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016-06-11田伊霖
田伊霖
摘 要:当中非贸易发展迈入21世纪的门槛,双方开始建立新型战略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这使得中非贸易取得了较大规模突破和发展,各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改善了双方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在中非经贸合作发展过程也必然存在着一定问题和挑战,国家需要根据中国国情与国际市场变化来不断完善和提升中非贸易合作,使得双方能够顺利地开展贸易工作,提高自身国际综合竞争力。本文主要针对中非贸易的主要特点、中非贸易投资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中非贸易合作的相关策略建议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中非贸易 中非贸易存在问题 中非贸易对策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中非贸易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改善。而中非贸易的迅猛发展不仅使得中非双方既能获得较大的市场经济效益,更有利于提高双方的国际地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经济危机等众多因素影响,中非贸易发展面临一定的变化和挑战。但中非贸易未来还将有很大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改进和创新中非贸易合作发展方式和策略,解决当前中非贸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调整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体系,使中非贸易逐步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非贸易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中非貿易总额在中国贸易的总额比重一直低于3%,而中非贸易在非洲贸易的总额比重也一直不超过2.5%,中非双方贸易结构不平衡,目前我们正在不断创新优化贸易结构。此外,中非双方经济贸易合作不断趋于多元化;从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不断引进新的发展理念,强化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推动中国企业不断开拓和扩大中非企业贸易合作市场,使中非贸易合作得到较快发展。
二、中非贸易投资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全球各国,特别是非洲国家的出口贸易企业都试图与中国进行更多的贸易合作。现如今,尽管中非双方建立了友好的贸易合作关系,但在中非贸易快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在对非贸易合作中存在竞争,这将影响中非贸易合作的发展。尽管近年来非洲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但这片土地富有各类资源,对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不小的吸引力。他们为了在对非贸易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市场和利益,逐步加强与非洲的贸易合作与交流。西方国家能够抓住良好的合作机遇,积极关注非洲的市场发展,并通过提供援助的方式,增强与非洲的友好合作关系,赢得使得彼此间相互信任。当今非洲市场中发达国家的加入加大了中非贸易合作的竞争压力。发达国家在非洲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我国在与非洲的经济贸易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2.中非贸易合作发展过程中,双方贸易合作水平较低,影响中非贸易合作发展。中非贸易合作看似迅猛发展,近年来不断取得各种贸易史上的突破性成绩,但双方贸易总额占各自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仍较小。尽管中非贸易份额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不断有所提升,但中非贸易结构比较单一,我自非进口多为原油等初级产品,对非出口多为制成品,双方贸易合作水平较低。
3.由于中国贸易市场忽视了对外贸产品的质量检测,对非出口商品存在较多质量问题,导致商业信任危机,影响中非贸易合作发展。如今,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较为快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质量却不尽如意。中国企业为了快速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忽视出口商品的质量,与欧美发达国家对非出口高档产品相比,中国的许多产品正由于质量问题而逐渐失去非洲市场。同发达国家与非洲合作情况相比,中国在与非洲贸易合作中,地位有逐步降低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已成为非洲高档产品进口市场的领头羊。中国在与非洲贸易合作是以机电产品和纺织产品等中低档产品为主要的进口贸易合作。受产品质量问题的影响,中国外贸企业的信誉遭到了非洲消费者的质疑,“中国制造”被蒙上质量差的阴影,中国外贸企业形象所遭受影响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并严重阻碍中非贸易往来。
4.中国在非的经营模式单一,缺乏对非的深入了解以及长期合作策略不合理影响了中非贸易合作发展。中国在非市场营销经营策略较为单一,多以小型实体经营为主。与西方高水平模式相比,收到的经济效益自然会比较低。市场效益低会阻碍中非贸易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引导下,我国国民经济逐步走向世界。中国开始通过学习外来经济手段以及其他文化来使中非洲贸易合作关系更为密切。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得众多中国企业开始拓宽与非洲的进出口贸易往来,推动中非贸易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国家的制度管理体系不尽规范完善,使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缺乏对非洲的文化理念、经济市场、法律法规、环保规定等各方面的系统认识;加之没有长远的发展方向策略,只顾眼前利益等许多问题都阻碍了中非贸易长远合作。
5.经济危机导致非洲市场不景气从而影响中非贸易进一步发展,中非贸易结构相似以及非洲国家对自己贸易保护意识强化对双方商贸交往产生不良影响。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严重影响各国经济发展。各种外贸合作发展受到阻碍。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和经济大国,尽管在金融危机中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有效地帮助中国经济度过这一难关。但非洲的经济却在此过程中面临严重下滑趋势,使得中非贸易合作发展后劲不足。我国和非洲绝大部分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发展结构方式都十分相似,双方都是人口数量众多,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进行产品生产,双方经济市场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再加上其他发达国家为了占据非洲市场,大力鼓吹“中国威胁论”,使得非洲部分国家或部分企业抵制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同样使中非贸易往来受到严重影响。
三、发展中非贸易的相关策略建议
1.强化对非市场发展文化理念的深入了解,使中非贸易合作能够有更好的前景。为了强化中非贸易友好合作发展,我国应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去维护双方的合作关系。我们应该深入学习了解非洲文化和市场需求,积极培养执行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适时的进行外出培训,增长自身的见识才干,为中非贸易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与非合作企业应强化对非洲文化的学习探索,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彼此信任的友好关系,促进双方贸易合作往来。
2.调整中非贸易的产品结构,促进发展中非贸易投资的友好发展。我国应视情况适度调整对非出口产品结构,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优化出口产品的销售方式。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发展理念,我们只有依靠的产品的创新和提高,吸引非洲企业的目光,改变非洲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简单低级的评价。我们应通过创新优质产品赢得非洲贸易市场,满足非洲顾客需求,才能使得非洲企业愿意与中国合作。众所周知,非洲资源丰富,对其他国家都存在巨大吸引力,各国都在努力改善对非贸易关系,发展同非洲的经贸合作。随着非洲的经济不断发展完善,一些小型的市场营销模式已经逐渐无法与发达国家在非贸易发展模式相抗衡,非洲也不再只需要一些简单低级的产品,因此国家需要在与非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根据非洲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改善对非贸易模式,满足对方的市场需求。
3.国家应积极倡导中非贸易友好合作,中国企业应建立长远的发展战略,使得中非贸易更健康发展。企业发展需要有长远的发展目光,我们要用发展的目光去看待我们的经济市场,在中非贸易合作过程中也要时刻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规划。我们需要时刻关注非洲市场的变化,时刻关注非洲消费者的需求,积极做好非洲市场调研,了解并估算在非贸易投资的风险,积极与对方交流沟通。有效调整发展的结构模式,实现中非贸易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建立健全的企业合作发展制度管理体系,强化双方合作的投资力度,开拓创新合作领域。逐步建立合理的竞争体系,将合作方案完美地与制度管理结合,保障中非贸易的合作发展。
4.建立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改善国际关系,通过实际行动推动中非经贸领域发展。西方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意图摸黑中国形象,破坏中非友谊,我们应通过实际行动驳斥中国威胁论,与非洲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我们要通过强化自己各方面实力,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让我们的存在成为其他国家的支柱和依靠,吸引外来企业的主动靠近。我们应该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深入中国企业发展的各个领域,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入中国企业文化理念,并将理念落实于实践。将中国的良好形象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强化中非双方友好交流合作。
四、中非貿易的未来发展工作计划
在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旨在不断加强与非洲伙伴的友好合作。中国与非洲在工业合作中使其不断工业化的友好合作计划;中非在农业合作中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友好合作计划;中非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友好合作计划;中非在金融方面的合作计划;中非优化绿色环保发展的合作计划;中非在企业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合作计划;中非在扶贫惠民方面的友好合作计划;中非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的合作计划;中非在人文工作方面合作计划;中非在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合作计划等。这十项合作计划有效拉进了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关系,加强了中非贸易友好合作往来,这也是我们时代发展的需求。
五、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中非关系的特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发展策略分析探讨,通过我们对当前中非贸易发展趋势更加深入地分析,我们总结得到了一些相关经验来不断完善中非贸易友好发展与精诚合作关系。我们应通过适应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深入学习非洲文化理念、调整贸易结构、加强自身产品含金量和竞争力来赢得非洲市场,促进中非贸易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通过良好的贸易合作帮助非洲国家逐步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实现互利共赢,提高双方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达华侨;中非贸易的问题和对策;现代商业;2013(14).
[2]拉海·法拉(RAHAL Farah) 王厚双;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发展研究;辽宁大学;2014(01).
[3]史晓英;中非发展农产品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农业经济;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