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心俞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CK、LDH实验研究

2016-06-10付嘉明宋春华马莹莹

关键词:俞穴造模预处理

付嘉明,宋春华,马莹莹,付 豪,李 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针刺“心俞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CK、LDH实验研究

付嘉明,宋春华,马莹莹,付 豪,李 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目的 通过针刺大鼠“心俞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CK、LDH实验研究,对比观察治疗疗效从而探讨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机制为临床治疗该病证提供科学的可靠的方法。方法 将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针刺心俞穴组、缺血预处理组。采用活体大鼠左心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方法复制心肌缺血及在灌注损伤模型。检测血清CK、血清LDH含量。结果 1.模型组血清检测值显著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血清CK、LDH明显减低(P<0.05)。3.四组对比可以看出针刺心俞穴可以明显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血液中血清CK、LDH含量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结论 1.针刺预处理可以增加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 从而使心肌得到保护作用。2.针刺心俞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临床治疗与防护作用。

心俞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清CK、LDH;中医针刺

急性心肌梗死即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而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其死亡率和发病率率非常高,目前为最心血管疾病之首,威胁人类健康的因素之一[1]。如何有效控制并减少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控制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2]。本课题根据大鼠血清中CK、LDH含量观察针刺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期探讨针刺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以及机制,为针刺治疗服务于临床心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本课题选用雄性wistar大鼠96只,由青岛派特福德白鼠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饲养室温20~25℃,湿度50%~70%,体重200 g~220 g。实验前饲养一周适应环境。

1.2 方法

随机对照实验。

1.3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

1.3.1 动物分组

雄性wistar大鼠40只,每组10只大鼠,术前禁食12h,自由饮水。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针刺心俞穴组、缺血预处理组。采用大鼠左心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方法复制心肌缺血及缺血预处理模型。对照组:造模前与针刺组同固定大鼠30分钟,1次/d、共15日;造模时于冠状动脉处穿线但不结扎,整个观察过程不施加任何因素。模型组:造模前与针刺组相同;心肌缺血造模成功后整个观察过程不施加任何因素。针刺预处理组:造膜前15日开始,1次/d,30 min/次,共针刺15日。缺血预处理对照组:造模前与空白组相同;造模时在进行冠状动脉结扎前先进行阻断血流5 min,再灌流5 min,如此连续反复3次,共30 min的缺血预处理。取穴参照《实验针灸学》动物标准穴位图谱在双侧心俞穴直刺0.3~0.4 cm,连接G6805-Ⅱ电针仪,电针参数为:频率20 Hz,电压均为3 V,连续波。给予连续15天电针刺激,强度以大鼠出现与电针频率相一致的轻微颤动为宜。

1.3.2 心肌缺血模型制备[3]:仰卧位固定大鼠,除毛,碘酒和75%乙醇消毒术区,沿左胸骨外约10~20 mm处切断第3、4肋骨,用无菌医用线牵拉两侧剪断的肋骨,依次分离胸壁肌肉,然后打开胸腔,撕破心包,暴露心脏,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上中约1/3处穿一根0号医用缝合线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以左室前壁发紫并向外胀起为缺血标志,同时间心电图显示在心肌缺血时表现出ST段抬高并变宽,再灌注时暂时心电图恢复正常。结扎成功的判断结扎后肉眼能观察到结扎远端局部心脏表面变白,同时在动物心电图机上可以看到有st段的抬高及一些心律失常的出现如室速,室颤等。实验期间实时、准确检测大鼠心律频率、呼吸频率、血压改变并维持于正常范围,其间视环境温度采取相应的保暖急救措施。

1.4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检测血清中CK、LDH含量:预处理结束后摘取大鼠眼球用负压采血针在大鼠一侧眼睑与头平面呈60°左右的夹角进针采血离心,取上清,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的CK、LDH试剂盒测定血清中CK、LDH含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for window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各检测指标统计数据均以“±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性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分析性结果

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中CK、LDH含量的影响,见表1。

表1 各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比较(±s,U/L)

表1 各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比较(±s,U/L)

组别 n CK LDH对照组 10 310.56±52.05 155.56±23.15模型组 10 1463.15±56.31 1766.15±86.31针灸预处理组 10 858.26±44.95 928.26±48.15缺血预处理组 10 944.47±57.91 944.27±47.81

2.2 描述性结果

对 照 组 大 鼠 血 清 中 C K 、 L D H 含 量 显 著 高 于 模型 组 ( P < 0.0 1 ) , 模 型 组 显 著 高 于 缺 血 预 处 理 组组 ( P < 0.0 5 ) , 针 刺 预 处 理 组 显 著 低 于 其 他 各 组(P<0.05),针刺预处理组和I缺血与处理组组中CK、LDH含量无显著性差别(P<0.05),说明针刺预处理可以降低大鼠血清中CK、LDH含量。以上说明电针预处理可明显减低心肌缺血在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缺血抑制其心肌细胞的死亡。

3 讨 论

1960年等Jennings等[3]就第一次提出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心肌梗死的动物研究结果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缺陷在心脏疾病治疗方面,调查显示40~50%的坏死心肌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怎样减轻防治再灌注损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临床实践中常用心肌酶的释放量作为重要的指标来检测缺血心血管疾病的损害程度,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心肌酶的漏出,故心肌受损的主要酶学标志物CK及LDH升高有重要意义[4]。血清中CK、LDH活力升高是公认的确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辨别有无心肌坏死的重要指标,尤其在临床常见的心电图无Q波不典型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和再发性心肌梗死,血清中CK、LDH升高具有决定诊断旳作用[5-6]。本实验中依据针刺可以降低血清中CK、LDH含量大胆推测,针灸预处理可以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疾病的治疗。

[1] 何华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2):181-184.

[2] 许 荣,王 宁,王晓明.自噬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2(12):1327-1328.

[3] Jennings RB,Sommers HM,Smyth GA,etal.Myocardial necrosis induced by temporary occlusion of a coronary artery in the dog[J]. Arch Patho,1960,70:68-78.

[4] 吕圭源,陈素红,李立文,等.黄芪生脉饮有效部位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CK、LDH、AST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208-210.

[5] 李胜志,柴剑波,于 海,殷 越,等.桂枝甘草汤及其各组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中LDH、CK及心肌Ca2+含量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1,32(5):625-627.

[6] 王 灵 ,吕 宏 迪 ,郝 少 君 ,等 .心 脑 宁 片 对 大 鼠 心 肌 缺 血 模型ATP酶、LDH 及CK活性的影响 [J].中国现 代应 用药学.2015,30(2):248-250.

本文编辑:刘欣悦

R541.4

B

ISSN.2095-6681.2016.33.155.02

猜你喜欢

俞穴造模预处理
求解奇异线性系统的右预处理MINRES 方法
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
胆囊胆固醇结石湿热证小鼠造模方法的研制与评价
湿热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评价研究
高COD二噻烷生产废水预处理研究
拔罐治疗脂肪肝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大鼠造模方法的文献研究*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基于预处理MUSIC算法的分布式阵列DOA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