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滴滴”和Uber对决中国移动出行市场

2016-06-10徐坤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6年15期
关键词:专车滴滴补贴

徐坤

恶战不止,从烧钱补贴到融资

2014年,“滴滴”上线、Uber进入中国。2015年,中国的专车市场开启了用补贴抢夺用户和司机的“烧钱”大战。2016年,“烧钱”大战逐渐放缓。目前,各个平台针对乘客的现金补贴已经基本结束,对司机的补贴力度也在减少,特别是很多司机看重的完成任务奖励力度在不断下降。与此同时,易到用车创始人兼CEO周航也宣布,从2015年11月底开始的“充多少返多少”优惠促销活动即将结束。然而,尽管“烧钱”大战渐渐偃旗息鼓,移动出行市场的硝烟却并没有散去,取而代之的更加挑拨人心的融资较量。2016年6月,无论对于“滴滴”还是Uber来说,都是公司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两家公司的海量融资,创造了一个新纪录。

6月16日,“滴滴”宣布完成新一轮股权融资,总额达45亿美元,号称“全球未上市企业单轮最大规模的股权融资”。新的投资方包括苹果、中国人寿及蚂蚁金服等,腾讯、阿里巴巴、招商银行和软银等现有投资人也都参与了本轮融资。除股权投资外,招商银行还将为“滴滴”牵头安排高达25亿美元的银团贷款,中国人寿则对“滴滴”进行了20亿元人民币(约3亿美元)的长期债权投资,保利地产也通过保利资本设立的人民币基金对“滴滴”进行了4亿美元股权投资。通过融资,“滴滴”拥有的可调用资金预计达到了105亿美元。

作为“滴滴”的主要竞争对手,Uber在融资上也毫不示弱。6月2日,Uber宣布获得沙特公共基金35亿美元投资,这是Uber融资史上最大的单笔投资。Uber中国区战略负责人柳甄对外确认,Uber全球的G轮融资截至目前已达到6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将用于中国。此外还有消息称,Uber聘请了摩根士丹利、巴克莱银行、高盛和花旗集团,发行了约20亿美元的债券。

两家公司融资速度加快、估值飙升,说明资本看中“滴滴”和Uber的发展前景。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也是因为目前出行市场仍然处于市场培育期,烧钱赚吆喝还是主要方式。有趣的是,“滴滴”和Uber的高管不约而同地否认了“烧钱”这一观点。在6月举行的Code Conference大会上,柳青称“滴滴”已经在全国400多个覆盖城市中的200多个实现盈利。同样在6月举行的Converge科技大会上,Uber中国业务战略部门高级副总裁柳甄则称Uber也即将盈利。针对此次融资的用途,滴滴和Uber也口径一致的表示:“所融资金将主要用于新业务,不再进行大规模补贴。”

胜负未定,未来依旧充满变局

作为全球领先的出行平台,Uber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竞争者:美国的Lyft、伦敦的Halo、印度的Ola以及东南亚的Grab等。而在中国市场,Uber的主要敌人就是“滴滴”。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滴滴”已经投资了包括Lyft、Ola和Grab在内的多个打车软件,用柳青的话来说,包括“滴滴”在内,这四个打车软件提供的服务几乎覆盖全球50%的人口。目前,“滴滴”和Uber的竞争呈现白热化,前者暂时占据上风。按照滴滴CEO程维的说法,“滴滴”2016年的目标是要打赢最后的竞争对手Uber。对此,柳甄予以反击称:“Uber中国希望在2017年超越中国私车拼车出行市场的领头羊《滴滴出行》。”

6月28日,Uber全球CEO特拉維斯·卡兰尼克在“网易未来科技峰会—原力·感知”上发表了关于“未来交通”的主题演讲,不仅否定了主持人给出的“合并”设想,同时表示这场发生在两家中美互联网公司间的出行服务大战远未结束。在回应“中国老二”的说法时,卡兰尼克并未否定,但他随后补充:“Uber为司机和乘客带来的服务比‘滴滴更好,这将为Uber赢得更多客户”。

对于“滴滴”来说,赢了最大的竞争对手Uber就赢得了市场。尽管在中国市场“滴滴”占据上风,但更大的问题是,随着融资的不断进行,它与Uber的估值差距也越来越大。随着6月融资的完成,Uber的市值已经暂时超过“滴滴”。

尽管“滴滴”和Uber都将对方视为自己最大的对手,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专车市场激战正酣,神州专车即将挂牌新三板,“易到”委身乐视搅局,专车市场的争夺还远未到终结之时。取消或者减少补贴,无论对“滴滴”还是Uber来说,都是实现盈利的重要方式。尽管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通过不断扩大用户数量,降低边际成本,从而实现盈利是它们的基本思路,然而补贴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将降低用户的使用率。特别是在国内专车市场,除了“滴滴”和Uber,还有《易到用车》、《嘀嗒拼车》和《神州专车》等APP虎视眈眈,个个都有雄厚的资金储备,如果“滴滴”和Uber一厢情愿地减少补贴,难免会给后面的对手可乘之机,以至于再度被扯进补贴的泥潭。

小编观点

目前,打车服务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和格局都比较稳定的市场。虽然市场稳定了,但是竞争却并未结束。如果“滴滴”的目标只盯着Uber,而被Uber拉入苦战的话,难免不会让“神州”和“易到”等趁机做大。另一方面,补贴一直是出行领域竞争的最主要方式,尤其是占比最大的低端市场,价格及补贴力度是决定客户留存的决定性因素。虽然“滴滴”和Uber都不愿意再深陷补贴的泥潭,但未必就能称心如意。移动出行市场的战争,未来还将持续打下去。

猜你喜欢

专车滴滴补贴
“滴滴”上的叮咛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滴滴断臂求生?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厉害了,我的国”之滴滴打车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在温哥华坐“老年人专车”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杨传堂:专车模式值得借鉴
在给专车服务正名之前最好找到Uber和出租车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