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梅傲雪 苦尽甘来
2016-06-11杨洋
杨洋
苦涩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尝尽苦涩,才能品味甘甜。5月26日,《科学导报》记者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见到了研究员高秀萍。初次见面,高秀萍的脸上呈现出的疲倦让记者有些心疼,在和她长达4个小时的交谈后,记者了解到她是位对工作极其认真的人。她总说:“我是一个比较笨的人,都说笨鸟先飞,可能我要付出的比别人更多。”
漫漫求学路
1978年10月,高秀萍考上了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当时果树研究所是在一个小山坡上,尽管条件有些差,但高秀萍却很喜欢那里。
刚参加工作时,高秀萍满腔热情。当时所里有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老大学生”们,他们对工作的热忱和认真无时无刻不感染着高秀萍。“他们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却自愿来这么艰苦的地方,我在他们身上丝毫看不出一丝娇惯。他们起早贪黑,那种兢兢业业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高秀萍说。
那时候,高秀萍每天都会深入到田间,因为只有去实地观察,才能真正了解果树的生长发育特性,才能发现并掌握生产中真正存在的实际问题。长此以往她就形成了习惯,一天不去地里就觉得少了点什么。让高秀萍敬佩的还是那些“老大学生”,几乎每个周末他们都不曾休息过,天刚蒙蒙亮就去地里了。而这种精神在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有一段日子,高秀萍总是想很快地做完工作后复习考研,没过多久科室负责人欧阳先生看出了她的心思,对她说:“你是不是想考研?我觉得你不要着急,工作两年后有了一定的工作积累再考会好一些。”高秀萍知道这番劝解是有道理的。三年后她考取了沈阳农业大学,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后来,工作了多年的高秀萍觉得自己依然有所欠缺,几次听到别人讨论时她都有不懂的地方,她决心再攻读博士,她认为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2000年9月,她开始了中国农业大学博士之旅。
高秀萍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自己出身农村,虽谈不上清贫,但父母培养她很不容易,她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因为工作和学业的繁忙,年迈的母亲替她承担了妈妈的角色,十多年如一日地帮她照料女儿。面对这样无私的付出,高秀萍觉得自己没有道理不努力,只有作出成績才能回报母亲多年的理解和付出。
辛勤科研路
不知什么原因,高秀萍很喜欢葡萄。还记得刚大学毕业被分到果树研究所葡萄研究室工作时,她就很开心。一方面是专业对口,另一方面自己喜欢葡萄,她觉得能做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工作是一种享受。
“那时候我们要品尝葡萄来鉴别品种的特性,当时我们资源圃葡萄的品种有400多种,尝葡萄的话每种至少要吃10颗,葡萄是含酸的,吃多了真是受不了,后来我把胃真的吃坏了。”高秀萍笑着说道。
高秀萍反复说自己是平凡的,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这些年的成绩、成就与众人的帮助是无法分割的。无论是亲人、导师还是同事,都曾对她有过或多或少的帮助,而这些帮助她无法一一去感谢,只能拧成一股力量释放在科研中。
尽管在科研的过程中有过心酸和苦楚,但高秀萍把这些都看成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只有体验了这些才会觉得最终的成果来之不易。回想曾经做实验时,经历过跳窗户、因为害怕用桌椅顶在实验室的门上、早上5时就去地里采样,然后就一头扎进实验室,有时候忙完已经是下午了,错过了吃午饭的时间……起早贪黑对她来说更是家常便饭,在忙碌的工作中最让她惦念的便是女儿了。
年幼的女儿需要精心照料,母亲为了让高秀萍安心搞科研就把孩子接回了老家清徐,这样高秀萍只有两三周才可以见到女儿一面。“那时女儿已经懂事,总是拉着我的胳膊说‘妈妈,舍不得让你走。每每听到孩子这样说,我的心刺痛一般。我也舍不得离开孩子,可工作在身,我不得不忍痛离去。”高秀萍说。
研究生毕业后的高秀萍去了园艺所工作,那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都很差,很长时间她在工作上都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她一度陷入瓶颈期,但她不甘心这样,便开始整理硕士学习期间的东西,最终她写出了《葡萄砧木抗旱与抗根癌的研究》,并刊登在《园艺学报》的头版上。这对高秀萍的科研之路是异常重要的。
“我们的科研工作,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要紧扣生产中实际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实实在在地去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高秀萍说。
从高秀萍的表述上看来,也可以理解她的工作就是“接地气”的,就是脚踏实地地工作,因为给果农解决问题就是实实在在的。
平淡人生路
一般形容科研人员的人生路一定是“辉煌”、“灿烂”的,但是听了高秀萍的经历,记者还是换了“平淡”这个词。她对科研项目一丝不苟,在实验中不辞辛苦,克制对黑暗的恐惧在漫漫长夜中扎在实验室里……在她看来这些经历任何一个搞科研的人都有过,她一再强调自己是平凡的。可有句话这么说,平凡的人做着不平凡的事。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高秀萍的博士生导师建议她把论文翻译成英文,投稿发表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刊物上。这是高秀萍想都不敢想的,她对自己放下多年的英文没有信心,更是没有想过自己的论文可以在国际上发表。但她还是决定听取导师的建议,放手一试。
一个月的时间,高秀萍把自己关在家里,除了短暂的休息,其他时间都在全力翻译论文。最终,她成功了!她先后在SCI发表了3篇论文,这是她没有想到的。
高秀萍参加工作的34年来,主持山西省科技攻关等项目8项,参加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第一作者研究论文20余篇,3篇SCI收录,获国家和省级科技奖项5项,3项主持完成的项目分别获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基础研究奖二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理论奖三等奖。2007年获山西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15年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4年,高秀萍主持完成的“植物抗旱机理的新发现及相关重要基因发掘”获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项目在揭示植物抗旱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理和抗旱新基因的发掘、鉴定方面取得了重要发现,对拓宽植物抗逆机理研究视野、推动植物抗逆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采访结束时,高秀萍说:“我曾经很渴望奖项和荣誉,觉得努力得到回报以后就很激动。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对这些奖项和荣誉越来越淡然了,而更多是在意自己研究的成果是否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有关系,是否是农民朋友们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