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造就快乐天使

2016-06-12陈小贤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科书人教版品德

陈小贤

【摘 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知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为此,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为归宿的,它通过学科平台给孩子精神层面一个积极的导向,通过教学引领学生热爱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热爱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其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指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在“读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家长重要”中强调“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我不禁想到:纵观教育,最终回归到人,而孩子在小学的学习,是为他们以后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奠定基础,那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品德课程恰恰是以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为归宿的,它通过学科平台给孩子精神层面一个积极的导向。下面就品德教学中引领学生热爱生活浅谈以下几点:

一、爱自己,让快乐插上翅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健康发展的自然倾向,有积极处理生活各方面的可能性,充分理解、信任、友好的氛围或真诚的人际关系,会促进人健康的发展和潜能的实现。

(一)扬长避短,自尊自爱

快乐是好心情,快乐是一种感受。只要带着一颗快乐的心去体验,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快乐。但是,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会有困难、挫折和失败,甚至身处逆境……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扬长避短、自尊自爱。如在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课时教学中,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一个采访作业,让学生去问问爸爸妈妈、老师或周边的大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苦和挫折,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课上,我让学生拿出采访记录交流。一个家住石洲的学生知道学校已退休的阮文发老师的事迹,从她的采访记录中,让学生了解到身残志坚的阮老师如何用单腿跳台阶到学校为学生上课,以及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福建省劳动道德模范”的光荣称号。结合书上的事例,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身上得到启发,并在小小的心灵上洒下“扬长避短,自尊自爱”的种子。

(二)迎难而上,体验成功

挫折教育是国际国内公认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爱迪生也说过:“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挫折、失败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这课时,我参考《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参考书》,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人们身处逆境的事例,如播放运动员比赛失败后伤心落泪的视频,展示班干部改选时落选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失败与挫折,进而讨论“失败带给我们什么?”结合教材第16页的故事和格言,让学生领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含义,参考教材第17页,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事例,共同分析,寻找原因,寻找反败为胜的方法,以平和的态度和坚强的毅力战胜失败,敢于迎难而上,体验成功。

(三)感恩知礼,赢得尊重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一点讲到“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在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说声“谢谢”》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你会表示感谢吗?”这个问题进行交流,请学生上台情境表演,进而讨论“当别人向你说‘谢谢时的感受”“当你帮了别人,别人没有说‘谢谢时的感受”,通过交流引发心灵碰撞,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会感恩。接着,引出“尊重不仅仅是说声‘谢谢”,结合教材第50页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懂得:只有感恩知礼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四)爱惜身体,快乐幸福

品德与社会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珍惜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这是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因为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会给许多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们的生命》时,我布置了课前调查访谈的任务,课上学生把自己访谈的记录和收集到的照片、实物(衣服、小手印……)、录像、图画等介绍给组里的同学。把自己在访谈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事情讲给小组同学听,并谈谈经过这次调查访谈,自己有哪些感触。在这节课的最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对生命的感悟,把它写在心形卡上,可以把它留给自己作为生命箴言,也可以把它赠给同学和朋友与他们分享。学生通过探索自己的生命历程,了解成长的不易,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了许多亲人的爱和期望。

二、爱家人,让家庭甜蜜相伴

(一)感恩父母,体验温馨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学生的道德品质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里形成的。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并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发现家庭生活中的真善美。

(二)和睦邻里,乐享温情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门引导儿童接触、了解社会,培养儿童成为具有社会主义公民素质的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来自社会的爱》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感受,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来自家人、学校的爱,也得到了邻里和来自社会大家庭的爱。

三、爱学习,让知识快乐翱翔

(一)珍惜时间,习惯良好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其基本理念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可见,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会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轨迹。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做学习的主人》这课时,我先播放故事《龟兔赛跑》引出课题,接着让学习交流学习经验,结合书上课例,引导学生思考: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呢?最后的“小小辩论会”“小小故事会”让学生在交流和倾听中感悟《时间老人的礼物》中钟姑娘的话,总结自己今后如何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

(二)同伴交往,真诚相待

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之后,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我们每个人和别人接触时,都会对人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同学,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这课时,结合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第28页提供的情境,我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假如你遇到这样的事,你觉得怎样处理更好?”接着引导学生试着换个角度想一想,会有怎样的结果?在交流中,教师适时评价,让学生明白:在班集体里生活、学习,大家朝夕相处,同伴交往应真诚相待,才能同学习,共欢乐。

(三)爱班如家,献策献力

班集体是学生共同生活、学习的家,只有学生爱班如家,为班集体献策献力,人人做主人,才能更好地融入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集体的事谁说了算》时,我创设情境导入,再课件播放教材第28页插图的配乐动画,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做出一个让大家满意的决定呢?教师小结引导:集体的事情不能一人说了算,应该人人做主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活到老学到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通过《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平台给孩子精神层面一个积极的导向,引领学生热爱生活,并从生活中感受爱与被爱,体验到创造、创新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张茂聪. 品德与社会教学导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 赵亚夫. 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王洪国.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 课程教育研究,2016(1).

猜你喜欢

教科书人教版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好学者贤
藏起来的教科书
品德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