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之后更应“问责”
2016-06-11伊一芳
公民导刊 2016年5期
伊一芳
不久前.西安市首档电视问政节目《问政时刻——工作作风转变进行时》首次开播。面对现场观众的直言发问、暗访短片的触目惊心.以及特邀观察员酌犀利点评.被问政单位——西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负责人4次现场致歉、11次公开承诺。
近年来,电视问政作为治庸问责的表现形式.直接把官员摆在市民面前,避免了官员避实就虚、避生就熟、避重就轻。使得官员再也无法虚与委蛇,有效促进了一些老大难问题的解决。
不過遗憾的是。现实中,尽管各个部门大都能配合媒体的需要,参与到电视问政的节目中,甚至可能出现一些电视问政被问出汗的大快人心的场面,但整体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人们发现.被质问者已经学会了太极手法.无论什么棘手的正面的问题,大家见到更多的是一些官员面不改色的“深表教意”“立即调查”“马上整改”等套路式答复.至于问题究竟解决的如何.却鲜见下文。
而在问政结束之后,舆论的热度逐渐降低.许多电视问政中的问题大都成了断头的新闻和事件。这样的电视问政除了赚取了眼球效应,还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呢?
电视问政之后更应“问责”。应让民意民情的考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官员的官帽。推动官员更多兢兢业业、“为民情民忧冒汗”.而不是仅仅是为了应什电视问政的短短教十分钟内“冒汗”。
循此思路,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群众监督、社会评价机制,对电视问政这一新的问责形式制定必要的规则.包括问政内容的确定,以及问政前的各方准备与问政后的跟踪检查,并让民意在工作评比、政绩考核、干部升迁等方面取得更大权重,从而强化问责,倒逼干部“目光向下”,更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这样的电视问政才会越来越展示出它积极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