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禅寺和佛光寺看唐代古建筑特色
2016-06-12李晨雪
摘要:说起南禅寺与佛光寺的两座大殿,对于搞古建筑的人来说,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会肃然起敬。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能够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它们不仅仅是两座简单的建筑,而是中國古代建筑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佛光寺 南禅寺 建筑 佛教艺术 山西
众所周知,南禅寺与佛光寺的两座大殿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建筑中的两座。而且它们的发现都伴随着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其中以梁思成和林徽因等发现佛光寺大殿的故事最为动人。所以,无论是搞古建筑还是不搞古建筑的,只要知道梁思成或佛光寺大殿的其中之一,必定就知道梁思成和佛光寺大殿的故事。当这些故事在我的脑海里存在了很久很久之后,有机会真的走近它的时候,才发现心存已久的激动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我无法用语言去表达当时的心情。
与南禅寺小与简相比,佛光寺更加显得宏大和富丽。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年-499年)的佛光寺,坐落于五台县佛光山山腰,三面环山,松柏苍翠,景色秀丽。该寺坐东朝西,中轴线上有三进院落,占地3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88平方米,保存完好。佛光寺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857年)。佛光寺的建筑、雕塑、壁画和题记等,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两座大殿尽管都是唐代建筑,但在规模与形制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别,除了都有叉手与驼峰等一些时代特征较强的构件外,仅从建筑和平面布局两方面,就能看出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
佛光寺正殿殿中有一尊巨大的佛坛,佛坛之上有30余尊佛像高高耸立着,周围五百罗汉环绕,摄人心魄。佛光寺从建筑格局上讲,多位均衡对称式,设计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通过暗示、烘托等对比手法,使建筑间的微妙虚实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中国建筑含蓄美的建筑美学特色。在内部营造的设计上,多以单体建筑围成的庭院和群体组合为单位。单座建筑的设计用了整体到部分构件的方法,同时也利用木构架组合以及各构件的形状和材质进行艺术加工,以达到建筑学上功能、结构和艺术三者的完美统一。房屋下部的台基除了发挥它本身的功能之外,又与柱的侧角、墙的收分等相配合,增加房屋外观视觉上的稳定感,以烘托出寺院庄重的神圣气氛。各间内部采取明间略大的方式,既满足了功能上的需求,又满足了视觉上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古松相伴的东大殿,位居寺内最东端的高台。寻阶步上高台,但见大殿后侧紧邻山壁,殿前空地狭小局促,更可体会1937年建筑学者梁思成近距离乍见佛光寺时的敬仰心情。佛光寺大殿虽然是唐代建筑,但并不足以代表唐代最高建筑水准,但具有典型性。
南禅寺与佛光寺两个大殿之间除了在斗拱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外,它们在大殿内部空间的处理上也存在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是代表了两个不同大木构架的流派,并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中国古代建筑。前面提到的佛光寺大殿的内槽斗拱是起着承托天花的作用,这类天花的出现,将建筑的内部构架分为两大部分。一种被称之为“彻上露明造”,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做法,即建筑中不设天花,所有的梁架木结构都可以展示在人的视线之中。当然在高规格的建筑中对这种做法的要求很高,即对每一根木构件都必须加工精细。而在另一种有天花的构造中,由于建筑的上部构架分为露明与草架两部分,其中有露明这一层类似于现代装修的吊顶,草架的加工就可以粗糙得多,所以这种做法同样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在寺庙中高等级的殿宇和民居中的主要厅堂上,这种做法被运用得千变万化。在以苏州民居为代表的江南民居建筑中,以“轩”这种特殊形式出现的天花做法最具有代表性,它采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做法,将本来单一呆板的四界梁木构架,做成许多种变化多趣的屋顶,营造出无数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室内空间,正是这种做法经数百年不衰的最好说明。
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这两座看似简单的建筑,能够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它们不仅仅是两座建筑,而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根本所在,其价值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在我看过这两座建筑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的影子总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也无法真正地完全彻底地品味出对它们的感受。可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我的印象与感悟中,我很难找到几乎所有建筑书中对它们的评述,佛光塔大殿的确是现存古建筑中登峰造极之作,可它们完美得却似乎难以让人接受,甚至于接近它,仅仅只能停留在一种远距离的羡赏。就像是博物馆里的精品,面前始终挡着一层玻璃,永远也不可靠近,也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懂得。而南禅寺大殿则不同,它虽小,也不乏精美,人们不仅能容易地读懂它,还能像一块美玉般地进行把玩,它带给我的那种亲合力要远远大于佛光寺大殿,这就算是我的一点感悟吧。
参考文献:
[1] 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 李乾朗.穿墙透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李晨雪,女,青岛科技大学美术史论与批评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