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虎生威,紫韵流芳
2016-06-11阚炜
阚炜
宜兴紫砂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源于宋代,盛于明、清,至今依然保持著蓬勃发展的态势。紫砂壶随着历史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人们的智慧和创新往往衍生出其崭新的时代精神。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紫砂壶也因时而变,其制作工艺、装饰手法不断更新,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让人为之惊叹。宜兴紫砂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单在于紫砂器本身的价值,还在于其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紫砂艺术发展至今,已形成多种装饰手法,其中最常见的有刻绘、泥绘、彩绘、铺砂等。紫砂壶的装饰和社会风尚有关,如乾隆年间,社会以精致繁复为美,紫砂名家竞相施艺,“高矮胖瘦各显其貌,精细人微不失繁缛”。有制壶高手为宫廷制作了一批精美的紫砂壶,把宜兴紫砂工艺与景德镇粉彩工艺相结合,但这种装饰使紫砂壶丧失了自身特有的材质美,也影响了使用效果。可见紫砂壶的装饰也要扬长避短。
陶刻作为紫砂装饰的手法之一,也是紫砂特有的艺术语言,与紫砂器型相辅相成,如配合得当,能更好地表达紫砂主旨。紫砂的陶刻语言是经一代代紫砂艺人长期探究而逐步形成的。当然,陶刻也不排斥对石刻、木刻等艺术语言的借鉴和融合,这也是紫砂陶刻的生命力所在。紫砂陶刻是门槛较高的艺术门类,想成为一个陶刻艺人,首先要具备相当程度的书画水平以及相应的文化素养;又要充分认识紫砂泥性;还必须熟练掌握难度较大的捻管转刀法,不历数年锻炼、体悟难入其堂奥。可以说有些造诣颇高的书画家、篆刻家或出于兴趣偶涉紫砂,其紫砂创作往往也不能如意,只能悻悻而归,原因就是对紫砂的陶刻语言缺乏了解。
1 陶刻的独特气质
优秀的陶刻鲜活灵动,能为作品注入神韵,能反映出作品的主旨和灵魂。陶刻最重要的便是刻味。所谓刻味,是指在坯体上通过书画、布局、用刀等手法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综合效果。陶刻作品刻味不够就像演员面无表情,不着腔调。刻味应简约而不简单,精微而不琐碎,粗犷而不粗俗。
欣赏一件陶刻作品关键看刀功。用刀应沉着、舒畅、利落,力求呈现出古朴、典雅、清逸的意蕴;动刀要有内涵,深浅、节奏均恰到好处,心至刀至,或曰:“以刀代笔。”刀虽不能真正替代笔,但可以表达笔意。陶刻艺人通过精湛的刀工,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和韵味。通过刀艺赏书画、思哲理、悟人道,能和一件陶刻作品的灵魂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美。
2 虎文化的升华
艺术是人类最具人性意味的社会活动,因为它直接处理人的情感、感觉、梦幻乃至理智。虎题材的艺术创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虎出现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岩画里;出现在商周的铜器上;作为石雕出现在秦汉,也出现在魏晋南北朝的壁画中;更在上起唐宋下讫明清不计其数的文艺作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虎文化自远古走来,源远流长,方兴未艾。
虎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长期被当作权力和威严的象征,为人们所敬畏。虎前额上的花纹构成了汉字“王”,确实名实相副。虎兼具了至高的勇气和无上的威严,传说能辟邪禳灾。在冷兵器时代,虎头被绘在盾牌上用以恐吓敌人。
紫砂作品中的虎,或奔跑如风,或卧于树下,威风凛凛。形态各异的老虎散见于紫砂陶刻作品,融入虎题材的紫砂陶刻作品,绽放出夺目异彩(见图1),为作品注入了一分端庄威严的气息。老虎形象的刻画细致入微,一刀一刻间渗透着力量和勇敢,符合现代人对力量的推崇和渴望。作品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融为一体,既流露出古韵,又蕴含着人性的光辉。
3 结 语
好的紫砂作品不仅在技艺上引人入胜,在文化上更臻于极致。陶刻完美融合了技艺和文化,使两者合二为一。陶刻是一种装饰,恰到好处的装饰能与紫砂作品本身相得益彰;反过来,所谓“过犹不及”,再精美出色的陶刻,如喧宾夺主,就会掩盖作品本身的光辉及其要表达的主旨。宜兴紫砂壶艺在艺术文化之林之所以长期屹立不倒,引入恰到好处的陶刻装饰也是其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