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来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

2016-06-12陈恩彩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工行为习惯子女

陈恩彩

【摘 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外来民工人员不断涌入城市,如何促进外来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成为当前我们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文章旨在分析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现状梳理,盘点其原因;探索外来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和方法;多方给力——走出孤立无援的困境;多管齐下——避免被动无效的尴尬;多层制宜——弥补标准划一的不足等问题,使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礼仪、生活等行为习惯,与当地学生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关 键 词】 民工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是现今教育必须面临与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项研究,对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对推进我市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学校,更要关注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生活状况,积极探索外来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找到培养他们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途径与方法,使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礼仪、生活等行为习惯,与当地学生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现状梳理,盘点原因

我校地处温峤镇工业新区,在温岭市西北部,面向旗峰大道,背靠楼旗尖,东连横峰街道,南接城西街道,交通便捷。民工子女由于原来成长环境、生活习俗等诸多差异,造成了许多个体行为习惯的不同表现,使他们一时难以融入本地学生的群体之中。他们居住条件较差,多随父母以租房为主,所接触的也大多是外来人员,生活的周边环境较复杂,耳濡目染的不良行为较多。

症状一:家庭不重视——常态化

调查发现,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父亲、母亲文盲率约为24%、3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率约为85%、92%,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无力教育子女;他们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在他们心中,孩子交给学校就由学校管,家长只要供孩子吃饭、穿衣和睡觉,并且,他们对孩子没有太高的要求,31%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能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抱无所谓的态度;行为习惯上,观念也较为愚昧落后,认为只要孩子不去偷、不去抢,行为习惯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不讲究科学性和人文性,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孩子与父母无法沟通。

症状二:流动性较大——随性化

农民工在外打工,生活艰辛、经济拮据,工作不稳定。再加上农民工子女往往生育不止一个小孩,在他们的意识里,把孩子抚养长大是自己的全部责任,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是学校的事。近年来,学校学生每年流动率在15%左右,他们想走就走,不办理任何手续,给学校管理造成较大困难,且由于流动性大,经常变换学校,学生普遍学习较差。孩子能否成才靠的是学校老师和孩子自己。这些流动学生的到来,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

症状三:行为习惯差——机械化

大部分家长素质较低,出口脏话连篇,随手乱扔垃圾,不注意自己言行,还有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他们的父母租住的房子较狭窄,往往是一大家子五六口人的吃喝拉撒全挤在一间屋里,家长无法顾及个人卫生,更不会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否养成。

这些都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切需要学校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给他们建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二、对策应对,养成教育

(一)多方给力——走出孤立无援的困境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端正认识态度。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学校多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时间,向学生介绍伟人成功的故事、身边的优秀学生等,还在校园内多处悬挂、张贴劢志的名人名言,让学生认识到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自觉遵守各类规范。

(二)教师掌舵导航——养成的保障

我们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内容,结合我校的实际,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根据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这一特殊情况,把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制定了一系列的学生规章制度,如学生一日常规、文明礼仪规范、班级日常规检查制度、文明班级评选办法、学生学期品德行为考核办法等,学生从升降国旗、做两操、学习、课外活动、卫生大扫除、课间活动等事项中都建立了比较明确的行为准则,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以此来规范他们的行为,真正实现行有所依。

(三)同伴友情护航——养成的支撑

开学初,五年级的学生要与一年级的弟弟妹妹开展友谊班级结对活动。同时,每个五年级队员都要在友谊班级结交小伙伴,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好朋友,以便后期“手拉手”交往活动的开展。友谊班级的五(4)班张亚琳同学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做好榜样带头作用,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同时,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与我结对的杨李杰同学,与他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于是,在开学的第一周,你会看见课间和午休时,“手拉手”中队的伙伴们手牵手,一对对大同学带着小同学,漫步在校园。哥哥姐姐们还有一项关荣的任务,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或读、或借、或讲故事,让一年级识字量有限的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学习。

(四)家长亲情续航——养成的后盾

学校召开家长会和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召开与家庭亲情互动形式的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讲究教育方法,纠正一些家长对子女过于娇纵、或教之过严、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家校教育同步。我校专门邀请到了浙江省名师温岭市方城小学的曹桂梅专家进行了《做孩子的学习伙伴,促孩子养成好习惯》专题讲座,受到家长的好评,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长会是老师与各家长较好的沟通方式,直面的互动,用眼神,用言语,用心灵,拉近彼此的距离。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但是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为了孩子。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家访制度,每学年家访面要均达100%以上(含电话家访),同时注重做好对后进生、富裕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子女和其他特殊家庭子女的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教师的“真情”和“爱心”赢得了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积极配合。

三、多管齐下——避免被动无效的尴尬

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坏的习惯,使人贻害终生。的确,一个孩子能否成为有用之才,先天的禀赋固然重要,后天的良好习惯培养更是不可缺少。俗话说得好“拥有一个好习惯,等于拥有了成功的一半”,一个坏习惯也许会造成令人追悔莫及的后果。如何避免,从何而进呢?

(一)德育阵地——抛砖引玉

我校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宣讲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意义,普及规范常识,烘托校园行为规范氛围,让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深入人心。如我校以少先队组织为龙头,以“文明之星”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促使学生提高礼仪意识,自觉践行文明礼仪,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我校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争做文明好少年”五个一系列活动中,有这样的规定:根据同学们的日常表现,我们以班级建立考评小组,对每位学生每天进行考评,每个星期小结把得分记入此表,在文明礼仪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获得“文明礼仪好少年”的荣誉称号。根据活动计划,每班出了一期以“知礼仪,讲文明”为主题的板报,中队辅导员利用夕会课时间进行生动解读;另外,召开“文明在我心中”主题班会及演讲比赛。活动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很受学生喜欢。期末,根据学生的表现,每班各评选出6位“文明好少年”。学校对这一学期来表现和学习都十分优秀的中队和学生进行了表彰,勉励同学们学习进步。校园里“好习惯成就大未来”“养成好习惯,伴我健康成长”的醒目标语,“好习惯我知道——好习惯伴我行”的行动口号,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课堂教学——穿针引线

教育专家说:“无论从时间、空间、重要性上看,学科德育都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习惯培养的主要途径,把习惯培养渗透到品德、晨会、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我们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列出了各学科中可渗透习惯培养方面教育的内容,如品德学科中的“待人要宽容”,语文学科的“给予是快乐的”,数学学科中的关于爱心捐款的应用题,美术学科中的欣赏《开国大典》的作品等,这补充了相关的内容。力争使学生明确习惯培养的内容,理解文明行为的概念,并且能实实在在地做。

文明行为养成的形式也各有千秋。小学品德课、语文课,重点让学生从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中明白道理,并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形式,使他们进入角色体验,实现情感升华,同时也提高了自主能力。利用数学课严谨循序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优良品质。挖掘常识学科科学客观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心环保的积极态度。针对体育课克服困难、注重合作的教学要求,教育学生敢于向自我挑战,不断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我校各学科教育紧密结合自己任教学科,发挥各自学科的教学特长,用真切的情感体验来促进学生行为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实践活动——翘首引领

活动育人是教育永恒的规律。作为教育者,我们深知这一点。所以在实践中,我们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规范意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根据制定的《在校一日常规十做到》,开展“行为规范达标评比活动”,评选“行为规范示范班”。积极利用学生群体中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监督、管理作用,设立学校行为规范监督员。启动“好习惯之星”“文明小标兵”“绿色小精灵”“班级用餐小天使”等评选活动,激励导行,各班每月评选1次,每次可评选5名左右学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获得品尝成功的机会,并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每学期确定一个月为“规范活动月”,活动月中做到每月有重点、周周有主题。

四、多层制宜——弥补标准划一的不足

(一)差异性评价:记录成长

星卡评价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它详细地记录着每一位同学在小学学习生活中取得的点滴进步。

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体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激励性评价活动的主人,评价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激励性评价:树立自信

人的素质形成的过程,是人将从外界获取的物质、能量、信息加以内化,逐步积淀为自己身心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鼓励教师、学生、同伴、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引导性评价:纠正偏差

人的素质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外,还具有发展变化的性质。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关注结果,更应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当以一种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完成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评价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也应时刻调整,应以发展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肯定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让每位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成长。

我们计划将“星卡”评价作为一项特色项目建设,使之在孩子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激励作用。一是对已经实施的要求加强监控,使“星卡”评价制度操作更加规范,发挥更好的激励作用;二是加强家长、社区“星卡”配套制度建设,使“星卡”评价制度更好地向家庭和社区延伸;三是对“星卡”评价制度进行理论研究,从宏观角度,把握“星卡”评价制度的超前理念和实践价值。

实践证明,“星卡”评价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上进心,努力营造了“力争星级,勇于进步,全面发展”的良好学风,为推进该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开放春满园”,为了使每一位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小的全体老师用自己的爱心、恒心、细心,专心去培养孩子,教育孩子。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石穿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外来民工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课题,需要我们去思考、探索和研究。望前路漫漫,好习惯养成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十大关系之五[J]. 福建教育(A版),2004(4).

[2] 关鸿羽. 养成教育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3] 周宗奎. 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359.

[4] 董治君. 新时期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M]. 北京:中央编绎出版社,2001:6,20.

猜你喜欢

民工行为习惯子女
Tomb-sweeping Day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民工买保险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教育子女陋习
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