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2016-06-08胡冰李小鲁
胡冰++李小鲁
摘要:目前高职教育所关注的“工匠精神”,是为了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人才观而提出的。“工匠精神”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解读,就是工匠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理性是解决这三个层面的关键所在。因而,在高职教育中重点培育理性,是时代所需。思想政治教育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寻找高职教育本身独特的理性,是时代新使命。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理性有两个维度,一是技术理性,二是价值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教育中,要注重培育这两个维度的理性,使之服务于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术理性;价值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工匠精神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占到了高等教育55%以上的比例,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已成为研究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问题。“工匠精神”的提出,正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精神培育的重视。“工匠精神”中的“工匠”强调的是生产专业方面的技能、技艺和技术,而“精神”强调的是专注、忠诚及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一般而言,理性是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作为哲学范畴的理性,其词义相对复杂,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理性可以看作为知识的源动力。“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呼应人类的理性。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发掘出理性的实践性、辨证性的特点,认为“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1]。这使得理性摆脱了抽象,成为思辨与实践统一,据此从本质上把握“工匠精神”,即指“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这无疑与“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目标、内容上的接洽。为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担负起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新使命,而这一新使命就是找寻支撑“工匠精神”的理性。
一、理性缺失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
关于工匠精神已有诸多的讨论,为了防止对工匠精神理解的庸俗化、表浅化倾向,必须将其放置于工业文明的整个发展进程中来研究。我们发现工匠精神是理性熏陶下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工匠要专注、细致于技术工作必须具备专业精神;工匠要忠诚、献身于技术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工匠乐于技术工作必须具有高的人文素养。实际上,这是工匠在回答技术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及处理社会关系时所作出的回应,这种回应即人类理性之于技术的反思。反观当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性缺失使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着如下困境。
1.理性缺失下高职教育无法培育工匠的专业精神。工匠要专于技艺、提高技术、形成独特的技能,需要在技术学习和运用中专注、细致、精益求精,这种能力的培育就是工匠专业精神的基础。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直面产业升级中人才的需求,要求“工匠”应具备更高的专业精神来提升技术水平。但目前高职教育还处于培养低端人才的阶段,“工匠”的技术只能维持旧式企业运作模式。要想提高高职教育工匠专业精神,假如只就专业培养而加强学习,无疑是缘木求鱼,不得其法。翻开历史,人类技术进步的源泉并不单纯地来自于技术领域自身,而且还来源于人类的理性精神的一次次的革命,因此“工匠”专业精神的提高有赖于理性支持。
2.理性缺失下高职教育无法培育工匠良好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态度需要工匠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产生对工作的行为、情感认同,人格健全是培育职业态度的基础。人格健全即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应该包括“工匠”的全面发展。现在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片面追求“一技之长”,若放任这种片面性,无疑只能培养工业化社会中的“生产机器”,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更无法产生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感,从而无法培育工匠良好的职业态度。正如职业教育在中国萌芽之时,黄炎培等学者提出:“必须注重职业道德,而公民教育,实合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两者而成,彼此均不可须臾离之势。”[2]
3.理性缺失下高职教育无法培育工匠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工匠丰富精神生活、享受幸福、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但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技术工人在流水生产线上日复一日重复着简单的劳作,工程师们普遍沉默寡言不擅沟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人”与“机器”交流所代替;重复单调的工作,使技术工人疏离国家政治生活;工匠们的创新能力在缺乏情感的交流中不能得到有效开发。人在渐失的人文关怀下,追求碎片化文化、功利主义的物质快感,只为满足理性缺失下体验个人生活的需求。技术的发展与人不幸福的感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工匠在人文素养缺失中,精神世界空虚而缺乏对高层次的追求。
早在技术兴起的年代,人们已经看到一味放任技术发展、失去理性的后果。例如卢梭在自己不幸福的人生中,曾经激愤批判了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主张“回到自然”。可见,无视理性的存在就是纵容了技术的负面效应的无限扩张,造成了“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
·高职教育·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依托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两个维度
作为哲学范畴的理性,不同学派对其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康德的“先验理性”与“实践理性”、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与“批判理性”等。这些划分,无非都在思考着人类活动的可能性、目的性及价值性等问题。那么,职业教育的理性应该如何反映职业教育的目的性与价值性呢?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基础上,寻找职业教育的理性,即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是技术技能的教育,从事技术活动的“工匠”,必须拥有技术理性,同时也要重视价值理性。
1.技术理性是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
第一,对技术理性的审视。首先,技术理性的内涵。一般认为,技术理性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哈贝马斯提出的,他认为,技术理性是技术规则作为一种目的理性的(或工具的或战略的)活动系统。而有的学者从技术活动过程来界定认为,技术理性是作为特殊的实践理性而存在的,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的人类理性,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有学者则认为,技术理性是在技术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总之,技术理性来源于人类技术技能的发展,是技术技能者认识职业、认识自我及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精神和思维方式。其次,技术理性的不足之处。当技术理性扩张、深化及渗透到社会的非技术领域,可能会造成人类社会的危机。主要表现在:(1)技术理性的发展会导致人们将“物质享受”当成体验幸福生活的唯一方式;(2)技术理性的技术规则影响人类价值观,使价值观标准化、同一化;(3)人的本性会无法控制技术理性的扩张,使社会走向两极分化,甚至还会产生国际霸权主义。因此,“工匠精神”既需要技术理性,但又要避免其滥用。endprint
第二,技术理性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工匠精神的专业精神实际上解决的工匠专业的发展问题,也就是技术的可发展的空间等问题。首先,技术理性在解决技术发展问题中起重要影响。技术发展问题是指工匠所认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解决的问题,然而技术发展问题不仅包括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涉及到技术改良、技术推广,这与人的工作环境、人的需要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一方面要展示技术活动本身,另一方面还必须面对政治环境、个人信仰、社会管理等非技术因素的选择。技术活动本身体现了人求真、求美的理性追求,而政治环境、个人信仰、社会管理更理性的思量,工匠要专注于技能既要求真、求美,也要参与社会生活,技术与理性在这里完成第一次结合。其次,技术理性要求工匠必须细致、精益求精。技术发展的目的是要让人类生活得更好,工匠的细致与精益求精能让产品更适合人的需要。而当“工匠”成为技术的顶礼膜拜者,人的主体性地位被颠覆,“工匠”在技术发展上脱离的人的需要,技术理性解读这种异化,将技术发展的目的性与“工匠”发展的目的性进行合理解构,正是在这种考量技术实践的目的性中,技术理性将影响着工匠的专业精神,这是技术与理性的第二次结合。最后,技术理性影响“工匠”的特色发展。特色发展与“工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密切相关,技术理性内涵的实践智慧是引导“工匠”主观能力的运用和创造性开发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技术理性的实践智慧使“工匠”能在各种欲望中审慎选择,追求被理性所肯定的东西,是“工匠”在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技术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主动的选择与行为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使“工匠”在学习中主动表达,并形成各种独具特色的技能。另一方面,技术理性的实践智慧可以开发人的创造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超越于一般的规则应用的能力”[3],“工匠”的创造性思维正是来源于这种超越。技术理性的超越指导着“工匠”在目标猜想、方案设定时的选择,引导其产生新的各种升级的欲望,从而发明创造出新物体或新技术,成就工匠专业的特色,这是技术与理性的第三次结合。
2.价值理性是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保障
第一,价值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职业态度。首先,用价值理性的本质规定关怀“工匠”,体验个人存在的价值。价值作为理性的一个方面直接参与“工匠”的现实生活,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肯定和人类精神家园建设的宏大叙事方式,包括了人对自身超越的渴望和对超越行为的指向,用价值理性审视、思考和关照“工匠”的现实境遇,构建“工匠”在技术活动中创造价值的思维模式,培养“工匠”的存在感,使他们认识到幸福不仅仅在于物质,还有着人类独有的精神家园。其次,用价值理性限制技术理性所可能导致的“工匠”的价值观标准化、同一化,使对职业的认同有全面的理解。价值理性引导“工匠”用思维和行动去改造现实世界,是对人类的超越本性或自由特质的关怀,克服了技术理性导致的“工匠”对技术惰性和对现存事实的消极默认,使得“工匠”的价值观标准化、同一化成为不可能。最后,用价值理性的目的性克服人性的缺陷,保障职业态度的良性循环。海德格尔曾认为技术理性的负面效应是人性永远无法克服的,人会用“促逼”的手段强行、蛮横地向自然索取以求获得“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4],个人的存在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工匠对职业的认同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其创造的价值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的。价值理性的目的性是指人与人类社会的需要必须遵循共同的合理性,谋求的是个人与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共赢,职业态度便进入了良性循环。
第二,价值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人文素养。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就是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张扬必然导致价值理性衰微”[5],其后果是将会把效率放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忽视“工匠”自身的存在与需要,要求技术最优、生产最大,背离了技术为人服务的前提。价值理性要求维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凸现人存在的意义的内核正好弥补技术理性这方面的缺陷。这虽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正是在不断走向理想的现实中赋予技术活动的伦理关怀,使技术活动在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中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控制自然、以自身为价值原点和世界中心的主体性时代,由此而来的是工匠人文素养的提升。技术理性审视现实,价值理性关照未来,两者统一,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保持着现实与理想的必要张力,从而推动着职业教育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掘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新使命
对于工匠精神既要有内涵、层次的分析,同时也要注重对其特征的概括与落实。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理性培育的角度看,工匠精神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应该落实好专业性、职业性、人文性三方面。
1.使命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着力培养把握两个理性的能力,培育工匠的专业性
第一,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在理论上梳理两个理性,培育工匠的专业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实践来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一方面,在方法论上,实践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使学习、改进技术时能够追求操作过程的客观性、精确性和最大功效性;另一方面,在价值论上,实践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技术理性的运用并不仅仅是技术发展本身,还包括在技术实践中所有的社会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方法论”与“价值论”的角度,去完善高职教育教学、辅导与考评,务求将两个理性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让学生懂得具备专注、细致、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是自身安身立命之本,从而强化工匠对专业性的认识。
第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培育工匠的专业性。技术理性既是一种技术规则的运用,也是对技术之于社会的反思,其实践过程就是“意识形态”教育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研究中,关注技术的运用、技术的进步、技术生产的产品发挥功效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寻找技术发展的真、善、美。技术,作为人类特有的能力,改造社会时本身就蕴含了真、善、美的伦理追求,这是人自身对美好幸福生活向往的本能反映。使学生懂得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提升工匠对专业性的认识。endprint
2.使命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善于提升运用两个理性的效果,培育工匠的职业性
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引导下,运用两个理性使学生懂得如何提升“工匠”的社会存在感,强化职业意识。“技术”的发展是为了人能生活得更好,“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的价值需要。满足他人是其“外在价值”,而满足自己则“内在价值”,从这个层面上看待技术工作,工匠不仅是单纯的“劳力者”,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此一来他们的社会地位将被提升。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充分展现了人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在实践中,分析总结两个理性培育后的效果,有利于工匠对工作的行为、情感的认同,从而强化职业意识。
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引导下,运用两个理性培育有建全人格的工匠,提升职业追求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样的技术发展才能为人类社会谋福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才是自己专业与人生发展的正确之路。用两个理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揭示技术规律时,应该考量人的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使技术发展能围绕“善”的伦理目的来启动,从而提升工匠对职业的追求。
3.使命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中将理性转化为知识,培育工匠的人文性
第一,教学内容须彰显两个理性,分层次落实人文性培育。专业课教学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培育人文素养。首先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注重技术理性向精神生活的转化。教材具有理论色彩和逻辑严密性,要使概念化的知识在鲜活的案例中进入学生的头脑,关键在于如何对语言进行解读。技术理性贴进学生现实生活,使用技术理性的语言解读概念,从抽象走向具体,使学生技术理性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份。其次在知识体系转变为信仰体系时,注重价值理性向享受幸福的转变。知识体系强调对现有知识的理解,信仰体系关照的是未来,在第一次转换中学生接受了技术理性,那么在第二次转变中就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反思,使人在终极关怀下享受幸福。最后,在教材理论向教学生活化的转变中,强调两个理性的统一并为技术创新服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在于在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而生活是动态、易变的,更强调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运用,使生活的目的与学习技术的目的达到理想中的一致,从而产生技术创新的渴望与追求。
第二,教学方法要展示两个理性的本质要求,分步骤落实人文性培育。首先,思辨方法的运用。思辨是理性的一种方法,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提倡思辨,让学生学会在精神生活中习惯用思辨来解决相应技术问题。其次,技术的解蔽。技术问题不能被盲目解决,学生要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中寻求人的主体性和技术运用的可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解蔽技术,让技术发展服务于人的幸福生活。最后,经验的证实。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具体经验过渡到抽象的理论,架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使技术学习与理性互为经验的对照,使创新得以实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在教学环节的设定、教学案例的选择及教学语言的表达中,聚焦思辨性,强调方法论。
第三,教学体系必须落实理性要求的根本特征,分阶段落实人文性培育。高等职业教育要落实理性的根本保证是必须在教学体系中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重实践。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本身的教学实践渗透两个理性,解答技术活动对政治环境、个人信仰及社会管理的影响,形成人文素养应该具备的精神认识。其次,在专业课实践中将理性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知识体系转化成素质体系、情感体系,形成人文素养精神享受。最后,在实训教学中运用两个理性的思维、方法指导,形成人文素养的科学严谨与创新精神。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的环节,是指将其学习的所有知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具体的生产、经营环境中运用和操作,独立完成一个生产流程。此时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跟踪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在一个生产流程完成后对发生的现实问题。应对以上三个方面,对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新的挑战。一方面要求教师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制定,参与整个工匠精神的培育教育计划;另一方面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两个理性对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加工、改造、重组,有机地将课上与课下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从而感染、激励学生学会创造技术与运用技术改造学习和实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2]金可溪.主张职业教育者必注重职业道德——读黄炎培先生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论述[J].教育与职业,1987(4).
[3]唐热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德性与实践智慧[J].哲学研究,2005(5).
[4]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6:383.
[5]赵建军.超越“技术理性批判”[J].哲学研究,200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