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冕元帅: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粟裕

2016-06-11

党史天地 2016年21期
关键词:军委粟裕彭德怀

粟裕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十大大将之首,几乎全部得益于他的军功。尤其在1946年到1950年间,当时军内能与粟裕战功相提并论的仅林彪一人。但1958年后,粟裕受到了错误的批斗,从此淡出军队的核心,直到辞世,在去世十年后才被平反,可惜可叹!

毛泽东对粟裕十分信任

1944年,当粟裕率领只有数千人的部队在苏北车桥歼日伪军逾千的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慧眼识将才的毛泽东当场说了一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1946年7月,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的喜讯传到延安,毛泽东极为兴奋,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发给战略区首长,介绍这一“造成辉煌成果”的经验:“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毛泽东将粟裕的经验推广到全军学习。

华东野战军成立后,毛泽东电告陈毅:“具体作战由粟裕同志负责。”

1947年8月,粟裕在将欲围歼整编74师的布置发中央后,收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来电:“究竟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立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并最终粟裕精彩地完成了痛歼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的壮举。

1948年5月,西柏坡城南庄,从不出门迎接党内同志的毛泽东,竟大步走出门外,与粟裕长时间握手,并意味深长道:“17年了!”17年前,粟裕担任红12军64师师长,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先擒张辉瓒,后打谭道源。抚今追昔,两人都很激动。毛泽东说:“你们打了那么多漂亮的大胜仗,我们很高兴啊!这次要好好听听你的意见哩。”

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改变了原来马上渡江的计划,听取了粟裕的意见,就有了后来扭转中原战局的豫东战役。

孟良崮战役之后一周年,气吞山河的毛泽东在西柏坡向粟裕面授中原大战机宜时问粟裕:“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在孟良崮。”粟裕回答。“战果如何?”“全歼74师,击毙敌酋张灵甫。”毛泽东含笑鼓掌:“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粟裕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毛泽东:“还有一个人呢?”粟裕:“陈诚?”毛泽东:“不足挂齿。”粟裕:“何应钦?”毛泽东:“何足道哉。”粟裕:“白崇禧?”毛泽东:“离题千里了。”粟裕:“那么是谁呢?”毛泽东:“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

1948年6月,在豫东战役中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粟裕的意见,并指出:“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并无比信任地指示粟裕:“情况紧急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

此战后,毛泽东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1948年开始的淮海战役共歼敌55.5万人,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就歼敌44万人。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会上,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各项准备工作。粟裕请求由中央军委直接组织指挥台湾战役,毛泽东则决定这一战役仍由粟裕指挥。

朝鲜战争,毛泽东点将要粟裕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曾点将,要粟裕担负抗美援朝战争的指挥重任。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先后两次召开国防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中国国防问题,决定抽调战略预备队4个军以及配属的炮兵、空军等部队25万多人,组成东北边防军,由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

后来,毛泽东又派陈毅再次向粟裕传达,明确要求粟裕担负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

可这时,粟裕身体状况很不好,每天头痛难忍。说起粟裕的头痛病,还得从1930年说起。1930年2月下旬,作为支队政委的粟裕与支队长肖劲光率领部众随红四军进军赣南地区,在吉水、吉安的南部水南,参加了消灭进犯赣南苏区的国民党军唐云山独立15旅的战斗。在激烈的战斗中,敌人一发迫击炮弹在粟裕身旁爆炸。粟裕只觉得头部被猛地一击,就倒在地上,昏了过去。战斗结束后,士兵们把昏迷不醒的粟裕抬到后方医院,发现一块锐利的弹片深深地嵌进了他的颅骨。粟裕因此落下了病根。

粟裕得知毛泽东亲自点将,他深感这是中央对自己的信任,觉得义不容辞,立即着手进行担负新任务的准备。

他要求华东军区司令部选配指挥部的参谋、通信班子,要华东空军调查研究侵朝美军空军的飞机数量和作战能力,并向中央军委建议增调三野九兵团参战。

不料,他的病情日益加重,头疼眼晕得非常厉害,不仅难以坚持工作,甚至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只能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线上。

他不得不向毛泽东报告病情。后经中央军委批准,粟裕专门到山东青岛疗养。半个月后,病情仍不见好转,他心急如焚,特地托到青岛的罗瑞卿带信给毛泽东,再次报告自己的病情和心情。

毛泽东看到粟裕的信,立即复信,“粟裕同志: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修养,直至病愈。修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问好!”

后来,中央才决定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

粟裕到底有没有辞帅

据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以对比的方式给了粟裕极高的评价。

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啊?”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帥了!”毛泽东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肩上一颗星,硬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笑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嘛!同一时间当兵,谁也没有少打仗,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作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辞了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嘛!”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粟裕辞帅后,罗荣桓元帅也提出辞帅,被毛泽东否定。在正式公布军衔之前,消息已在将军们中传播,徐海东大将马上提出自己军衔太高,周总理批示:“不高,也不低,正好!”当得知粟裕辞帅为将后,许光达大将也要求辞掉大将军衔。后来,直爽的许世友上将找到总理,要求自己当大将,总理说:“粟裕也是大将呀!”许世友就不再说话了。所以,后来人们说:“粟裕震大将。”

但自从授衔之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粟裕的军衔问题常常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

许多同志认为,粟裕战功很大,评大将低了,应该授元帅。不光是党内、军内,连党外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黄炎培等人也持这种认识。不少中青年也认为,粟裕战功很大,应该评元帅。也有人说没有评上元帅,他不满意,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他哭了。

跟随粟裕多年的秘书鞠开知道这件事情后,曾写文章澄清了几个问题:

第一,毛泽东是要给粟裕授元帅的,是粟裕高风亮节,自己不要,把元帅辞了。

第二,粟裕对评大将军衔根本不存在不满意,也不存在毛泽东找他谈话,把他批哭了的问题。有一天,我看到党内的一份材料上,党外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说粟裕应该评元帅的信息后,当面报告了粟裕,并把材料指给他看,原以为他会高兴的。哪知他脸一沉,脱口而出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然后,他又进一步向我严肃指出:“今后不要议论这方面的问题了,议论这都是低级趣味,没有什么意思。”粟裕同志对他的军衔问题,看得是多么淡泊啊!这次谈话,对我教育很深,震动不小。

第三,毛泽东是说过“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的话。有的文章说,这是指粟裕,如此张冠李戴,在社会上流传很广,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根据毛泽东对粟裕评衔的态度,可以肯定他指的不是粟裕,而是指有些闹军衔的人。当时,确实有人闹军衔,有的人评了大校不满意,要少将;有的人评了少将不满意,要中将;有的人嫌军衔低,拒绝接受组织上授予的军衔,军装也不穿,军衔也不戴。这些现象汇报到毛泽东那里,他能不批评吗?

粟裕对地位、名利、荣誉、权力,一向不感兴趣,看得淡如水。像他这样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人民,两让司令、一辞元帅的事例,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也属罕见,堪称楷模。没有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高尚的革命风范、优秀的政治品德,是很难做到的。

当上倒霉的总长

1952年,粟裕当上了副总参谋长,1954年后,当上了总参谋长。

在战争年代,坚持己见的粟裕往往能获得军事上的胜利。在政治味道浓厚的总参,不喜曲意迎合,常常坚持自己观点的粟裕,因此在工作中与聂荣臻和彭德怀不和,为自己失意的后半生打下了伏笔。

1958年5月,军委召开扩大会议,错误地批评粟裕。刘伯承、叶剑英、粟裕、肖克等同志在这次会议上均遭到了错误批评!

会议强加给粟裕的罪名,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有两条:一说粟裕是“野心家”、“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说粟裕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原因是“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3位领导都搞不好”。

會议组织者称粟裕是饶漱石的帮凶,1943年在淮南黄花塘批斗陈毅,赶走陈毅。

事实上,当时粟裕根本就不在黄花塘,由于苏南地区在“反清乡”斗争中吃了亏,日伪便能集中全力扑向粟裕所领导的苏中地区。因此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在1942年到1943年间,苏中军民与日伪打仗有一千余次,平均一天要打三仗。粟裕是在取得“反清乡”斗争胜利之后,去看望生病住院的刘炎同志时,才知道黄花塘曾发生一场“整陈毅”事件。

但是,扩大会议的组织者仍不放过粟裕,认为粟在前方屡打胜仗,给饶漱石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批斗陈毅的环境”,“间接地支持了饶漱石”。

粟裕与聂荣臻共事时间甚短,唯一出现的一次误会,是发生在聂荣臻任代总长期间。当时,聂荣臻担心毛泽东事情太多、太忙,认为不必事无巨细都直接报主席那里去,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有必要上报。

过去一向按毛泽东提出的要求每半个月报告一次的粟裕,自然也必须照聂荣臻的意见办理。没想到毛泽东对军队系统的报告减少格外关注,在1952年夏提出了批评。为此,聂荣臻不得不写报告向毛泽东作了检讨。粟裕认为自己也有责任,因此也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检讨。

没想到,毛泽东不仅在粟裕的检讨上作了批示,表示“检讨很好”,而且把粟裕和聂荣臻的工作做了对比,肯定了粟裕半年来的工作,同时对聂荣臻又作了批评。他还特地把这个批示交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聂荣臻等传阅,这就引起了聂荣臻的很大误会。

彭德怀从朝鲜战场下来以后,周恩来即提名彭接替他主持军委工作,1952年7月得到政治局会议的批准。彭德怀很快走马上任,并立即提名调自己的老部下黄克诚担任副总参谋长。于是,黄克诚成了彭德怀抓军事和总参工作的主要日常助手。

虽然粟裕于1954年10月任总参谋长,但黄克诚同时被任命为军委秘书长,实际上全面主持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彭德怀任国防部长后,为了体现国防部的领导,许多原来由中央军委和总部颁发的命令、指示,都要求改由国防部署名。而哪些要以国防部的名义发布,哪些不用,又没有明确的规定。于是,总参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和总参本身下发的命令、文电,就常因署名问题而受到指责。

鉴于这种情况,粟裕要求明确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职责,以便今后在日常工作中有所遵循。1955年3月16日,中央军委接受了粟裕的意见,责成总参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职责条例。但总参一连五易其稿,均未能获得通过。而且,彭德怀每审一次稿子,都要把粟裕痛骂一顿,使得粟裕不知所措。即便平时,粟裕在上报文件写上了“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彭就说:“我不是你的通讯员!”如果不写而直接上报,彭又说:“怎么,又想越级告状?!”

粟裕的第二大罪状就是1957年11月,粟裕作为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的成员,根据原定的日程对口拜会了苏军总参谋长。粟裕从借鉴苏军经验的角度,向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提出,请对方提供一份苏军“关于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工作职责的书面材料”,以便参考。

这件极其正常的事,却被军委扩大会组织者认为粟裕是“告洋状”。后上升为“里通外国”。粟裕面对种种不实之词,也想解释几句。然而,越解释会场的火药味越浓,一位军委领导甚至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就不是做小偷,而是要做大盗,大盗盗国!”

对于强加在粟裕头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粟裕一边检讨,一边也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

当粟裕解释自己从不争权、坚持华野司令员由陈毅兼任时,彭德怀马上说:“这正说明你阴险!”聂荣臻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这不是做小偷,而是要做大盗,大盗盗国!”林彪为了使彭德怀得罪所有遭批斗的同志,甚至说:“这次会议,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彭老总身边!”使得大會气氛完全被彭德怀的冲动情绪感染,粟裕错误被无限放大,几乎成了一无是处。在会议上,面对巨大的压力,粟裕被迫一次次承认子虚乌有的批评,一次次认错。

当然,也有的将军,尤其是一些上将、中将,很多人为粟裕辩白:“我在粟总长手下打了这么多年仗,我怎么就没看出来粟总有野心?!”也有人直接说:“军委的意见我不能理解!”甚至同遭批评的叶剑英元帅也说:“粟裕怎么会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我看最多是有些骄傲罢了。”毛泽东曾向被自己封为终身海军司令的萧劲光征询对粟裕的看法,萧劲光毫不犹豫地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毛泽东点头表示赞同。

此后,其实并不想完全整倒粟裕的毛泽东讲了句公道话:“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后来,在周恩来、陈毅、叶剑英等军委成员的努力下,批斗粟裕最终没有成为敌我矛盾。

不过,粟裕并没有因此得到解脱。军委扩大会议虽然于7月2日结束了,仍有人继续在中央领导中施加影响,把粟裕诬为“里通外国”。这就使毛泽东对粟裕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不久后,毛泽东甚至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把粟裕作为军内的“坏人”点了名。结果,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的决定,并决定将他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

9月,粟裕向黄克诚交接了总长。周恩来找到粟裕,交代说:“我不管你干什么,任何人让你粟裕离开北京都必须经过我的同意!”这样,粟裕就留在了军委,没有遭到一些同志进一步的排挤,实际上后来的“文革”,粟裕也是因为被周恩来保护而没有受到太大冲击。此后,粟裕被派到军事科学院给叶剑英当副手。

受到错误批判后的日子

粟裕被错误批判和撤职一年后,彭德怀、黄克诚等就在庐山会议上被打成了“反党集团”,粟裕也出席了这次会议。

这时,刘少奇劝粟裕把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一事提出来。粟裕却明确表示:“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相信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

1960年1月,粟裕应邀参加中共中央在上海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时还特地转过脸来朝着粟裕说:“粟裕呀,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那是彭德怀他们那个千人大会上搞的。”

对此,粟裕十分兴奋。认为这等于毛泽东代表中央给自己平了反。然而,中共中央此后却并未就此发出任何指示和作出决定,因为有的元帅对粟裕仍旧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

1965年,继粟裕和黄克诚之后,又一位总长罗瑞卿(大将)受到错误批评。政治能力已经很出众了的罗瑞卿跳楼重伤,“将军百战身名裂”到“将军一跳身名裂”的痛苦,证明总长实在不好当。

1970年,周恩来提名粟裕主持交通、港口工作,终于使粟裕保全于“文革”。1972年,周恩来身边的各部领导都害怕江青等人,不敢向总理汇报工作,唯独粟裕毫不顾忌,每月都向周恩来汇报工作。周恩来曾经在公开场合说:“你们都应该向粟裕同志学习!”很多“文革”期间的会议或会见外宾的电影资料,都可以看到粟裕坐在周恩来身边。

1972年,在陈毅追悼会上,毛泽东曾握着粟裕的手说:“井冈山的老同志不多了!”粟裕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是毛主席给粟裕的一点安慰。

一度看到重新走向军队的希望

19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弥漫在战争的阴云中。

由于粟裕在战争年代极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已为大家熟知,所以开始有人呼吁重新起用粟裕。

当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叶剑英就对任副院长的粟裕讲:“你要准备接大班,不要接小班,把院里的工作交给其他同志,将来的战争是需要你的,你要有准备。”

1965年,当时主持军委会议的林彪曾找到在上海养病的粟裕说:“你现在身体不好,好好养病,病好了后要多到军队走走看看,了解军队的现状,有什么建议就对我讲。”

粟裕感到林彪当时还是比较真诚的,就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林彪表示同感。此后,粟裕亲自到西北中苏边境进行了实地考察。

1966年,“文革”开始后,周恩来提名粟裕主持国防工业,说:“主席对我讲,你是有战功的,现在打不倒,可以去搞国防工业。”但粟裕1970年又被江青等人排挤出来,这使粟裕重回军队的希望几乎破灭了。

1975年,中央决定成立军委常委会议,粟裕被点名为11个军委常委之一。

1975年,粟裕作为解放军代表团团长出席人大会议。在分组讨论中,江青突然在一群人的前呼后拥下进入会场:“粟总,我们找你来学习了。”粟裕故意装糊涂:“我们在学习总理的报告。”会上,有位将军提议由江青发言,粟裕马上转头和旁边同志说话,这位将军又提醒粟裕,粟裕斥责道:“你不要唧唧喳喳的。”说完又转头不理江青。江青大怒:“粟裕,你不要装神弄鬼。”说完气呼呼地离去。

1976年,粟裕受邓小平委托,到南京军区稳定军队。同时,在给叶剑英祝寿时也曾讨论机密。可以说,粟裕在“文革”期间为抵制“四人帮”搞乱军队是做出贡献的

生前希望平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开始着手处理历史遺留下来的冤假错案。邓小平明确讲道:要了结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这桩公案。“反党集团”(指萧克等)要专门平反;另一种情况(指没有戴“反党”帽子的)也要平反,情况不一样也要平反。

得知这一消息后,1979年夏,粟裕在烟台看望叶剑英时,向叶剑英报告了他要求平反的强烈愿望。叶剑英当面对他讲:“这件事应该解决一下,你写个报告给中央,我回京后同小平同志也说一下。”以后从叶剑英处得知,叶已同小平同志谈过,小平同志同意。

据此,粟裕在1979年10月9日就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对他进行的错误批判,向中共中央正式写申诉报告,要求撤销会议强加给他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

10月16日,叶剑英在粟裕的报告上做了如下批示:“粟裕同志送来关于彭德怀同志利用五八年军委扩大会议批判他的申诉报告一件,前不久萧克同志来看我时,也曾提到有关那次会议反教条主义的事。我认为五八年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检查总结建国以来军事工作是必要的,至于那次会议的错误,我建议总政组织力量,认真地研究,向军委提出实事求是的报告,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妥善处理。”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此事一直拖了下来。直到1983年,时任总书记胡耀邦又进一步批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直接受理粟裕的的冤案。不久又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并征求了粟裕本人的意见,决定即由中共中央指派代表同粟裕本人正式见面。但这一决定也未能付诸实施。

结果,粟裕在蒙冤26年后,终没能等到组织上正式为他平反,就含冤离开了人世。

在中共中央的讣告里,只写了这样一段话:“粟裕同志对党对革命无限忠诚。他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他具有坚强的党性,坚持原则,严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他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粟裕同志担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期间,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为保卫和巩固我国国防,为把我军建设成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他蒙受的冤屈和遭到的不公正待遇,讣告中一句未提。

终于平反,长达36年历史公案终作了结

有关文件中开始提到粟裕受到错误批判的情况,已经是1987年9月11日。在这一天,中央军委常务会议决定,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人物分册“粟裕”条目中写上这样一句:“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评”,公开指出了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对粟裕的“批评”是“错误”的。

对此,时任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让人向粟裕夫人楚青转达了这样的话:“这件事我已费了很大的劲,只能办成这样子。”

给粟裕正式平反,是在他去世10年之后。1994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联名发表了题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同时在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和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刊登。文章除了对粟裕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作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外,特别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这篇文章经由南京军区和总政治部先后草拟,总政治部、中央军委、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修改审定,最后由江泽民审阅发出。这个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正式、公开的平反,虽然来得太迟,但终于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还粟裕以清白高洁。既告慰了九泉之下的先烈英灵,也实现了许多干部群众多年的心愿。这一长达36年的历史公案,至此总算有了一个公正的了结。

(摘自《在跟随粟裕的日子里》,鞠开著,中国文史出版社,《报刊荟萃》、《百年潮》、《老年日报》)

猜你喜欢

军委粟裕彭德怀
第一次开飞机
重庆谈判期间的军委通讯工作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对《也谈对“军委参”的解读》的问与答
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历史意义
粟裕谈黄桥战役
彭德怀咬文嚼字
彭德怀的军事秘书谈彭德怀
粟裕与攻台作战的准备
彭德怀与麦克阿瑟的三次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