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吟诵教学实验研究

2016-06-07张虹霞

新课程·上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弟子规中华传统

张虹霞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智慧结晶,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义务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过诵读、理解经典作品,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怎样继承这份文化遗产,中国人在历代的传统教育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吟诵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吟诵这件事情是贯彻落实习“关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举措。吟诵是当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不仅要及时抢救发掘、整理研究传统吟诵,同时也要在社会和学校中积极推广普及。推广吟诵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孩子的爱国之心、浩然正气。

一、什么是吟诵

吟诵,是介于念读与歌唱之间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口头表现方式,是吟诵者通过声音来表达自己所感悟的诗文内容与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特有的传统方式,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它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个人的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突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思想情感,比普通朗诵要深入、充分得多,是一种细读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学、音乐、语言的综合体,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中小学校推广吟诵的目的

(一)吟诵是引导学生读中华经典的重要手段

推广吟诵,表面上看是学习诗词文赋,或者说是在“唱”诗词文赋,但在“唱”的同时,就把那些经典的“歌词”记在了脑海深处。通过这种读书方法读了、背了(就像唱歌一样唱出来了)我国五千年积累的经典之作,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是我在校园中践行吟诵的初衷。

(二)吟诵有助于记忆

通过“吟”“唱”的形式记住那些“具有种子能量”的“歌词”,当然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南怀瑾先生也不止一次袒露自己的心得:“我们以前读书是这样读的,会背来的……不要讲理由,老师说读啊,我们就开始吟唱了……这样读书有一个好处,心里会记住,一辈子都忘不了。”注意,南先生所说的这句话,有“读”“背”“吟唱”,其实就是以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吟诵”,吟诵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唱,所以说是“唱”着把书读了,背了。他还说,现在小学读过的,中学忘记了;中学读过了,大学忘记了;大学读过了,出国留学时,统统忘记了……我们小时候,读书是读到肠子里去,肠子里去的,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些都告诉我们,通过吟诵的方法读书,有助于记忆,因为,唱的比念的记得牢。我自己也是一个受益者,自从学习了吟诵,记住了很多以前不熟悉的经典诗篇。

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言,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三)吟诵是进德修身的重要方法

第三届中华吟诵周开幕式重要讲话中还提到:吟诵,让心理喧嚣和社会浮躁静下来。我们用它来构筑中国人的精神高度,提升中国人的灵魂。

在吟诵里面,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让学生吟诵经典的传世佳作,就是为了补上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吟诵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只有通过学习吟诵才能体会古代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读书的目的是育人,不是背诵、也不是理解,而是体会圣人。”

三、吟诵教学实践

(一)实践学校的选择

叶嘉莹曾说:想要真正重振中国吟诵之传统,私意以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付诸实践,也就是从童幼年开始就以吟唱的方式诱导孩子们养成吟诵的爱好和习惯。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是丽水学院合作学校,又是丽水学院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双方联系紧密。所以就选了这所学校作为实践点。并且本人在2014年9月提交了2份两校合作研究课题:一是“经典进课堂”德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二是回到母语习得的原点:“诵读经典”在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的实践研究,并亲自参与授课实践。

(二)实践班级及课程安排

一年级安排的是111班,二年级安排的是211班,每个班每周上课两次。上课时间安排在一个早自修和一节思修课。111班学生共44人,学生都是刚入学儿童,认字数几乎为零。选这个班级是因为其班主任魏炜老师是该校“经典诵读社”的指导老师,对经典存有温情和敬意。211班学生共61人,学生在校学习已经一年,懂得学校常规,识字数大约500个。

一、二年级各安排一个班,目的就是比较在学经典之前,学生的识字数对其记读文本的影响。

(三)吟诵文本的选择

1.传统蒙学教程介绍

传统启蒙教材,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声律启蒙》等。传统蒙学教育最值得赞美的,就是把做人的道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善意美感播种到人心里去,求其日后发芽。这个播种过程的关键,决定其日后能否发芽的正是“吟诵”。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

《百家姓》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的精神,让孩子既记得自己的祖先,又胸怀天下。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启蒙教材。它用一千个不同的汉字勾勒出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

《千家诗》是明清两朝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儿童普及读物。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

《弟子规》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2.一学期吟诵过的文本

教材选择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素读本(一)》,一本书就包含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5本传统蒙学教材,并且所有汉字全部大字注音。顺便提一下,现在中华书局又出版了《中华经典素读范本》,1~12册,内含光碟,文本内容全部有声音录音,有吟诵、也有念诵,更适合作为小学生学习中华经典的教材。

吟诵教学实践一学期来,蒙学方面111班主要学习《三字经》,共1068字。211班主要学习《弟子规》,共1080字。

除蒙学教材外,我们还吟诵了《诗经》《千家诗》《声律启蒙》现代诗及国外著名诗篇。

《诗经》:《木瓜》《螽斯》《鹿鸣》等。

《千家诗》:《枫桥夜泊》《清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秋浦歌》等。

《声律启蒙》:《一冬韵》《二东韵》等。

古诗:《敕勒歌》《登金陵凤凰台》《望岳》等。

现代诗: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席慕容的《出塞曲》、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等。

国外诗篇:俄国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美国狄金森的《神奇的书》和《如果我能让一颗心免于破碎》等

以上所列是一、二年级学生在一学期中用每周70分钟时间所掌握的内容。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超乎预料,比想象得要好。这也给以后的教学增添了信心和勇气。每次上课以蒙学教材为主、穿插不同文本,这样多种文本的混搭,加上教师的调动力,孩子们就会在“读本超市”中饶有兴趣地读呀、背呀、说呀、思辨呀,特别适合记忆、背诵的心理。

(四)吟诵教学方式

1.教师示范,激发兴趣

吟诵是一种读书方法,千百年口口相传。如今《吟诵式》微,每一个留下来的调子都是那么不容易,所以先要洗耳恭听教师的示范。我们刚开始学吟诵时,孩子觉得很好笑,怎么是以这样“唱”的方式读诗呢?

2.带领学生吟诵,掌握技巧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吟诵原文,让充满律动的读书声滋润孩子稚嫩的心灵。吟诵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教学时内容不可太深。只让学生开口吟就是,理论的内容可以往后延。

3.学生自主吟诵,巩固提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次反复吟诵,既能把吟诵调熟记于心,更重要的是把经典记在了脑子里。学多了以后,孩子们觉得吟诵很好听。在熟练的基础上,达到声我两忘的境界,自然会发现声音和经典内容意境的相符之处。吟诵的规则也在循序渐进中慢慢渗透,一开始孩子是不知道吟诵规则的,但慢慢就会知道平仄、知道入声字、知道平长仄短的规则等。

(五)教学实际成效

1.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加

例如111班刚入学的儿童,在学《三字经》之前,识字量几乎为零。学完《三字经》,识字量达到一千多,即便有些不熟悉,但比没有学《三字经》的同学识字量明显增加。

2.学生学习中华经典兴趣提高

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说:“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我自己本人受惠于陈琴老师的引领,同时,也很乐意带领孩子进入书中的奇妙世界。每每听到学生甜甜地称呼我“三字经老师”,或送我一个发箍,或分我一份糖果时,我就知道他们喜欢上《三字经》的课。有些学生带来父母买的《千家诗》读本,自己选读没有教的内容。还有些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个读起了《百家姓》,并且兴趣浓厚、兴致盎然。看到这些,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3.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

吟诵是古人读诗词文的一种读书方法,现代人感觉像是在“唱歌”。“唱”当然比“念”记得牢。比如《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鹿鸣》共103字,通过吟诵学习,一节课时间学生不仅认识了文本中的汉字,还能背诵全文,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平常吟诵教学一节课学习100字左右的文本,日积月累,记住多了,经典名句常常会脱口而出。

4.学习经典作品,影响了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习惯

用诗一样的语言跟孩子交流,是每一个老师发展的目标。学习了《弟子规》或《三字经》后,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对照所学,发现自己的不当之处。很多孩子走楼梯或拐弯时,可能会碰撞,《弟子规》告诉我们“宽转弯,勿触棱”;有些孩子字写得不端正,《弟子规》告诉我们“字不敬,心先病”;孩子们拉窗帘时用力过猛,《弟子规》又告诫我们“缓揭帘,勿有声”。古人的蒙学读本既可以当做识字本,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孩子礼仪规范、人情世故等常识性的知识。培养具有君子和淑女气质的学生是学校教育努力的方向。

5.学习经典作品,营造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学习经典,一定伴有历史故事、民俗传说等。我就根据孩子的状况、节气时令、文本内容等,讲解一些历史故事,让文字、训诫、忠告、历史、民俗和孩子的生活直接连接在一起,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6.对改进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启发

吟诵教学实践一年多来,孩子们无穷的模仿能力、创造力和记忆力都展示出来了!他们心中的宝藏,被吟诵开启了!他们心中的那盏灯,被吟诵点燃了!孩子们对吟诵的反应证明,吟诵是用声音在描绘着那诗词中一幅幅动人的图画,古人的诗词忽然变得不再古老,诗情画意的生活好像随着吟诵又回到了现实!课间休息时间,学生也常常哼着刚学的吟诵调。

四、吟诵实践反思及建议

吟诵是中国式的读书法,是华夏文明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手段,教与学都可以在非常快乐的方式下进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几千年来,中国大量的典籍都是通过中国式的读书法——吟诵装进了学生的肚子里,被吸收消化才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现在能留存下来的文字典籍,大多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口传心授的部分大多已被西学的巨浪冲走了。在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实践期间,该校有老师来听我的吟诵课,老师们感叹:吟诵经典是有益处,但从没有接触过,不知道怎么教啊。自1902年蔡元培宣布“废除读经”已百年,可以说四五代的人没有经典吟诵学习的经历。现在的老师自是很难拿起,既不知道教什么,也不知道从何而教,我们如何传承呢?就我本人接触吟诵2年多来,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吟诵,听讲座、观视频、反复聆听吟诵音频、亲临吟诵专家课堂、接触中华吟诵学会会员等,在如何传承这份遗产上提一点建议:

1.丽水市教育局是否可以邀请中华吟诵学会仁人到丽水作讲座。

2.丽水市教育局是否可以邀请中华吟诵学会仁人培训全区中小学老师。

3.老师自己可以通过网络、光盘、录像等各种方式学习吟诵。

这只是开始,我们一起来吧,做一些有益于传播国学、传播经典的事情,看一看孩子们的眼神,看一看孩子们那开心的笑脸,我们可以这样的亲近我们的母语,让那些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吧!

参考文献:

[1]南环瑾.南怀瑾讲演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陈向春.吟诵与诗教[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1,67.

[4]叶嘉莹.我爱吟诵·序言[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2.

[5]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弟子规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