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

2016-06-12梁华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改革课程语文

梁华

【摘 要】 新的课改给教育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春意盎然的校园,到处飞扬着悦耳的歌声、笑声、读书声,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到处是师生辛勤的影子,老师们用自己的双手播种着他们的坚定的信念,放飞金色的梦想,收获永远不变的希望……但是,回顾新的课程改革的历程,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就新的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总结成绩,反思问题之中进一步推进实施新的课程改革。

【关 键 词】 课改背景;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让我们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看到了花开的过程。是新课改,提醒我们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不可再懈怠;是新课改给了我们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动力,从而有了奋蹄急追的渴望!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所有这一切,给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细细品味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和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1. 偏颇。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快餐化、活动化、泡沫化。课堂教学的活动化追求存在诸多误区,具体为:一是“闹腾”。有的课堂教学盲目追求热闹,“大声吼、高举手、满堂走”贯穿着整个课堂;有的课堂教学的“动”所张扬的是肢体的“运动”,师生台上台下摩拳擦掌,手舞足蹈,课堂近似赛场和舞场;二是“忙碌”。有的课堂教学为了充分体现“合作、探究”而不断地搬椅子,挪桌子,转身子,换位子。有时在一节课上现代教学技术无所不用,电光闪烁,声像流转,教师如爵士鼓手,忙得不可开交,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2. 浅显。语言文字理解、品读、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语文课不抠词品句,不了解表达方式精妙,缺乏语文能力训练和培养。更有些课,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美其名曰开拓延伸。有的课“表演”充斥了课堂,画、唱、跳、演等表面看来热热闹闹,但表面的热闹精彩掩盖不住教育背后的空虚乏力,课堂中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

3. 单一。“问答式”教学在课堂上用得多、费时多。这种“问答式”看起来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其实,语言训练并没有得到落实。这是因为:第一,这种教学所提的问题很多,教师忙于问,学生忙于答,大量占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第二,所提的问题多是没有多少思考价值的,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接答;第三,问题一提出,尖子生答对了,大部分学生还没弄清是怎么一回事,问题就过去了,参与学习的只是少数,大多数是“旁观者”。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语文课堂教学快餐化,常以改革的面目出现,但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泡沫、改革的畸变。“误动”之所以有其泛滥的市场,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对教学改革新理念热衷追随,但只求其形式,而不得其精髓,其结果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

二是深受二元对立思维的制导,以一个极端反对另一极端。既然传统教学取向“静”,那么,改革的课堂就要追求“动”,甚至认为动得越热烈越频繁越好,殊不知过犹不及,与教学的本真和本质相去更远。

三是教学评价的引导失当。教学评价对教学的“动”不加分辨和审视的褒扬,在一定程度上对“动”的盲目追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若深究其原因,它还与当代社会生活和心理有着一定的关联,是现代社会综合征的曲折投射。热闹——现代生活的缩影,忙碌——功利主义的折光,紧张——浮躁心态的征兆。这些社会综合征在潜意识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教学改革者的心态,诱惑着课堂教学改革者趋炎附势、追赶时髦。我们似在渐渐失去对朴素的、真诚的、有内涵、有品位、有底蕴的课堂教学的追求。

三、实施对策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与我们教师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构建生命化的教学机制,演绎学生的生命历程。

1. 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应该是自然的。师生在课堂上都回归真实、自由、个性的做人状态,都说真话、吐真情。没有无病呻吟,也没有矫揉造作,一切都顺从学情的发展,自自然然地展开;真实的课堂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天成的境界,在于营造一种自然的范围,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感悟和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接受训练,形成语感。

2. 给学生一个朴实的课堂。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有些课堂确实让我们感到如沐东风,如浴春雨。但是,不能华而不实,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挤掉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理解和揣摩,不能让学生在“发胖”的课堂上收获的东西太少。

3. 给孩子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自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4. 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着他特有的生活体验和思想观念。因此课堂上,学生需要交流,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得到了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认识的提升。

5. 给孩子一个感悟的课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他们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

6. 给学生一个夯实基础的课堂。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主任任长松在《走进新课程》中:给教师的18条建议》中,第17条指出:“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纵多创新之处,教师一定不要忘记中小学是基础教育。无论课程怎样改,打牢基础始终是中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今天对“夯实基础”的老话重提,也是我们对好的教学传统的一种回归。因为“双基”必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和基础,是“三维目标”中的第一目标。

7. 给学生一个人文关怀的课堂。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课堂是师生对话、交流、探究、情感释放、思维碰撞的场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满人性化,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是我们语文课的灵魂。

8. 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教师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课堂上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价值,激发起学生生命行为的涌动,促进学生有灵性、有人性、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M]. 太原:山西教育报刊社社,2002:11-26.

[2] 杨再隋.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323~380.

[3] 黄伟. 当代语文教学“活动化”追求的特征、与偏误矫治[J]. 语文教学通讯,2008:7~8.

猜你喜欢

改革课程语文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自行车的发明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