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动
2016-06-07李兴素
李兴素
摘 要:《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意识,变“教”师为“导”师,让学生自动、心动、互动、动口、动手、动脑,真正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使得课堂充满着生命活力。
关键词:活的课堂;科学课堂;六动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科学课堂变“活”、变“动”,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科学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呢?
一、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动”
科学课是一门探究性极强的学科,要想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深的科学知识,就必须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因此,我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都要根据下节课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后准备的任务:小组实验材料的准备,科学资料的查阅与收集,资料卡的制作,观察、调查、实际体验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在课前真正动起来。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身体》一课时,就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每人准备五种不同的完整的植物,放在教室的课桌上,把教室完全装扮成了一个植物乐园,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心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孩子们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就得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孩子的心动起来,做到想探究、主动探究、大胆探究,于是我尽力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感兴趣和高度关注的一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通过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有所感受、有所体验,亲历探究活动,这样孩子们就会记忆深刻,同时,课堂中要用上恰当的激励语和评价语,如:“你真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你的操作规范有序。”“你观察得很仔细!”“你的知识真丰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表现欲,驱使他们去探究、去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的心真正动起来。
三、小组合作,让学生“互动”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我一般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堂中,为了使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我将许多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实验。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组内相互协作,组间相互借鉴,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制作水果电池》一课时,我将分组实验用的材料芒果、开关、导线、小灯泡发给每个小组,通过小组的相互合作,看看哪组制作的水果电池让小灯泡先亮起来。当各组的水果电池做好让小灯泡都亮起来后,我又提出“哪组的小灯泡最亮?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习了科学知识。
四、启迪思维,让学生“动口”
科学课上,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探究氛围,让孩子们不受约束地敢想、敢说、敢动、敢辩论,让学生的口动起来,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实验中的发现、收获、困惑,然后分组上台进行全班交流发言,组内进行补充,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如,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哪些物体容易让电通过,哪些物体不容易让电通过,并在“我的预测”一栏中打“√”,在交流完预测结果之后,我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预测结果是否正确呢?”从而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步骤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十几分钟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着实验中的发现,发表了自己的检测结果,让学生的口真正动起来。
五、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
科学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课堂中,通过创设情境,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科学课堂是一个实践课堂,特别是科学实验课中,要想学生真正参与探究活动,就必须得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一是尽可能将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或者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二是采用比赛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实验。如,在教学《摆》时,首先让学生提问猜想: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摆锤的轻重、摆幅的大小哪些因素有关?你们小组想研究哪个?那就比比,看看哪个组最先得出结论?接下来,孩子们就动起手来,小组合作完成摆的实验装置,有的拉量摆幅,有的数摆动的次数……整个课堂上真是热火朝天,个个动手,这既深化了学生对摆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动手的兴趣,既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
六、善于引导,让学生“动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要尽量多设计一些诱发学生想象力的情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在“导”上做文章,要在“为什么”上下功夫,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把脑真正动起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树立开放的科学观念,营造自主、和谐、发展的空间,重视学生的亲历过程,让孩子们在科学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在“动”中探究,在“动”中发现,在“动”中感悟,在“动”中创造。
参考文献:
[1]约翰·D·布兰恩福特,安·L·布朗,罗德尼·R·科金,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冠军.让学生心动使课堂生动[J].新课程研究,2005(1).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