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五律体制研究之二
2016-06-14吴淑玲韩成武
吴淑玲, 韩成武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杜甫五律体制研究之二
吴淑玲1, 韩成武2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摘要:在杜甫所创作的各体诗歌中,其中五律数量是最多的,计六百余首,占他的全集的三分之一强。杜甫五律题材内容体制是:题材多样,内容深广,感情浓重,主要包括感时伤乱、济世之志、亲属深情、思乡忆故、漂泊之慨、交游酬赠、咏物寄意、山林田园、异地民俗、游寺寻僧。其诗艺体制是: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兼具雄浑、豪健、清奇、自然之美;章法以起承转合为主,即点题—写景—言事—收结;句法包括句式错综、词语省略、词序倒置,表意灵活,诗句劲健;字法包括求真、求浅、求活。通过对杜甫五律体制的研究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五律题材和艺术形式做出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达到了造极之境,对后人五律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杜甫;五律;体制
一、杜甫五律的题材内容体制
(一)心系战乱,忧叹终生
杜甫后半生遭逢安史之乱、吐蕃入侵以及军阀混战,记其所历,反映战乱时局、心忧国事是其五律最为鲜明的题材内容。五律篇幅短小,不能像古体诗那样展开铺叙,杜甫采用艺术概括的手段,以惊悚的意象反映战争的惨烈,如“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对雪》),“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送灵州李判官》),“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岁暮》),“血埋诸将甲,骨断使臣鞍”(《王命》),“十室几人在?青山空复多”(《征夫》),“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岁暮》),“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等等。从第一首反映安史之乱的《避地》,至最后一首反映广东冯崇道叛乱的《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14年间所作五律思及战乱者,多达95首。“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是这些作品的情感主线。在中国诗歌史上,五律作品表现忧国情怀之凝重深长,以此为极致。
(二)身居草野,壮志未泯
杜甫所作625首五律,有557首是辞去华州官任、走向山野之后写的。其后虽获检校工部员外郎之任,却是虚职,未能赴朝,未得朝俸,生活所需,全凭自理,故时常以“野老”自称。难得的是他虽身居草野,贫病交加,却仍怀济世之心,常思救国之策。客居秦州期间,他批评肃宗军事调防失策,“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批评肃宗的和亲政策,“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即事》)。客居成都草堂期间,作诗回顾玄宗君臣生活腐化,导致安史之乱:“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寄贺兰铦》)。客居阆州期间,得知长安被吐蕃攻陷,作《遣忧》诗,批评代宗拒绝纳谏,致使狼狈出逃:“受谏无今日,临危忆古人。”又作《有感五首》,集中批评朝政之失:第一首刺藩镇不能御寇;第二首刺镇将拥兵自重,朝廷不能自强;第三首反对迁都洛阳;第四首建议朝廷分封宗藩以抑制不臣之藩镇;第五首批评朝廷礼重镇将而轻视郡守。客居夔州期间,作《洞房》《宿昔》《能画》《斗鸡》《历历》《洛阳》《骊山》《提封》8首五律,王嗣奭《杜臆》云:“八章皆追忆长安往事,语兼讽刺,以警当时君臣,图善后之策也。”[9]259大体说来,是讽刺玄宗君臣荒淫误国,提倡厉行俭德以归民心,“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提封》)是其主调。杜甫身居草野多作夜间诗,题目中含有夜、宵、月、星、宿者即多达34首。这些五律多写忧思国策,长夜难眠,例如《江上》一诗所写“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江上》),不在其位,亦谋其政,杜甫在这个方面确实颠覆了儒家的祖训。直到生命将息,还在说“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仍以识途老马自比,希望贡献济世良方。身处江湖之远,心存报国之志,这种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亲属之情,温柔敦厚
杜甫的亲属之情,主要表现在描写儿女、妻子、弟妹生活状况的众多篇什中。他以慈父的目光关注艰难岁月里儿女的成长。在他被叛军俘获拘押在长安的日子里,思念远在羌村的儿女,“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听到黄莺鸣叫也会想起小儿的学语声,“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忆幼子》)。客居秦州时期,他自得地言道“应门幸有儿”(《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十)。客居成都草堂期间,有客来访,“呼儿正葛巾”(《客至》);江水上涨,“儿童报急流”(《江涨》)。客居夔州期间,孩子已经能够书写诗句,“爱竹遣儿书”(《秋清》);诗友亡故,“呼儿检赠诗”(《哭李常侍峄二首》其二)。对于结发妻子,杜甫也能一往情深,“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其三),拜谒禅师,他明确表示自己“未能割妻子”(《谒真谛寺禅师),不能遁迹佛门,要尽到子父妻夫的责任。对于在战乱中失散的弟妹,悬念生死、渴望重逢之情,常见于诗篇。“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忆弟二首》其一),“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得舍弟消息二首》其一),“中原有兄弟,万里正含情”(《村夜》),“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遣兴》),“渐惜容颜老,无由弟妹来”(《遣愁》),“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又示两儿》)。这些作品写得温情脉脉,在有唐一代的诗人作品中独具一格。
(四)故土之思,魂牵梦绕
杜甫为避战乱走向草野之后,时刻涌动着故土之思,这成为其五律一大主题。处在战火中的故园境况如何,何时才能回归?在漂泊的岁月里时时念及。客居秦州时,他写出“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动人诗句;“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八)),节气的变换每每引发有家难回的感慨。客居巴蜀,思乡情怀表现得更是频繁,“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春远》),“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江亭》),“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江梅》),“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春日梓州登楼二首》其二),登楼远望之际,竟觉得眼珠都离开眼眶飞向了故园,这种肢体位移的写法令人想到梵高的绘画,他那急于一看故乡的情感表达得何等强烈!每逢遇到别人返回故乡,他就顾影自怜,“扶病送君发,自怜犹不归”(《赠韦赞善别》)。然而终究没有实现这份心愿,死于归乡途中。杜甫如此依恋故土,是农耕文化影响的结果,他的故居巩洛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农耕经济导致了人们的乡土情结。
(五)漂泊之录,穷途之叹
杜甫后半生辗转漂泊,从华州到秦州,其后南下成都,东下云安、夔州,南入潇湘,凡所行止,皆有记录,穷途之叹,每见于诗,这些五律具有“传记体”的特征和功能。前往秦州,则曰“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客居成都,则曰“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为农》)。离开蜀地,乘舟东进,则曰“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去蜀》)。卧病云安,继下夔州,则曰“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移居夔州作》)。离开夔州,沿江东下,经巫山县、峡州、宜都、江陵、公安至岳州,而后南下,辗转于湖南潭州、衡州等地,行止皆记于诗。“年年非故物,处处是穷途”,“平生心已折,行路日荒芜”(《地隅》),是他对漂泊生活的总结。这些记录行止和感受的做法,扩展了五律的表现领域,为杜诗的纪实性增添了佐证,在有唐一代独树一帜。宋人林亦之说“杜陵诗卷作图经”(《奉寄云安安抚宝文少卿林黄中》),称杜诗为地图,抓住了杜诗这一特征。今人莫砺锋先生在其《杜甫评传》中据此绘制出《杜甫行踪示意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化抽象文字为直感地图,使平生行经,清晰在目。
(六)交游之作,情感各异
杜甫五律存有为数众多的怀念和酬赠诗友、送别留别、友朋宴集以及官场应酬等交游之作,总计160余篇。其中以怀念李白最为情深意切,“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冬日有怀李白》);高度赞美李白诗才:“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为李白遭贬而忧心:“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天末怀李白》);漂泊蜀地时仍在思念李白:“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十个字可作李白平生定论,崇敬之情,愤懑之意,溢于言表。王嗣奭曰:“世俗之交,我胜则骄,胜我则妒,即对面无一衷论,有如公之笃友谊者哉?”[1]6此言颇中肯綮。杜甫向高适讨教句法:“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高三十五书记》),酬谢岑参赠诗:“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向严武索求新作:“新诗句句好,应任老夫传”,还为王维、郑虔政治问题作辩护。上述这些诗作内容丰富,包括珍重友情、赞美诗才、感慨岁月,是交游诗的上品。杜甫后半生流落江湖,家无生活之资,所到之处,每每凭借当地官长援助,故参加宴集,送往迎来,应酬之作在所难免,这类作品应景写事流于一般。
(七)咏物言志,托物寄慨
如《画鹰》《房兵曹胡马》以雄鹰、骏马之勇寓自己早年风云之志,而《病马》则用以自况品格和身世遭际,诚如申涵光所说:“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2]622此言得之。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实为被肃宗遗弃。其他如《废畦》《苦竹》《花鸭》《严郑公阶下新松》《严郑公宅同咏竹》《鹦鹉》《孤雁》等咏物之作,皆可视为作者的艺术化身。清人张谦宜说:“杜诗咏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如《苦竹》,便画出个孤介人;《除架》,便画出个飘零人。”[3]805还有一些咏物寄讽之作,如《萤火》《百舌》讽刺官场小人,等等。总之,其咏物之作皆有蕴意,绝非停留于对物的图貌写象。杨伦《杜诗镜铨》评《房兵曹胡马》引用赵汸语曰:“前辈言,咏物诗粘皮带骨,此诗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前,区区摹写体贴以为咏物者,何足语此?”[4]6强调的就是杜诗咏物有所寄托。
(八)山林之趣,田园之兴
受时代崇道思潮的影响,杜甫年轻时期曾萌生归隐山林的志趣,创作了多首这个题材的五律,例如《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巳上人茅斋》《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五首》等诗,游何氏山林两组诗可为其代表。诗中罗列大量的山林生活意象,诸如绿水、野竹、风潭、香芹、碧涧、清池、碾涡、藤蔓、风磴、瀑泉、野鹤、山精、石林、水府、萝薜、凉月,等等,创造出幽深的山林氛围,写出超尘归隐的愿望,“何日沾微禄,归山买薄田。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是两组诗的结束语,可谓画龙点睛。杜甫的田园之兴,主要发于蜀地。在客居成都西郊草堂期间,以农家为邻,以稼穑为事。此时蜀地尚无战事,宁静的田园,淳朴的民风,深深触动了他的诗心,大量的田园诗涌出笔端。例如《遣意二首》,其一云:“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其二云:“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宁静安详,令人神往。其他如《春夜喜雨》《为农》《有客》《田舍》《春水》《江亭》《早起》《落日》《独酌》《徐步》《寒食》《朝雨》《晚晴》等数十首诗篇,均展现出一幅幅田园生活的幽美画卷。
(九)异地山川,奇特民俗
杜甫一生游走不定,江左、陇右、巴蜀、湖湘,皆有行迹,加之心性敏感,所到之处,每有异地山川风物气象及奇特民俗之记录,例如,记陇右景象浑莽:“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寓目》)。记陇右民风强悍:“羌女轻烽燧,胡儿掣骆驼”(《寓目》),“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日暮》),“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记云安物候奇特:“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南楚》)记夔州山川雄险:“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其一),“径隐千重石,帆留一片云”(《秋野五首》其五),“入天皆石色,穿水忽云根”(《瞿塘两崖》),“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瞿塘怀古》)。记夔州天象奇诡:“巫峡中宵动,沧江十月雷”(《雷》),“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中宵》),“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记夔州天气炎热:“炎赫衣流汗,低垂气不苏”(《热三首》其一),“峡中都是火,江上只空雷”(《热三首》其二)。记夔州民俗怪异:“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其一),“瓦卜传神语,畬田费火声”(《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其二),“塞俗人无井,山田饭有沙”(《溪上》)。这些真实的山川取像和民俗剪影,构成杜诗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也为地理学、天文学、民俗学等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十)游寺寻僧,宁心片刻
杜甫五律涉及游寺寻僧之事共计15首,贬谪华州期间,曾游伏毒寺(《忆郑南》),其余14首皆为罢官之后所作。客居秦州时,作《山寺》《宿赞公房》二首。客居巴蜀期间,游新津寺、修觉寺、玄武禅师故居、惠义寺、兜率寺、龙兴寺、真谛寺、始兴寺,皆有诗作。考察这些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描写寺院景物之宁静,如“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山寺》),“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游修觉寺》,“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后游》),“莺花随世界,楼阁寄山巅”(《陪李梓州王阆州苏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上牛头寺》),“树密当山径,江深隔寺门”(《望兜率寺》),与佛禅的空静观念相吻合。杜甫后半生百忧集身,精神压力很大,来游佛寺是为了缓解压力,求得内心片刻宁静,正如他在《后游》中所说“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是来减轻愁怀的,而不是要皈依佛门,他向真谛寺禅师诉说心曲:“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谒真谛寺禅师》),尘缘难以割舍,只能将居所靠近佛寺。
以上归纳杜甫五律十类题材内容,是就其主要而言之,并非全部,他的诗作往往是一首之中汇聚着几类内容,这些便呈现出作品内容的丰富与深厚。古代诗论家对于杜诗题材内容之广博多有论及,宋人胡宗愈说:“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3]2243
二、杜甫五律的诗艺体制
(一)风格多样
作品风格由作者胸襟气度和笔触词采构成。杜诗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又因题材内容不同而呈现多种风格。前人对杜诗风格多样化有所关注。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道:“至于杜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文人之所独专。”[3]2235-2236所言“古今之体势”即是杜诗兼备的几种风格。宋人孙仅在《读杜工部诗集序》中说道:“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3]2238总结出杜诗六种风格对后代诗人的影响。杜甫五律除了主体风格,还兼具雄浑、豪健、清奇、自然等几种风格。
1.沉郁顿挫
古今诗论家大多将沉郁顿挫视为杜诗的主题风格。杜甫五律作品也以这种风格为主。沉郁和顿挫是两个词语,它们都含有思想感情层面的内容。沉郁是指思想感情的沉厚、深沉、沉雄、沉着、悲慨、浓郁、郁勃、忧郁、郁结等,这些在其五律作品中都有鲜明的表现。杜甫是原始儒学的虔诚信奉者,儒家的忧患意识、人本精神、笃行意志等,使其作品具有深厚、沉雄的性质。加之遭逢战乱,面对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使其作品具有忧郁、郁勃的特征。其家世的血族悲剧、幼年丧母的惨痛经历,这些投在心灵上的阴影也挥之不去地赋予其作品以悲慨、郁结的情愫。本文第四部分论述杜诗题材内容体制已有大量诗例举证,不再重复。下面再说顿挫,顿挫不仅指艺术表达上的特点,也含有批判现实意思。顿挫的本意是“抑折”,这个词最早见于陆机《文赋》:“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唐人张铣注释说:“箴所以刺前事之失也,故须抑折前人之心,使文清理壮也。顿挫,犹抑折也。”[5]293“箴”是规劝、告诫性的文字,是用以刺前事之失的,自然要对当事人的心思进行抑折,也就是批评、劝勉。杜甫五律中有不少篇章讽刺皇帝的腐化堕落,如《洞房》《宿昔》《能画》《斗鸡》《历历》《洛阳》《骊山》《提封》等,“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可叹》),他一生都没有放弃对君臣过失的批判,这给他的作品带来思想深度。
“顿挫”一词还有艺术表达层面的含义,顿,是停止,挫,是转折,顿挫不是欲说还休,而是指抒发情感回旋曲折,而非顺直写来。他在写人事之悲时,摄入自然界之丽景;在表现身世孤微时,摄入宇宙之阔境;在写自己宏伟愿望时,摄入衰老境况,如此等等。杜诗每于一句、一联或邻联之中,笔墨发生逆转,前后针锋相对,形成人事与自然对撞,表与里对撞,今与昔对撞,愿望与现实对撞,在对撞中使感情波澜陡然汹涌。具体来说,一句之中笔墨对撞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花开鸟鸣,景物欣欣,作者却见而溅泪,听而惊心,则人事不如花鸟之叹由此而生,战乱中的人世悲情更加显著。“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三),身世何其重,蓬鬓何其轻;乾坤何其大,草亭何其小,在身世与成果、人事与自然的对撞中强化了身世孤微之叹。“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衡州送李大夫之广州》),赵次公解释道:“我身于日月之下,如笼中之鸟局而不伸;于天地之中,如水上之萍浮而不定。”[6]1503日月乾坤之大与笼鸟浮萍之微对撞,强化了身世之慨。“落日心犹壮”(《江汉》),日暮身老,境况萧条,但壮心犹存,对撞中见守志之坚定。一联之中两句笔墨对撞的,如:“诗书遂墙壁,奴仆且旌旄”(《避地》),诗书贵重却糊了墙壁,奴仆(指安史叛军)卑贱却掌握军权,对撞之中写出了乱世人生。“汝书犹在壁,汝妾已辞房”(《得舍弟消息》),物是与人非对撞。“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心愿与能力对撞。“鬓毛垂领白,花蕊亚枝红”(《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人之衰老与花之红艳对撞。“壮年学书剑,他日委泥沙”(《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四),今昔境况对撞。“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五),宏愿与老迈对撞。“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九日登梓州城》),黄花酒,美酒,白发翁,衰年,意思陡转;腿脚筋力已非,而岁时景物依旧,意思又是一转。今昔境况频繁对撞,加深了节日悲情。邻联之间笔墨对撞的,如:“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忆弟二首》其二),前联丽景,后联乱世,景物与人事对撞,更见人事之悲。“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旅夜书怀》),前联写乾坤壮景,颈联写身世孤微,景物与人事对撞,强化了身世之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亦然。“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直苦风尘暗,谁忧容鬓催?”(《早花》)首联写长安沦陷,消息断绝,颔联写山花腊日开放,人事与景物对撞,颈联写早花之美丽,尾联写战尘弥漫,景物与人事对撞,凡此种种,随处可见。这些对撞,造成颠簸动荡的气势,极大地掀动起感情波澜。如果把李白的抒情比喻为长江之水直流而下,那么杜甫的抒情则如黄河壶口的水流,汹涌回旋,漩涡重重,更有力度。
2.雄浑
杜甫五律描写山川风物多具雄浑气象,用一支如椽巨笔,描写高山、大川、巨浸、莽原、宇宙、日月、星辰、风云,大处落墨,咫尺之间存万里之势,诸如“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登兖州城楼》),“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客亭》),“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望牛头寺》),“遥空秋雁灭,半岭暮云长”(《薄游》),“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观作桥成》),“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遣兴》),“九江春草外,三峡暮帆前”(《游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月圆》),“沧海先迎日,银河倒列星”(《不离西阁二首》其二),“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瞿塘两崖》),如此等等,可谓囊括天宇,包举六合,在物象的描写中揭示其神韵。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将“雄浑”列为第一品,描述此种风格的特征为:“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圜中。”[7]38所言与杜诗正相吻合。杜甫还善于在一个联语中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用以表现空间的巨大和时间的悠久,例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寺》),巴蜀江山,写空间之巨大,齐梁栋宇,见时间之悠久。“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分吴楚于东南两地,写湖水空间之浩渺,浮乾坤以日日夜夜,见湖水历时之久长。这种时空并驭的构思,比单纯的空间展示,更具有深度和厚度。“这景物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有雄伟的身姿,又有丰厚的阅历。在它们身上,既缠绕着天地间烟云,又披戴着历史的风尘。它们是从古代走来,气势磅礴地出现在人们面前。”[8]45明人胡应麟论盛唐诸家五律风格说道:“唯工部诸作,气象巍峨,规模宏远。”[9]5484明人陆时雍、清人张谦宜和仇兆鳌等也以“雄浑”称许杜诗风格。
3.豪健
杜甫天性刚毅,宁折不屈,这种性格贯注于所作述志议事诗中,显现出一种豪健之气。他从青年时代起便许身社稷,立志高远,登临泰山绝顶俯视眼底群山,是对其政治抱负的象征性诉说。他将自己比为横行万里的骏马、搏击凡鸟的雄鹰,发誓为大唐王朝建树功业,“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夜宴左氏庄》),一副踌躇满志的气概。他敢讽敢怒敢做帝王师,批判玄宗穷兵黩武、腐化堕落,导致安史之乱,批判肃宗自作圣明、拒绝受谏,导致战火绵延,“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十),“受谏无今日,临危忆古人”(《遣忧》);敢于给帝王立俭德之规矩,“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五首》其三)),“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提封》)。言辞深刻,无所顾忌,笔锋犀利,直指要害,绝不拖泥带水。明人陆时雍对杜诗这一特征做出精彩的论述,“杜子美之胜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胜也;数百言不觉其繁,三数语不觉其简,所谓‘御众如御寡’‘擒贼必擒王’,以力胜也”[10]678。意深、力强,自会形成豪健之风。晚年生活困窘,诸病缠身,却能守志如初,“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泊岳阳城下》),可见心气犹盛。“衰颜聊自哂”(《久客》),他经常拿自己的贫病老丑开玩笑,“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空囊》),“登俎黄柑重,支床锦石圆”(《秋季江村》),“绿樽虽尽日,白发好禁春”(《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一),说自己的白发生得好,可以禁止春色的撩拨,“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耳聋》),病魔不妨接踵而来,我能接纳,绝不低头!这样的诗句,字里行间涌动着一种不可扑灭的气焰。杜甫《戏为六绝句》赞许庾信文章“凌云健笔意纵横”,这也表明了他对豪健风格的审美追求。欧阳修在《子美画像》一诗中称“杜君诗之豪”[2]2267,看到了杜诗这一风格。张戒的《岁寒堂诗话》论杜甫诗风,说道:“苏子由有云:‘唐人诗当推韩杜,韩诗豪,杜诗雄,然杜之雄亦可以兼韩之豪也。’此论得之。”[11]458指出杜诗兼具雄、豪两种风格。
4.清奇
这种风格集中表现在隐逸之兴的诗作中,作者以清隽奇异的笔触描写隐者朴素而幽邃的生活环境、远离红尘的心态。“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一副世外桃源的生活画面。“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巳上人茅斋》),幽僻的居处,简朴的待客,珍奇的草木,读之如沐清风,令人顿消尘念。《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五首》两组五律,这种风格尤其突出。首先,人物清奇,何将军虽然不是隐士,却有隐逸风度。说他清,他清心寡欲,不图享乐,房屋如同“野人居”;说他奇,他作为将军却“不好武”。盛唐时期,风气尚武,玄宗大肆开边,武将以追求战功为能事,他却反其道而行之。《重过何氏五首》其四具体描写了他的清奇之处:“颇怪朝参懒,应耽野趣长。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怪”字总领全诗,他虽有官职却懒于上朝,心耽野趣。把兵器丢在屋外,任凭风吹雨打。亲自移栽树木,家资仅够吃饱而已。不求权势,心怀幽意,何其怪哉!正是由于他有隐逸风度,所以题目称其住所为“山林”而不称“园林”。在古代,山林的文化含义与隐逸相关,故称隐逸为“山林之志”。其次,清奇风格源于山林环境的描写。清者,景物清幽,甚至寒凉入骨,如“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其六),“棘树寒云色,茵陈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其七),清、暗、阴、冷、寒、凉,这些词汇有力地渲染了山林环境特征。奇者,山林内生有奇花异草,珍禽怪兽,如“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异花开绝域,滋蔓匝清池”(其三),戎王子,是一种奇异花卉,来自万里之外的月支国。其他如“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其四),“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其七),“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重过何氏五首》其一)。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列有“清奇”一品,描述言道:“涓涓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鱼舟。可人如玉,步屧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7]42所述风格特征与杜诗相合。张戒的《岁寒堂诗话》论杜诗风格多样,说道:“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11]464也指出杜诗具有这一风格。
5.自然
(二)章法体制
所谓章法,是指诗歌布局谋篇的法则。具体说来,是指常用的几种笔墨——写景、纪事、议论、抒情,在诗中的布局。前人对杜甫近体诗的笔墨布局已经有所省察,胡应麟在所著《诗薮》中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老杜诸篇,虽中联言景不少,大率以情间之。”[9]5489胡氏所论就是杜甫律诗的章法,但尚嫌粗糙。诚然,诗无定法,不可以偏概全,笔者仅能对杜甫五律较为常用的章法作一论述,认为有一种格局最为常见,即每联为一个意段的“四节式”章法。且看《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点题,岳阳楼在洞庭湖边,“昔闻”与“今上”相呼应,写出得偿夙愿的心情。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景,景中寄寓情感。前句写湖水空阔无边,意在以空阔之境反衬自己身世孤微,与颈联的内容为表里;后句写湖水动荡之势,意在揭示对国家时局的感受,与尾联所写的“戎马关山北”为表里。可知杜诗笔墨虽异,其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血肉相连关系。颈联转入人事,诉说自己的孤微身世:亲朋音断,老病无依,为颔联的景物描写“点睛”。尾联身兼二任,“戎马”句为颔联的景物“点睛”,“凭轩”句以“涕泗流”的细节行为总括一篇情感,为个人身世和动乱时局而伤怀。诗的章法是:点题→写景→言事→结情,也就是素常所说的“起承转合”。清人吴乔在所著《围炉诗话》中说道:“五七言律皆须不离古诗气脉,乃不衰弱,而五言尤甚也。五律守起承转合之法,不离古诗气脉者,子美为多。”[3]537
杜甫五律使用这种章法的有:《题张氏隐居》《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夜宴左氏庄》《龙门》《杜位宅守岁》《崔驸马山亭宴集》《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对雪》《送灵州李判官》《晚行口号》《春宿左省》《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宿赞公房》《寓目》《山寺》《促织》《日暮》《为农》《遣愁》《过南邻朱山人水亭》《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出郭》《村夜》《寄杨五桂州谭》《西郊》《题新津北桥楼》《春水》《独酌》《徐步》《寒食》《朝雨》《晚晴》《野望因过常少仙》《重简王明府》《观作桥成月夜舟中有述还呈李司马》《屏迹三首》(其一、其三)《客夜》《客亭》《花底》《远游》《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泛舟送魏十八仓曹还京》《送何侍御归朝》《泛江送客》《登牛头山亭子》《望牛头寺》《上兜率寺》《望兜率寺》《甘园》《行次盐亭县》《又呈窦使君》《台上》《章梓州水亭》《薄暮》《愁坐》《城上》《游子》《独坐》《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其二)《初冬》《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春远》《旅夜书怀》《将晓二首》《晓望白帝城盐山》《江上》《白盐山》《不寐》《西阁夜》《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庭草》《归》《白露》《夜雨》《秋野五首》(其二、其四)《十六夜玩月》《暝》《夜》《刈稻了咏怀》《独坐二首》《十月一日》《夜二首》(其一)《雨四首》(其二、其三、其四)《谒真谛寺禅师》《白帝楼》《泊松滋江亭》《乘雨入行军六弟宅》《宴胡侍御书堂》《归雁》《公安县怀古》《冬深》《泊岳阳城下》《缆船苦风戏题四韵奉简郑十三判官》《登岳阳楼》《发潭州》《发白马潭》《江汉》《对雪》《送赵十七明府之县》《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共计107首。
这种“四节式”章法,有三点经验值得注意。一是中间两联,采用写景与言事的笔墨布局,其好处是赋兼比兴,意味隽永。清人冒春荣在所著《葚原诗说》中说道:“中二联或写景,或叙事,或述意,三者以虚实分之,景为实,事意为虚,有前实后虚、前虚后实法。凡作诗不写景而专叙事与述意,是有赋而无比兴,既乏生动之致,意味亦不渊永,结构虽工,未足贵也。”[3]1573二是写景与言事(即颔联与颈联)在情感上要血肉相连,写景是情感的侧面烘托,言事是情感的正面揭示,写景与言事二者在抒情上是互为表里的关系。眼前景、心中事,名二而实一。正如金圣叹所说:“诗至五六虽转,然遂尽脱三四,唐之律诗无是也。”[13]29的确如此,五、六两句虽然转笔言事,但要沿着三、四两句写景的感情蕴涵来言事。金氏又说:“作诗至五六,笑则始尽其乐,哭则始尽其哀。”[13]29这就是说,“五六”两句言事,要把“三四”两句景中的情感正面地、直接地显示出来,做到“尽乐”“尽哀”。三是尾联多以细节行为结情,如《登岳阳楼》的“凭轩涕泗流”,《登兖州城楼》的“临眺独踌躇”,以及《春望》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宿左省》的“数问夜如何”,等等。流涕、踌躇、搔首、问夜,这些细节行为都具有确定的情感指向和丰富的情感蕴藏,能够引人想象,产生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比起直言结情要好得多,正如叶羲昂在《唐诗直解·诗法》中说道:“结句亦须矫健而有余意……杜甫‘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皆句格天然,而无卑弱之病。”[14]3314
“四节式”章法还有一种结构方式,即中间两联笔墨对调,颔联言事,颈联写景,这是由于首联言事,颔联承接言事,颈联转而写景,作为情感之烘托,所以仍然遵循着起承转合“四节式”的章法。例如《送王侍御往东川放生池祖席》:“东川诗友合,此赠怯轻为。况复传宗匠,空然惜别离。梅花交近野,草色向平池。倘忆江边卧,归期愿早知。”杜甫部分五律属于这种布局。
除了“四节式”章法,还有“二节式”章法,多用于咏物诗。所谓“二节式”,是指以四句为一个意段把诗分作前后两节。前节的笔墨重在描写物的形态特征,后节的笔墨重在由此及彼的联想,寄托作者的思想志向或审美情趣。如《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刘浚《杜诗集评》引查慎行语曰:“前半只说骨相,后半并及性情,何等章法!”[15]579纪昀对后四句的想象之辞大加赞赏,说道:“后四句撇手游行,不跼题,妙!仍是题所应有,如此乃可以咏物。”[16]1152“撇手游行”四字,形象地表述了杜甫咏物能超越时空限制之特征。其他如《月》《病马》《花鸭》等咏物诗都是这种章法。
此外,还有中间两联皆为写景或皆为言事的格局,不再详论。
(三)句法体制
句法是指一句诗的组织法或结构法。杜甫很注意诗歌句法艺术。他曾虚心求教于高适,询问“佳句法如何?”因句法得当而形成佳句,是他平生的追求,他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现了他对句法艺术的苦心孤诣,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句法体制,主要包括句式错综、词语省略、词序倒置三个方面的内容。
1.句式错综
这里所说的“句式”,是指诗句的意义节奏,说的是诗句的语法结构。它与韵律节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汉语诗歌的韵律节奏,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就五言诗来说,是2—2—1型的。韵律节奏是指诵读时声音的自然停顿,如此才和谐入耳。当两种节奏一致时,读起来既声音入耳,理解诗意上也能顺畅无阻。但是由于表意的复杂性,多音节词汇大量出现,很难做到两者一致。杜甫于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诗句的意义节奏上进行多方的探索,于五言常式“2—2—1”之外,又创制出多种句式,试述如下。
(1)“2—1—2”式,例如:“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登兖州城楼》),“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夜宴左氏庄》)。
(2)“1—1—3”式,例如:“江通神女馆,地隔望乡台”(《遣愁》),“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重过何氏五首》其二)。
(3)“1—3—1”式,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竹覆青城合,江从灌口来”(《野望因过常少仙》)。
(4)“4—1”式,例如:“登俎黄柑重,支床锦石圆。”(《季秋江村》)按:“登俎”“支床”,分别为“黄柑”“锦石”的定语;“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送张十二参军赴蜀州》)。
(5)“1—4”式,例如: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青”“黄”,指“峰峦”“橘柚”的颜色。“惜”“知”,皆为作者的行为;“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后游》),“忆”“怜”皆为作者的行为。
(6)“3—2”式,例如:“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赠别郑炼赴襄阳》);“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耳聋》)。
以上六种句式中,“1—4”“3—2”两种在行文上最难处理,这两种句式的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冲突较大,很容易造成音与意的隔膜。但我们诵读例句时并未感到隔膜,这就是杜甫的高明之处。上述这些句式,突破了五言常式“2—2—1”韵律节奏的局限,给表意抒情带来极大的便利。
2.词语省略
诗歌是高度精练的语言艺术,词语省略是其方法之一。杜甫精心探究诗歌语言的省略技巧,做到词略而意明,句简而意丰。归纳其省略之技法,主要有以副代动、无谓语句和省略介词三种。
(1)以副代动。诗句中动词被省略,而保留了修饰动词的副词,通过这个副词来显示被省略的动词的意向,同时副词本身又在发挥它的表意作用。用一词兼表二意,堪称一箭双雕之举。例如:“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出郭》),“犹”“亦”两个副词,所指示的动词意向是清楚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抒情作用,它们前后呼应,表达出对战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浩叹。又如“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正月三日归溪上》),“仍”“已”两个副词既指示了动词意向,又表达了时间匆促的感受。
(2)无谓语句。诗句既无动词,也无指示动作意向的副词,全句由若干名词或名词组构成,通过物象之间的意义联系来构成某种境界。这种组句之法,能使所构的物象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张力,故能引发人的想象力。例如:“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旅夜书怀》)等,物象之间虽无施事与受事的关系,却又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暗中遵循着作者的表达意图。
(3)省略介词,只出现介词短语中的名词、名词组或其他语法结构。其中表示时间、处所、方向的介词,在散文中也常被省略,在此不论。值得重视的是以下四种类型的介词省略。一是表示原因的介词被省略,如“群盗无归路,衰颜会远方”(《戏题寄汉中王》),“群盗”是“无归路”的原因,表示原因的介词(因为)被省略。二是表示目的的介词被省略,如:“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江亭》),“排闷”是“强裁诗”的目的。三是表示方式、方法的介词被省略,如:“帖石防颓岸,开林出远山”(《早起》)。四是表示叙述范围的介词被省略,如:“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能画》)。介词的省略,使诗句高度凝缩,劲健有力。
3.词序倒置
杜甫五律虽多数是按正常词序来组构诗句,但词序倒置的现象也较为常见。有些倒置是为了协调平仄或对仗稳妥,更多的则是为了加强表达效果。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宾语的定语提到谓语前面,这种情况出现得较多,例如:“和亲知计拙,公主漫无归”(《警急》),前句“和亲”是“计”的定语,把词序顺过来是“知和亲之计拙”。把定语“和亲”提前,是为了醒目,增强批判力量。又如“寒天留远客,碧海挂新图”(《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其一),后句“碧海”是“新图”的定语,词序提前是为了与“寒天”构成对仗。
(2)宾语的中心词提到谓语前面,例如:“客情投异县,诗态忆吾曹”(《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后句宾语的中心词“诗态”提到谓语之前,把词序顺过来是“忆吾曹之诗态”,诗态,吟诗的风度。词序提前是为了与“客情”构成对仗。又如“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后游》),“寺”“桥”两个宾语中心词提到谓语前面,顺过来是“忆曾游处之寺,怜再渡时之桥”,将二者提到句首,加强了表达力。
(3)状语移到谓语后面,例如:“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二),后句词序倒置,顺过来是“为稻畦而淹留”,这是出于对仗的考虑。又如“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三),“渠”这里是动词,意思是砌渠。“渠细石”就是用细石砌渠。“沼”这里也是动词,意思是做沼(池塘)。“沼清泉”就是用清泉做沼,清泉是状语。两处状语均移到谓语后面。
(4)主谓倒置,如:“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早花》),顺过来是“当雪杏盈盈,待春梅艳艳”,把谓语提前,突出了花的色泽、姿态。又如“夺马悲公主,登车泣贵嫔”(《伤春五首》其四),“悲公主”应是“公主悲”,“泣贵嫔”应是“贵嫔泣”。
杜甫五律的句法艺术,实现了表意的灵活性,增强了诗句的劲健美,对于形成其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也有积极的作用。
(四)字法体制
所谓字法,即作诗锤炼文字之法,向来为人所重,清人王士禛在所著《带经堂诗话》中说道:“炼字炼句之法,与篇法并重,学者不可不知,于此可悟三昧。”[17]77在炼字艺术上,古代诗论家大多赞许杜甫的工力。例如宋人孙奕在所著《示儿编》中说道:“诗人嘲弄万象,每句必须炼字。子美工巧尤多。”[18]6002并列举大量诗句为佐证。叶梦得在所著《石林诗话》中说道:“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吐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7]420的确如此。杜甫精于炼字,重在锤炼动词、形容词,概括说来有三大长处:一是求真,二是求浅,三是求活。
1.真字当头,揭示神髓
杜诗无论写人写物,力求其真,讲究一字传神。诚如萧涤非先生所说杜诗特征是“一大二真”[19]288。欧阳修在所著《六一诗话》中说道:“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7]266“过”字写出蔡将军冲杀之迅疾,如一鸟掠过,可谓精彩传神。写平川夜景则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星垂天边,方知平野开阔;月光涌动,方知大江奔流,夜景逼真。写洞庭湖则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坼”字、“浮”字,写吴楚因之割裂,乾坤因之浮动,极尽洞庭湖的博大浩渺。炼字何等遒劲!写江水暴涨之势:“大声吹地转,高浪蹴天浮”(《江涨》),“蹴”是用脚踢,生动地写出水浪之高大暴怒,读来令人眼眩。写春雨则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潜”“细”二字,抓住了春雨之特征。写秋蝉则曰“抱叶寒蝉静”(《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四),一“静”字便写出了秋蝉为寒气所侵、无复高鸣的枯寂情状。写竹子则曰“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严郑公宅同咏竹》),杨慎评曰:“竹亦有香,细嗅乃知之。”[11]697竹子香味是幽香,故以“细细”形容之。又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嫩”字写出早春桃花的质感,“新”字写出早春柳叶的光泽。上述这些动词、形容词都具有“专任”此物的特征,颇见作者体物之细致,炼字之用心。
2.浅字状物,大家手笔
杜甫炼字,既不追求华丽,更不追求险怪,他善于选择通俗易懂的字来写景状物,充分表现出语言大师的过人风采。例如:“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徐步》),“随”字、“上”字,浅易而精妙。“仰蜂粘落絮,行蚁上枯梨”(《徐步》),“粘”字、“上”字,状物之细微,令人叹为观止。清人杨伦惊叹道:“大手笔偏善状此幽微之景!”[4]350“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出”字写鱼嘴露出水面,“斜”字写出燕子畅意飞翔。“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一“浮”一“落”,这些平易的字写出初夏时节作物的特征。宋人范温在所著《潜溪诗眼》中说道:“好句要须好字。……工部又有所喜用字,如‘修竹不受暑’,‘野航恰受两三人’,‘吹面受和风’,‘轻燕受风斜’,‘受’字皆入妙。老坡尤爱‘轻燕受风斜’,以谓燕迎风低飞,乍前乍却,非‘受’字不能形容也。”[18]1249范温所举的诗句,“受”字虽浅易,却能传事物之特征。宋人孙奕在所著《示儿编》中列举大量诗例,证实杜诗精彩的炼字有“过”“破”“一”“信”“生”“觉”等,这些字皆为浅显字[18]6000-6001。清人沈德潜在所著《说诗晬语》中说道:“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近人挟以斗胜者,难字而已。”[20]549沈氏提倡锤炼“平”“常”“陈”“朴”之字,炼字以表意为终极目的,可以用来概括杜甫炼字之法则。
3.活字起死,赋予生机
所谓锤炼活字,是指赋予静物以知感、动感,使之具有生机。清人李调元在所著《雨村诗话》中说道:“作诗须用活字,使天地人物,一入笔下,俱活泼泼如蠕动,方妙。杜诗‘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肯’字是也。”[3]1528这是将秋天人格化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上牛头寺》),等等,炼字皆是出于这种意图。“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月》),不说月升,而说“山吐”,情景如画。即便是描写绘画也让它富于动势,写画鹰则曰“素练风霜起”“竦身思狡兔”(《画鹰》),“风霜起”三字有力地表现出鹰的猛挚、肃杀;“竦”字刻画出雄鹰凌厉的攻击之势。写山水绘画,则曰“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床”(《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歌三首》其三),如此等等,都能化静为动,让画面形象充满生机。
杜诗炼字之功,开启了后代诗人作诗的门径。韩愈在用字上的争奇斗险,孟郊的“横空盘硬语”,李贺的呕心沥血,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以及广为流传的“推敲”故事,宋代“江西诗派”的“点铁成金”主张,等等,说明这种影响的巨大和深远。
[参考文献]
[1]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李善,等.六臣注文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6]林继中.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7]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韩成武.杜诗艺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9]吴文治.明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0]陆时雍.诗镜(任文京点校)[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
[11]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鲁迅.南腔北调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3]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14]陈伯海.唐诗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15]黄永武.杜诗丛刊[M].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74.
[16]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王士禛.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8]吴文治.宋诗话全编[M].杭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9]黄建荣.萧涤非学术成就概述[M]//人文述林(第五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20]王夫之,等.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李法惠]
收稿日期:2015-12-20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杜甫诗歌的诗体学研究”,项目编号:HB15WX035。
作者简介:1.吴淑玲(1963—) ,女,河北省保定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韩成武(1945—) ,男,天津市武清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16)03-00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