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栽花花会开
2016-06-07张超霞
张超霞
摘 要: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课堂小练笔就是锦上添花的绿叶。在进行小练笔时,教师运用一些独特的方法,可以收到特别的效果。经过长期的实践,认为“无中生有”“声东击西”“节外生枝”“依样画瓢”“设身处地”这些方法特别适合用来训练。
关键词:语文;课堂;小练笔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小的动手练笔。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笔者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练笔的方法:
一、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原本是一个贬义词,意思是把本来没有的东西说成有的。小练笔其实就是对文中所没有的进行补充、扩展、改造、变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任何一次练笔,都可以看成是“无中生有”。也因此,“无中生有”是小练笔的重要策略。有时候我们的课文中会出现简略和空包,这是文章的剪裁艺术。此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填补和充实来进行小练笔。
二、声东击西
生活中会发生许许多多相反相对的事情,同样,教材里写到的很多事情,如果转个角度,换个思路,也就会有新的境界出现。这里所谓的“声东击西”,就是依据课文的这个“东”而生发开去,“击”出一个“西”来。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文章一开始就写到了小村庄的美丽景象: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这样美丽的一个小村庄,后来会变成什么样呢?森林、河水、天空、空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可以让学生对比着写一写。
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主要线索是小鸟到处寻找它的好朋友——树,表现了小鸟对树的忠贞不变的友情。其实这篇童话还隐含了一条“树”的线索:大树—火柴—灯火。这棵树不管遭遇了什么样的变故,对于它的朋友——鸟的忠贞友情也是不变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反过来以树为主要角色,写一篇新童话,让树来等“去年的鸟”,写出树迭遭磨难而始终忠贞不渝。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在课内写一篇完整的童话有一定难度,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写其中的一个片段就可以了,或者课后写一篇以此为主题的日记,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节外生枝
依据课文的形式或者内容,在原文的基础上长出新的枝叶。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采用并列式的结构,有的是句子并列,有的是段落并列。它们往往采用相同的表达方式,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句子或语段组成。其实,生活中是不太可能只有这样的两三个情景的。这就为“节外生枝”创造了机会。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槐乡的孩子》写道: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我们还可以怎么说?比如,草原的孩子,水乡的孩子,或者林海的孩子离不开什么呢?进一步想,还有鱼儿离不开碧水、鸟儿离不开蓝天、蜜蜂离不开花丛等。
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中,写火烧云变化几多的语段,都是按照“出现—样子—消失”的顺序来写的。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把握语段的叙述特点,尤其要注意写“变化”的语言各不相同,然后想想火烧云还会有哪些变化,比如变成大象、猴子、白兔、公鸡等,再从中找一个变化的形式,根据课文写一段或者几段话。
四、依样画瓢
美术课里有素描,要求学生照着某个事物准确地画下来。“照着葫芦画瓢”,这是培养会话能力的必经之路。语言模仿,其实也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必经之路。古往今来,通过语言模仿而成为经典的例子不胜枚举。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脍炙人口,富有哲理,其实它是化用前人的诗句而来,如王维就有一句“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而王安石也有“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正如朱熹所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所作。盖学之即久,自然纯熟。”所以,尽管是模仿,其成就甚至超越了依据的蓝本,课件模仿对于培养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了。而小学生正处于一个非常善于模仿的阶段,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多用这招“依样画瓢”。
五、设身处地
课文的视角是作者设定的,叙述时人称有时是“我”,很少有“你”,更多的是“他(她)”。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转换一下视角,让他们反串某些角色,设身处地地想象特定角色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疑会发现新的风景。
有时候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想想,除了课文中出现的角色之外,还可能会有谁出现在这件事情中呢?如果它看到了,会有怎样的反应?
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是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结晶。小练笔立足于课堂,不仅成为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让课文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水乳交融。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巧妙挖掘训练的“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并且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