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转变分析与对策
2016-06-11冯媛媛
摘 要:“90后”大学生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的主体人群,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明显的特点,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日后的择业就业起决定性作用,本文分析了“90后”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进而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的举措和思路。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就业价值取向 对策
年年岁岁说就业,岁岁年年就业难!继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16年的毕业生人数持续突破750万,并超过去年的749万达到770万之多!毕业生人数在年年递增,就业之难也似乎成了常态。目前,大学生就业是高校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分析大學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伴随时代不断发展和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现就“90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进行如下归纳:
1.关注自身发展,重视个体价值实现。就业价值目标最理想的状态是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相结合,以服务社会为主要责任。当前大学生自我风险意识与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有的学生就业时首先将职业与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过分注重自我价值,功利性倾向明显,对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较为弱化。有的大学生计较个人待遇,看重作息时间规律、工作环境自由、工作富有挑战性等因素,在选择企业时,“大、名、公、外”即“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仍是毕业生的首选目标;有的大学生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有的大学生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有的大学生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不肯去基层接受历练。
2.自我认知不充分导致职业满意度低。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的前提是进行充分的自我认知,只有对自身有充分的认识,才能知道 “我”能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愿意做什么?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价值观、性格、兴趣、能力的认识。价值观、性格、兴趣、能力构成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四个因素,只有充分考虑这四个方面的因素,才能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提供科学的职业决策。虽然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有一定了解,但是自身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缺乏一个长期的目标,不能结合自身特点采取系统的方式对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对就业择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这也满意度低。
3.敢于挑战,自主创业。香港特区创业学院院长张世平说:“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财富现象,是一种需要创业者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判断的行为。”创业最怕就是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会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进行自主创业,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已从单一化向多极化转变,这是值得被肯定的,但其中不乏有部分同学仅凭一时冲动而盲目加入创业行列。应届毕业生在财力、物力、经验等方面没有充分的准备和丰厚的资本。一定要准确估量自身的知识、能力、性格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等是否成熟,否则,失败的命运将与你结伴而行。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举措
1.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会对就业和择业产生负面影响,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都要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在择业时不要害怕艰苦,要以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与利益为重。学校需要大力宣传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团委的三下乡活动、校企合作项目等,深入进行实习实践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基层工作的发展前景,对实现理想和获得成功来说还很美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团辅、大一学涯导航课程、就业大赛、就业训练营等,全力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努力探索自己的职业道路,清晰目标,做好规划,有意识有目标的去实习实践,调整心态,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科学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高校要根据国家就业形势和政策,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拓展训练、单独辅导、测评等形式,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充分进行自我认知,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教育与指导,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覆盖面。结合专业特色,将心理学、社会学、就业面试技巧、就业简历制作等内容科学合理安排,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己也知道课程教学,真实有效地起到指导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学校要建立职业发展导师队伍,提高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更好地服务学生就业。
3.加强 “90 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指出:“人才政策,手脚还要放开一些”。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创新创业教育在挖掘大学生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为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提供了方向。除了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之外,高校还要完善相关课程体系。首先,根据学生特点和自我认知程度设计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其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探索互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模式。最后,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开展丰富多样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讲座,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视野。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大学生搭建各式各样的实践平台,如大学生创业基地 大学生实训中心以及创新实验室等,极大程度地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他们的实践意识。
作者简介:冯媛媛(1982—),女,硕士,政治辅导员。
※基金项目:淮海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题(No:DS201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