经费紧缺。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普查工作存在盲点,数据库建设缓慢,应征集的实物和资料不能完全征集回来,编辑出的相关资料不能出版发行,普查机构没有必要的工作车辆,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二是设备落后。各单位普遍存在交通工具无法解决的问题,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三是专业人员匮乏。在现有工作人员中,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摄录、照相、记谱、文字撰写、音像资料制作人员更为匮乏,使许多资料征集后不能有效保护和利用。四是交通不便、信息渠道不畅、牧民的大量进城定居和现代化的冲击等原因,使得许多项目无法跟踪记录,还有的项目,其特征在逐步淡化或转化,原生态特性正在消失。

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思考与建议

(一)通过对原生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工作,构建起多种载体形式的“人类记忆”

面对已有的大量纸质载体的优秀成果,需要通过数字化转换的方式来再存储。笔者认为盟级“非遗”数据库的项目库设置,可依据从项目种类来分,则为①民间文学,②民间音乐,③民间舞蹈,④传统戏剧,⑤曲艺,⑥杂技与竞技,⑦民间美术,⑧传统手工技艺,⑨传统医药,⑩民俗。从保存方式来分为:①电子文档,②图片,③音像,④影像等。

(二)重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点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的研发工作

一是要注重平台的展示功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平台建设可以考虑利用二维、三维等多种技术手段,达到图文影音并茂、多媒体的全方位展示效果。

二是要体现良好的用户参与性。数据库的用户不仅要考虑从事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教学、研究和工作队伍,还要考虑到项目的传承人和传承群体,更要考虑到广大社会公众的视角,建立用户中心的管理模块,提供用户信息推荐、上传下载、交流、自动文献传递等信息服务功能。鼓励广大用户自主参与资源的收集与发布,增强用户体验;通过建立用户共同参与的学习小组、学术社区等社会化网络,加强用户之间、用户与建设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并实现相关问题的交流和知识共享。

(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保存。一是保护保存好原始材料,如磁带、录音等;二是刻录成光盘或存入硬盘保存数据。

参考文献:

[1]邓爱东.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调研[J].图书馆学研究

[2]黄正山.《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贯彻实施与普查评价传承认定及保护工作标准实施手册》

[3]李明.“非遗”的信息化传承——记于《感受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展示》[J].中外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思考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数据库
对山东高考改革的几点见解
试论物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