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6-06-12陶诗芳
陶诗芳
摘 要: 初中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从本质上讲其实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通过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接受历史的濡染与涵化,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使学生健康成长,学会做人。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育 人文精神 培养方式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在中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贲》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教化的意思。在西方,古希腊人认为“人文”指的是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而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出现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欧洲的思想家对“人文”的含义赋予更丰富的内容,指的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基础上的个性、自由、权力、人的尊严、价值、情趣、人格、人性、人道等内容。
总之,“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它既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质量的关注,对他人、社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投入与奉献,又是对人类未来命运与追求的思考和探索,还是对个人发展和人类走势的终极关怀,更是人对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心和改善的态度。它以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青一代的……当我把‘人文学科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大家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而不是历史和哲学领域里十分枯燥的专业知识。”爱因斯坦的这段话突出了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人文主义精神理解、诠释历史,并发扬人文主义精神,已成为历史教育的关键。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是历史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历史教育,更是承担着人文精神涵养的重要责任。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积极倡导人文精神的教育,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好地认识自己,还可以使学生增强公民责任意识,更好地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为学生的成长服务。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寓人文精神于历史教育中呢?
三、中学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一)历史教师应做人文精神培养的先行者。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能否较好地弘扬人文精神,关键看教师有没有较高的人文意识。如果教师不注重人文精神,怎么可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呢?邓小平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就无法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为适应人文教育的需要,必须培养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品质,让教师做人文教育的先行者。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必须见多识广、旁征博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加深专业内涵,否则就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平时可研读司马迁的《史记》、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赵亚夫教授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国史研究动态》、《世界史研究动态》等书籍、资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精选出人文素材,教化学生。除此之外,优秀的历史教师还应该追求自己的个性,追求历史学者的博大精深。只有厚积薄发、充满个性魅力、富有人文气息、具有高尚人格的历史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高品质的学生。
(二)制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是人文精神培养的基础。
历史教师教学一定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灌输,不能唱独角戏,一灌到底,独断专行。老师要像指挥家一样,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去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力求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了中美学生创造性差异的原因,其中提到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发挥创造性的肥沃土壤。陶行知说:“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使能自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与信任,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如在教授如何评价商鞅时,我征询学生的意见说:“司马迁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变法时严刑法治,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被车裂。而苏轼认为商鞅变法独断专行,虽使秦国很快国富兵强,并统一六国,但也引起天下怨恨,使秦朝迅速灭亡。同学们认为这两人对商鞅的评价正确吗?你们有什么不同意见吗?”学生分小组展开激烈讨论,然后纷纷发表意见,我再点拨、总结,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与过不能只看他的一面,而应该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始皇的暴政,商鞅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这样学生对商鞅就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学生在这种“体验”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在“体验”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并升华为人文精神。
(三)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
李大钊曾说:“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教育中充满了以情感人的元素。
历史教育不是只要求学生背诵那写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更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育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打交道,是丰富多彩的。如在教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我们把“一国两制”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这一伟大的创造性的构想,是邓小平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做出的理论创新,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认识人生的价值。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诗歌为线索,将国民党元老、辛亥老人于右任临终前的悲歌《望大陆》作为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讲香港回归时,引用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的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百年国耻今昭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香港顺利回归的原因;最后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结束本课,使整个课堂浸润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达到情感、知识、思想教育合一的效果。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中,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在这种氛围中教授历史知识,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精神无形注入了教学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正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文精神的过程。
总之,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历史教育一定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提升学生的人文教养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使历史学科充分体现其独特的社会人文教育功能,从而真正做到以史育人。当然这绝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历史教育者长期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任鹏杰.历史教育:现在思想人格[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7.
[2]何文.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人文精神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6(3).
[3]文辅相.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国大学教学,2005-6-5.
[4]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九五”教育规划课题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M].华文出版社,2001,3,第1版.
[5]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第1版.
[6]王晓林.历史的属人性与主体的创造性[J].历史教学,1997(5).
[7]李军.素质教育改革更应注重人文精神[J].江苏教育研究,2000(3).
[8]张桂芳.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历史教学,1999(7).
[9]梁仁华.课程改革与人文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5).
[10]何成刚.历史教育的价值:回归人文精神[J].北京教育,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