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2016-06-07杨波
杨波
摘 要: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以期通过努力,找到促进小学生数学课堂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许多小学生离开教师就不能学习,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与环境,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积极拓展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
教师与学生是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主要参与者,一直以来,教师都将自己定位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主体,认为自己的讲解过程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小学生同教师一样,希望自己成为课堂的中心,成为数学知识的发现者与研究者,而不再是数学知识的单一接受者。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的内心发展需求以及数学学习追求,给小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出发,给予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小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平等与自由。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正方形的知识时,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认识正方形,了解正方形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较为简单,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小学生都与正方形打过许多交道。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正方形,让小学生自主观察,并将他们观察到的正方形的特点写在一张纸上。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总结与表达能力不高,教师最好给小学生5~8分钟的时间去思考、去总结,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探索的乐趣。教师给小学生时间与空间,才能让小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体验,并感受自主学习活动的美好。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选择科学的自主学习内容,会让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不断上升。
二、重视数学学习策略与方法的指导
1.教师要对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进行指导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只传递知识,更要对小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启发,让小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一些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奠定自主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接触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有关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苹果,提出:“我想把它平均分给四个朋友,要怎么切呢?”引导小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切苹果的方法。再提出:“我们一共将苹果分成几份呢?怎么表示其中的一份呢?”等,促进小学生形成质疑的思维,在解决问题与获取答案的过程中了解分数的概念与其在生活中的体现。
2.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
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意味着让小学生开展自闭式的学习。让小学生具有交流的能力,将自己的自主学习与他人的自主学习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听、会想、会解决,这样才能促进其自主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讲解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你们想一想,四种运算出现在一个算式中,应当按照什么顺序去运算呢?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观点。”在这样的课堂引导下,小学生不仅要自主思考问题,还要与同桌交流,能够学会分享与接受不同意见,这对于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极为有利。鼓励学生多交流,多思考,是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重视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中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并不能保障学生积极去实施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小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让其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积极去说、勇敢去质疑、积极去记笔记。这些习惯,对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益处。学生乐于自主思维,懂得与他人合作,能够反思与评价自己,才能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利用预设任务的设置、合理标准的提出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比如,在讲解加法相关知识之前,教师可以给小学生设置这样的预习任务:用十分钟时间去阅读课本中加法的概念与运算方法,做五道加法题目,与家长核对答案,分析错误原因。这样的预习任务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预习流程,能够给自主学习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在小学生习惯了预习活动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减少自己对小学生的帮助力度,使小学生成长为可以自主制订预习学习计划与方法的独立学习者。重视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让小学生自愿去学习,体会探索知识的美好。
综上所述,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引导学生主动实施学习行为,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人才。在小学阶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数学知识的简单化,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胡秀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Z1).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