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功能多元化探析
2016-06-11戴翠平
戴翠平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品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高校图书馆不仅是高校的文化建设阵地、文化形象窗口,更是高校與社会各行各业之间形成文化输出、输入及交流的平台,理应积极发挥其自身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其多元化服务功能,既满足高校师生各专业学科知识需求和进行科学研究需求,又走出高校围墙,服务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群体,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正能量,为创建和谐社会和智能化城市作贡献。
[关 键 词] 多元化功能;大数据;正能量;和谐社会智能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8-0084-03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但精神生活却未能与物质生活呈现正比例同步提升态势,甚至有些地区反而严重失调,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面临着挑战。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主动参与社会意识形态重建的伟大工程,与时俱进地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文化和人力资源,走出高校、进入广阔的社会服务领域,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更具针对性的社会公共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服务中应该正确把握社会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
高校图书馆既是国家文化储备和传递的重地,又是正能量养成的摇篮,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现有资源和功能,为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服务,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而努力:首先,当代社会,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衍生和发展,校园之外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干扰因素过多,家长和学校老师稍不留神,学生就可能一时思维短路偏离健康成长的方向。而学生作为我国的人才后备资源,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质量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程度,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意识到这些图书、影音资料如何筛选,如何引导师生发挥这些大众传媒手段的积极用途:有效培养在校学生具备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具体操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落实:(1)组织志愿者与各系部辅导员建立长期通讯员机制,志愿者提前将各系每周主题班会内容上报图书馆读者服务人员,方便服务人员将需要借阅相关书籍预先配备好,同时,辅导员统筹各班学习委员前往图书馆统一借还书,可以有效借助班级阅读或者班会时间,大家抒发自己的读后感,由此起到学生之间大面积互相教育的效果。其次,图书馆可以将读书活动从高校延伸到社会各行各业,逐渐覆盖所有社会群体,促进人们形成和发展正确的人文意识,对社会风尚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形成健康、乐观、进取的社会人文生态环境,造就良性社会发展方向。文化意识与文化资源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文化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有形资源是人类先进思想的载体,具有一定的政治方向性:一定社会的文化必然服务于相应的国家机器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风尚,文化不能脱离特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政治性而无功能化存在。在这一层面上,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社会思潮形成的把关作用:采购图书、视频软件等要严谨、慎重,优化学生从高校图书馆获取音频、视频及纸质文献资料、学习资源的科学性、文化性和政治趋向性的质量。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社会群体构成的主体,也是社会思潮的一个因子。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从收藏的角度看覆盖了当今世界上开设的大多数专业学科,各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设置而略有侧重。但同时也需要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性和社会主义发展环境的稳定性角度考虑而注重图书资料的时代方向性和实用性。因为有些人长期受“铅字崇拜”定势思维的影响,迷信书本、报刊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潜意识里存在着图书资料一般不会有错的假象,他们不会带着思辨阅读,多以全盘接受信息为主。尤其是高校图书馆,一般被认为是学术空气最纯净的地方,学生、老师基本上不会认为图书馆会有不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图书资料。因此,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源头之一,在为地方建设提供公共服务时,必须具备高效性、时代性、正能量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分类,注重对图书馆藏资料的筛选和甄别,充分发挥其对于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评价作用和引领作用,为形成和巩固正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扬其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社会思想文化意识需求方面的向导。
当然,高校图书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在对于书籍资料的源头进行净化之外,还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过滤和网络拦截技术对互联网及各种电子资源进行拦截或过滤,确保不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的信息拦截在校园文化视野之外。利用现代数据处理云技术在建立统一的高校图书馆联盟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对图书馆大数据平台的网络管理,建立网络规划,并组织精心实施:由图书馆通过建立专业、学科微信群、QQ群、图书馆公众平台、服务号等平台,便于师生学科专业交流,并能够及时根据师生搜索主题、关键词信息,向他们积极推送符合他们专业方向需求的电子资源、书籍,使图书、音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或者根据各高校财力、人力实际情况,可由第三方建立网络监控技术系统,对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维护,避免因网络监管不力而造成不良信息的产生和有效数据丢失等问题。
二、高校图书馆必须为社会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参谋作用
高校是培养和输出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高校图书馆都有满足各自学校教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类专业图书资料,并根据学校类别的不同而各自具有一定的学科特点和专业倾向性。图书资料涵盖同一专业知识的纵向演变过程,并且反映这一专业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成果,横向跨学科的发展现状,同时,具备把握未来、带有预见性的发展方向。虽然,在专业层面,高校图书馆资料的理论性十分丰富,但是,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实现社会化。因此,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努力尝试如何满足已经毕业的校友在专业方面继续学习和深造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咨询服务,甚至为企业提供技术升级、产品转型等高科技的咨询服务;而且能够不断跟踪社会成功人士基于相关专业的有效社会实践,从而总结出宝贵的经验加以推广宣传,帮助更多的企业整合并形成系统的、能够指导科学实践的理论成果,让先进的技术理论与当下的实践经验科学结合,实现知识向经济的顺利转化,使知识经济的利润实现最大化——超额利润,这又反过来推动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为更多的社会创业者提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有力支撐。鉴于此,笔者提议: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组建如“高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公司”,而图书馆馆员就要相应重新配置或加强科技业务专业知识的进修学习。
总之,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参谋作用,高校图书馆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群众服务意识和相关的专业研究能力,从源头上不断探索高校图书馆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为社会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参谋作用。为此,需要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做到定期走向社会,访谈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行图书资料的社会需求调研,时刻掌握社会各行各业所对应的不同专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升级或产业转型需求。这样的调研结果能够使得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类专业知识方面的图书资料、电子资源等信息更好地满足学生、科技工作者、研究型群体的需求,使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撑迈出多元化服务重要的一步。
三、高校图书馆必须为社会特殊人群提供精细化服务
应该说,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各个层面都大有可为,包括为更多的特定人群提供公共服务,使图书馆多元化服务功能更加精细化。
首先,服务于高中生群体。高中生群体的特征是:每天学习数理化、史地生等基础学科,有些学生对于将来高考专业方向的认知几乎是零认知,高考成绩下来了,也不考虑自己最想从事何种工作,只看分数达到哪所高校,哪种专业能够录取,这导致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就转专业,走了弯路。也可能在就业时,出现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寒暑假适时举办一些专业讲座,组织高中生进入大学校园图书馆举办读书讨论会,或组织高中生观摩各企业员工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研究方向等,或者指导他们5人一组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完成一项课题研究,这些都有助于高中生确立自己将来的从业、研究方向,而且更有助于他们就业时学有所用、专业对口,这可以提高就业质量,相应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也增加了,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服务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成人群体。鉴于这类群体比较分散,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各乡镇文化镇长联系,建立长期文化帮扶结对,逐渐建立起长效文化培养基地,读书、朗诵、演讲、辩论等竞赛,还可以有歌咏、相声、快板、电影等多种形式,使留守儿童和留守成人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让他们具备正确的待人接物、邻里相处、帮扶理念。
最后,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群体:社会弱势群体,失业群体。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资源优势,与社会相关保障部门长期合作,提供再就业培训、创业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等服务。当社会就业率高了,大家都安居乐业了,也是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高校图书馆运用大数据提高搜索效能,实现馆藏资源校际共享
高校图书馆依托于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大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下以及通过對学科信息的分析、整合和预测,可为特定用户提供相应所需要的专题信息产品,具有为用户指点迷津的导航功能,还能够进一步地对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重新整合。目前,如何提高学科资源的共享效率,更是各个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为破解这一资源共享瓶颈,我国很多高校图书馆纷纷推出了学科专项服务,以突破传统信息服务的限制,满足科研人员、读者对学科知识的深层需求。学科服务是注重共享、互动、创新的资源组织模式,面向用户需求的深层次信息服务,综合运用各种大数据处理技术,构建功能完善、层次清晰、操作简便的云服务平台,对于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层次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提高学科信息搜索引擎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是促进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高校图书馆已经提供了许多数字资源以及个性化服务,但由于受到技术方面的制约,现有的搜索引擎和语义分析还无法完全满足客户的搜索意图,搜索的结果往往是机械的和被动的,用户在所提供的搜索数据面前,只能自己去筛选信息耗时太多;而且,如果一个教授与一个新生得出的搜索结果是一样的,显然违背了用户原本的信息需求的搜索意图。而大数据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多样性为图书馆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客户信息,包括客户的专业信息、借阅行为、网络浏览记录等,这些信息为图书馆开发优质、智能、超前的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建立在大数据平台下的搜索引擎,可以根据客户的搜索历史以及浏览习惯等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本体知识的来源、演化过程、知識间的因果关系和关联知识进行判断,将数据进行深加工,从而使搜索结果变得立体和科学,能充分满足用户间差异性的需求。
五、高校图书馆必须为社会提供文化建设的有利资源和智能支持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吸引读者来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为他们提供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还应当发挥自身的人文优势,“走出”校园,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能支持和信息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发展。相应的,国家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将带来各个领域文化环境的提升,其必然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可以说是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近年来,从国务院多个重要文件内容和图书馆界的重要会议材料中发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当中,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社会群体对文化需求的现状是: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总量不断的扩大,文化消费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并且对文化需求的内容不断更新,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得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我国陆续推出了“知识工程”“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都标志着我国进入到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这也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高校图书馆有责任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以资源全民共享为理念,向城市、农村提供普及、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平台,并将之纳入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优势,拓展和深化服务,履行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重任。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城乡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相信高校图书馆一定能够在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浪潮中,积极拓展多元化服务功能,乘风破浪闯出自己的一片蓝天,实现自身的超额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兰英.高校图书馆大数据时代数据建设及功能转型探析[J].图书馆界,2004(1):61-63.
[2]龚亦农.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J].图书情报工作,2005(9):121-123.
[3]王彩云.论高校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6-29.
[4]刘佳.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东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