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2016-06-07倪志清
倪志清
摘 要:语文课堂应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氛围,创建平等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生;教师;和谐;生机;活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是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只是教师一言堂,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只能听到的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整个课堂被教师占领,学生只是听众,课堂上死气沉沉,听不到讨论声,课堂很枯燥、很乏味,学生在课堂上搞小动作、睡觉是常有的事。课堂教学效率很低,一节语文课下来,教师只是让学生认识几个字,抄写几个解词,给课文分分段落,分段读读课文,归纳一下段落大意,概括一下课文的中心思想,就算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新的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明路,那就是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致力于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一、精心设计导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好的导言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好的导言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到一种意境当中去,心灵上受到感染,精练的导言会很快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这样设计导入:我播放了汶川地震的几个视频,让学生观看,学生都屏住了呼吸,有的流出了泪水。这时我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一个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场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瞬间,30万人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对父子凭着顽强的毅力创造了人间奇迹,在地震中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终于挖了38小时把儿子从废墟中挖出来,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样的导言一下子把学生拉到了课文中来,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悬念,对所学课文产生一种期待,对这位父亲充满着敬仰,饱含深情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创设平等空间,形成学习交流氛围
新的课程理念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局面。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和研讨的平台,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来读书,一起来讨论。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俯下身来把头扎在小组讨论当中去,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学生学习中的一员。只有师生关系平等了,课堂气氛和谐了,沟通交流平等了,学生才会积极思考,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成功的教师会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语文课堂上师生感情融洽了,课堂才会焕发生机,充满活力,课堂上教师才会魅力四射。例如,薛法根在教学《燕子》时让学生轻声读一读课文后问学生:你们感觉到燕子的外形怎么样?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多数学生都说:美!于是薛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美,燕子的飞行:美,燕子的停歇:美,你心里的滋味:美。你看多美的燕子啊,外形的美,春光的美,飞行姿态的美,这么美的燕子,你能美美地读出来吗?于是学生美美地朗读,感受燕子给人们带来的美!使得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整合课程资源,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慢慢去品读,潜心会文本,动脑思考,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新课程所倡导的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就要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是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出现琅琅的读书声,探究问题的研讨声,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倾听学生个性化的回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心灵放飞的课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天性,让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总之,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种氛围,让孩子轻轻松松地来学习,努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精彩无限,魅力四射!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