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对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影响

2016-06-08张欣郑少娜

河北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丁苯酞疗效观察脑梗死

张欣郑少娜

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对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影响

张欣郑少娜

【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和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和血栓通组,每组48例,14 d为1个疗程。对比2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血流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丁苯酞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血栓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以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其中丁苯酞组下降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丁苯酞组显著优于血栓通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流指标变化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丁苯酞治疗脑梗死,有效率可以显著提高,神经功能亏损可以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血流指标,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梗死;丁苯酞;血栓通;疗效观察

近年来,人们是饮食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合理的体育锻炼不断的减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不断降低,因此使得各类疾病都呈现出一种高发的状况,急性脑梗死就是这类疾病中的一种[1]。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不仅可以引起局限的神经功能的缺损征象,而且还可导致心脏不同程度的损伤,出现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等症状,使得病情更加复杂,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2,3]。对于该病的治疗临床上多采用抗血小板、抗凝血以及溶血栓药物[4],但是这些药物常受到患者的年龄以及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使其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还可以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减少,进而明显的改善在临床应用的传统药物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产生的诸多不足,是当前医学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应用丁苯酞和血栓通治疗,观察2种药物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4月我院住院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全部患者均经MRI或脑CT检查确诊,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72 h内。全部患者均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症状,无肝肾功能疾病,无心肺功能障碍。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和血栓通组,每组48例。丁苯酞组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42~75岁,中位年龄62岁;其中腔隙性脑梗死12例,单灶性脑梗死25例,多发性脑梗死11 例;血栓通组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43~74岁,中位年龄为60岁;其中腔隙性脑梗死13例,单灶性脑梗死26例,多发性脑梗死9例。2组患者的各项基础指标有可比性。本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认可了此项研究,患者及家属对本治疗方案都持赞同的意见,并且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了肝肾功能、血糖、血脂以及血黏度的检查,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脂或高血压的患者,依据病情不同给予相应治疗。2组患者根据患者病情不同,给予不同的降颅内压、脱水、控制血糖、脑细胞保护剂以及神经营养药物等常规治疗。丁苯酞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00 ml的丁苯酞进行静脉滴注,2次/d。血栓通组则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添加了血栓通,500 mg加入250 ml的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的1个周期为14 d。2组均治疗1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

1.3疗效评价标准[5]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DS)与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作为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将患者在治疗后恢复情况的分为7 级:患者能够操持家务或者是恢复正常的工作则判定为0级;部分正常工作可以由患者独立完成,并且能够生活完全自理则判定为1级;患者的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但是有些是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则判定为2级;部分日常生活患者能够自理,但是但大部分需要他人的帮助则判定为3级;患者生活完全无法自理,随时都需要他人的照顾及帮助,但是可以独立的行走则判定为4级;患者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并且需要他人的照顾,但是可以坐立或者是卧床则判定为5级;患者可以自行进行吞咽活动,并且存在部分意识,但是需要卧床则判定为6级;患者以植物人的状态生存则判定为7级。疗效评定标准,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显示减少程度>90%,并且为0级饿病残程度,则为基本痊愈;在46%~90%,则判定为显效;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显示减少程度在18%~45%,则为好转;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显示评分的减少程度<18%,则判定为无变化;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显示评分的增加程度>18%,则为恶化。治疗的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1.4观察指标本研究主要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情况[8]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了观察。

1.5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在治疗后,2组患者中,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出现了明显的好转,但是程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丁苯酞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8%,与血栓通组治疗的总有效率7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0,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 n=48,例

2.2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本研究在治疗前后均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了评分,通过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治疗前,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治疗后,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丁苯酞组的患者在经过1个周期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血栓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48,分,±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48,分,±s

注:与丁苯酞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丁苯酞组 27.4±3.6 13.9±1.3#血栓通组 27.9±3.6 18.6±1.5*#

2.3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变化情况2组患者在治疗前,生活能力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日常评分比较,丁苯酞组明显优于血栓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n=48,分,±s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n=48,分,±s

注:与丁苯酞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丁苯酞组 39.2±2.3 27.2±3.8#血栓通组 40.1±2.0 38.9±4.6*#

2.42组治疗前后血流指标变化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流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丁苯酞组血流指标的变化结果明显优于血栓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流指标变化比较 n=48,±s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流指标变化比较 n=48,±s

注:与丁苯酞组比较,*P<0.05

检查项目 丁苯酞组治疗前 治疗后血栓通组治疗前 治疗后血黏度(mPa·s) 6.2±0.8 4.1±0.7 6.2±0.9 5.5±0.4*血浆黏度(mPa·s) 1.84±0.13 1.45±0.22 1.83±0.15 1.79±0.25*血小板聚集率(%) 43.11±0.14 34.79±0.15 42.89±0.23 39.92±0.19*纤维蛋白原(g/L) 3.79±0.22 2.70±0.07 3.80±0.17 3.39±0.02*

2.5不良反应2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常规以及尿常规等进行了检查,各项指标均未有明显的异常出现。丁苯酞组患者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头晕现象,减慢给药速度后,状况有所改善,患者身体状况未受到影响。其他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部位与大小不一样,会导致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受损部位、病灶数目、面积大小以及个体差异,患者一般表现为失语、偏瘫等短时间发生的局部性神经功能缺损,如果病变极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昏迷不醒,更甚者会出现死亡,对人类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不但给家庭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6]。患者发病后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着严重的影响,同时对于患者的家庭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脑梗死部位,一般出现缺血半暗带,如果能够对这部分神经元的功能进行及时的挽救,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过程中这是个重点,并且对日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

急性脑梗死的病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缺血的半暗带,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侧支循环依然在缺血半暗带中存在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部分血流灌注,也会有较多的存活的神经元存在,如果可以在短时间内及时的恢复再灌注时间窗中的血流,这样可以使得脑梗死产生的损伤状态发生逆转,进而缓解脑细胞的代谢障碍,从而使得患者的神经细胞可以存活,并且能够逐步恢复功能。丁苯酞具有改善神经损伤和保护血管的作用[8]。血栓通是一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其主要具有活血化瘀、抗血栓、改善微循环、增加外周血灌流量等作用[9]。

丁苯酞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药,作为一种脂溶性的药物,其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透过血脑屏障来发挥的。该药可以通过阻断缺血性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来发挥作用,其可以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在低氧低糖的状态下也不会受到损伤,同时该药还具有改善大脑缺血后引起的能量代谢异常和缺血区的微循环障碍及血流量减少的现象,从而使得局灶性缺血导致梗死的面积明显缩小,进而使得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得到明显的降低[10,11]。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包括很多,其中最为常用的即血栓通,三七总皂苷是该药的主要成分,其主要作用主要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一些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血栓通的临床作用主要包括: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还可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明显降低坏死神经元的出现,明显的减少缺血区以及周围半暗带的氧自由基的形成[12]。同时,还有研究显示,其作用还包括降低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有效改善红细胞的变性能力,进而明显提高其到达缺血区域的数量,从而达到对急性脑梗死起到治疗作用[13,14]。

本研究选取在我院住院并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和血栓通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丁苯酞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8%,与血栓通组79.2%相比,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组神经功能亏损评分明显优于血栓通组,说明丁苯酞在修复受损神经、保护神经元的功能由于血栓通;丁苯酞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优于血栓通组,说明丁苯酞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治疗后2组患者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以及纤维蛋白原与治疗掐灭相比均有明显降低,但是丁苯酞组显著优于血栓通组,说明丁苯酞在改善血液循环、调血脂、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溶栓以及抗凝等方面较血栓通相比具有更好的效果;同时,研究还对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进行了检测,结果并未发现其对这些指标产生明显的伤害,丁苯酞组虽有患者出现了头晕、恶心现象,但是未经药物治疗,在改变给药速度后症状缓解,停药后,症状消失,说明丁苯酞和血栓通在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可靠,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产生。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推动患者血液功能恢复正常,并且对患者的不良反应也不是很明显,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29:213-215.

2Simula S,Muuronen AT,Taina M,et al.Effects of middle cerebral atery territory ischemic stroke on QT interval.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4,23:717-723.

3Ishikawa J,lshikawa S,Kariov K,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QTc interval and cardiovascular,stroke,or sudden death cardiac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Japanese populayion.J Cardiol,2014,24:160-169.

4吴昊.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12,9:38-39.

5蔡力民,江建忠.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汇总分析.河北医药,2012,34:90-92.

6马书田,徐光耀.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219-1220.

7Wang HX,Shen YJ,Ye SJ,et al.Mechanically assisted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Exp Ther Med,2013,5:1444-1450.

8Jimei Li,Yin Li,Molly Ogle,et al.Dl-3-n-Butylphthalide Prevents Neuronal Cell Death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Mice via the JNK Pathwaydl-3-n-Butylp-hthalide Prevents Neuronal Cell Death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Mice via the JNK Pathway.Brain Res,2010,1359:216-226.

9李静,魏光宇.丁苯酞对缺氧/复氧诱导大鼠皮层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1-3.

10刘鸣银,魏麓云.丁苯酞对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研究进展.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12-215.

11王文敏.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河北医药,2013,35:1702-1703.

12Vinod KV,Verma SP,Kaethikeyan B,et al.Cerebral infarction leading to hemiplegia:A rare complication of acute pancreatitis.Indian J Crit Care Med,2013,17:308-310.

13Zhang H,Kang T,Li L,et al.Electroacupuncture reduces hemiplegia following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 with alteration of serum nse,s-100b and endothelin.Curr Neurovasc Res,2013,10:216-221.

14梁玉华,朱尚峰.注射用血塞通联合银杏叶片对脑梗死后遗症的干预性治疗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3,25:258-260.

【中图分类号】R 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86(2016) 02-0221-03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6.02.018

作者单位:073000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15-07-14)

猜你喜欢

丁苯酞疗效观察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丁苯酞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丁苯酞治疗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
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