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利益理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启示

2016-06-11吕海彦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产力机制

摘 要:本文从马克思利益理论出发,分别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它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启示:第一,物质层面上,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思想层面上,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第三,制度层面上,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第四,方法层面上,统筹兼顾,论证了马克思利益理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利益理论 科学发展观 生产力 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停滞,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深远意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为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利益矛盾和冲突问题,它是不断地化解矛盾的过程。马克思利益理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利益矛盾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利益理论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其他利益由其派生的出来,经济利益对其他利益具有决定作用,这就启示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物质基础,从而为真正解决利益矛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利益理论中利益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利益理论的归宿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就是启示我们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即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马克思利益理论中将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启示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要将多种利益有机结合,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然而,利益协调机制的原则和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物质层面:大力发展生产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马克思利益理论的基础即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经济利益决定其他利益,而经济利益关系矛盾归根到底是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利益需要之间的矛盾。因而,解决经济利益矛盾问题的根本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工人阶级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然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也就是说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生产就是为了把“蛋糕”做大,从而为参与分配的人能够领到充足的“蛋糕”而创造必要条件,使得获得者自身的利益需求得到满足,这也为解决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奠定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利益矛盾的根本方法。马克思指出:“生产力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全面落实科学发观本质就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就要坚持马克思利益理论的基础,突出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即就是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既不能用经济建设来代替全面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了经济发展代替社会中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并不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发展的最基本内容。没有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偏离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没有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

二、思想层面: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关于利益问题的观点是正确的利益观。马克思利益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利益是人们行为的动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切社会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是人们思想的源泉。马克思利益理论价值目标是高度和谐的利益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是以人为本,以集體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以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以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马克思利益理论的本质。马克思利益理论的本质是人民利益观。马克思利益理论中利益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同时其价值目标是高度和谐的利益共同体,而此共同体中的个人是“全面而自由的人”。它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源头。马克思利益理论的价值目标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出发点;把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把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核心内容,把发展作为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有效途径;把制度建设作为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保证。然而“强调以人为本不是只重整体利益而不注重个体利益。因为在现实的社会中,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个人才能获得解放和发展的条件。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是每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和条件。强调以人民群众为本,目的就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人们更好地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广大人群众的关系,促进个人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共同发展。”

以集体主义作为价值取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马克思利益理论的价值取向。马克思利益理论的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马克思利益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是从利益矛盾和冲突的虚幻共同体到高度和谐的利益共同体转化,也是个体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转换。共产主义社会是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马克思利益理论追求的是高度和谐的利益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利益理论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我国现实行的市场经济是一个竞争的经济,尊重差别,并以利益差距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地凸显,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中产生了冲突和心理失衡,导致了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其中表现为:有些人重利轻义、唯利是图;有些人为富不仁、坑害群众;另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这些现象也说明了,在我国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个人主义在某些领域和某些方面盛行,这是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的结果。盲目地追求个人利益,必然在一些时候会损害到共同利益,进而导致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统一,暂时利益和根本利益混淆不清。这些都势必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进而推及到整个国家。因此,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利益理论的价值取向即就是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的内容是:一方面,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当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因为个人利益发展和实现必须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保障。然而,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并不反对个人合理的利益诉求,而是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注重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共同利益)的协调发展。马克思利益理论认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辨证统一的。经典的论述是:“表现为全部行为动因的共同利益,虽然被双方承认为事实,但是这种共同利益本身不是动因,它只是自身反映的特殊利益背后,在同另一个人的个别利益相对立的个别利益背后得到实现的。” “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各方独立之中,共同利益是自私利益的交换,一般利益就是各个自私利益的一般性。”由此我们看出,个别利益是共同利益的前提。因此,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依法保护个人的合法财产,从而调动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此外,政府通过思想和舆论,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当前因主观能力和客观条件下导致的利益分配差距和社会利益分化现象。从价值和思想道德来引导利益主体的逐利行为;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引导利益主体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理性地处理好利益关系,树立全局观念;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利益矛盾,不仅要培育利益主体的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创新意识,而且要增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健康积极的利益价值观念,从而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

三、制度层面: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制度是人们制定出来用以调节利益关系的一种社会机制。然而,利益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政府要对当前的利益分化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整合,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说,必须从利益制度入手。建立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所谓利益表达是指社会成员向政府提出利益要求,并要求得到满足的政治行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正处在体制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带来的经济、技术、价值观的变化,特别是利益多元化带来的社会利益分化程度日益增大,加快了社会分层的速度,推进了利益群体的增生,公众利益表达的愿望也不断增大。因此,政府必须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事务协商对话制度;健全大众传播媒体的组织机构,发挥大众传播媒体的优势,从而使得人们把自己的理由要求充分表达出来。建立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再分配来实现的。“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质就是将日益增长的经济资源和物质利益成功地转化为稳定政治体系的坚实物质基础和广泛政治支持,即就是政治体系通过适度地安排在各阶层、群体之间实现利益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各个社会层面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能各得其所,以赢得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支持,使物质资源间接地转化支持政治体制的政治资源,从而促进政治稳定。”首先,发挥国家和政府的调控作用,提高政府税收的效率。尤其是要加强对个人特别是高收入人群所得税的征收,削减居民收入差距;其次,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政府要加大扶贫力度,对低收入者要通过积极政策,使得在知识、信息、技术市场方面给予扶持,增强他们自主创收的能力。努力构建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建立利益约束机制。利益约束主要是指通过法律和道德对人们获取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协调利益关系、规范利益行为,使人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培育阶段,竞争机制和规则都还不是很完善;市场经济中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在某些领域盛行,这就使得一些人通过一些不合法的手段来最大限度地獲得利益,侵犯和损害了社会成员的正当合法利益,导致了社会分化、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增多,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要加强法律建设,规范逐利行为;加强道德建设,引导人们调整利益需求,选择利益目标。

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利益补偿主要是指国家通过宏观调控,针对部分个人和利益群体的社会利益受损提供补偿,以提高社会公平程度,控制收入差距过大,地区差距扩大等现象。如取消农业税,农村基础教育免收学费等。”我国现阶段要将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农民工弱势群体作为利益补偿重点。因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变化,利益分化使得利益相对或者绝对受损的群体和个体在社会进化中更加处于边缘化和弱势地位。例如工人下岗问题、农民收入低下,部分社会成员处于贫困线以下等问题,影响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在研究和制定我国利益补偿机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依据以下原则建立和健全利益补偿机制:首先,适度原则。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具备高度补偿能力,同时,过度补偿,还容易助涨懒惰,使得利益补偿的负面效应增加;其次,造血原则。注重培养和增强利益受损者主体的竞争力。建立和完善的补偿机制要改善受损主体的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市场条件以及更多地支持科技进步,以此来增强利益受损者的造血功能,而不是输血型补偿。输血型补偿是将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直接给利益受损者;其次,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优先考虑城市和农村中弱势群体、中西部地区,通过利益补偿来增进受损者主体能力和提供其经济效率,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也得以提高。最后,渐进原则。利益补偿机制要根据我国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适时、适度地提高补偿程度。

四、方法层面:统筹兼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马克思利益理论中各个利益辩证统一的方法,落实在实践中就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现阶段的战略,就是为解决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提出的。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突出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在马克思利益理论中,解决非对抗性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方法不是采取革命和战争方法,而是采用对话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利益协调,从而实现多种利益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要采取进行利益协调来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利益协调要坚持马克思利益理论中多种利益有机结合即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解决利益矛盾的具体方法。它是指在协调各种各样利益矛盾的关系中,不能为了一方的利益而牺牲或抛弃另一方利益,而应兼而顾之,使之相互促进,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有所侧重。[10]统筹就是为了兼顾,统筹就是为了整合,统筹为了协调利益。马克思利益理论是将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而科学发展观中的“五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处理当前各个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所必需的。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多多元化,利益领域更加广泛,利益关系也更加复杂,因而对统筹兼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个统筹中最主要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部均衡是我国目前一个难题。要改变二元结构就要将农村作为工作主攻对象。重视农村建设和农民利益,调整政策,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对城乡居民实施的待遇不同的制度,取消对农民务工和生活的种种不合理限制,提供农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现状,逐步实现制度统一和城乡相互融合。马克思利益理论对贯彻落实发展观的四个方面的启示,要求我们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在全社会树立一种正确的利益观,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兼顾地安排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从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18题[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5]丰子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孔祥学.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利益分化与政府协调[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8.

[8]夏建义.利益协调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7.

[9]吴凤庭.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的长效机制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彭劲松.当代中国利益关系的协调[J].学术论坛,2005,(7).

[11]肖振远.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

作者簡介:吕海彦(1985—),女,陕西宝鸡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生产力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