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为学互动而高效
2016-06-07周彦芳
周彦芳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借助教育信息化发展,可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为学生搭建参与学习的平台,通过交流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教师让学生主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表达的精彩度和问题的生成度,课堂教学会变得精彩而富有活力。
关键词:高效课堂;深度融合;教学模式;互动参与
新课程背景下,借助教育信息化发展,可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得以提升,个性得以张扬,找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学生。本人在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探索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要高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新课程背景下,借助教育信息化发展,可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导学式目标教学法是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演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是达成新课标教学高效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者,教师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发挥的基础上恰当指导。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给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通过观察、探索、合学、汇报获得对通分意义的理解,因为有了学生思考的过程,才展示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在教师创设的充分探究空间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迁移类比中探究新知解决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益。
二、转变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益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及不同生活场景为学生搭建参与学习探究的平台,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参与的机会和动机。如,在教学《找规律》时,设计“采摘智慧果”这一游戏。把练习题安排在智慧果里,学生做对一题,智慧果就会落下来,送给大家,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练习,避免了机械重复练习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增添了练习的乐趣。
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益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学、独学、对学、群学,鼓励学生勤学善思,合作探究,相互质疑。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设计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这样的学习过程,教师可适时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适时调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致力于高效课堂。实践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广阔、开放的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同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四、变教学为点拨引导,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采用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通过媒体展示出来,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实现教师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在教学《2、5倍数的特征》时,构建数学方法模型:列举—观察—猜测—验证—结论,呈现基本活动经验。然后将这种方法、策略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5、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有了方法、策略的引领,在师生积极主动、互动参与中,教学效益得到提高。
五、互动参与,提高教学效益
只有在教学中着眼于学生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已有经验来构建新知识,教师把握好学生的参与度、学生表达的精彩度和课堂学生的问题生成度,这样的教学过程会变得精彩而富有活力。在教学《找因数》时,让学生准备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观察长、宽用小正方形个数的特征,引出找因数的方法,有了学习方法的引领,学生运用“勇于尝试”“比本领”“看到谁找得快”“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质数、合数的概念由学生发现、精彩生成,这样的课堂轻松而高效。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只有发展了学生,成就了老师,提升了成绩,才是优质高效的教学;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能力得以提升、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个性得以张扬,这样的学生才是会学习、会创新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才是回归本真的课堂,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创造教育奇迹的课堂!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