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6-06-07李绍华
李绍华
摘 要: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灵活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如此,才能在维持学生长久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真正促使他们自身创新意识的树立以及创新能力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能力;疑问情景;生活情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竭力挖掘学科中蕴含的创新因素,积极探索与实践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得到显著发展的方式方法。对此,我有如下认识。
一、借助疑问情境的创设,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受到爱因斯坦这一言论的影响,我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总是会从教学具体内容出发,精心为学生设计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疑难问题,而这一举措很明显对于他们自身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例如,在学习“植物的茎可运输水分”这一知识点时,我在上课一开始,就为学生展示了一盆3个小时之前已经浇过水的盆栽植物,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通过上节课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那么,吸收来的水分是全都贮存在植物的根部呢?还是植物另有其他贮存水分的方式方法呢?”这一问题如同一个小石子,打破了原本安静的学习氛围,使得班上的讨论气氛逐渐高涨起来。有的学生认为:“吸收来的水分应该都还在根里,因为植物的枝叶要是具备储水功能的话,它们应该在吸收了那么多水之后应该从外表上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有的学生则认为:“枝叶发生不发生变化,又不是用肉眼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没准儿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大家众说纷纭,谁也不能说服谁。趁势,我充当了“和事佬”的角色,“既然大家争论不休,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来论证一下到底植物的枝茎具不具备储存水分的作用。”(随后,将该盆栽植物的茎进行截取,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发现茎的横截面、纵截面都有细微的水分渗出,并得出:植物的茎能运输水的正确结论。)
毋庸置疑的是,学生在上述疑问学习情境中都做到了积极开动脑筋、努力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并热衷于借助一定的设备去验证自己的所思所想。很显然这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及其科学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借助生活情境的创设,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实生活是所有学科知识的根本来源,小学科学学科同样也不例外。所谓的生活化教育理念便是基于此认识。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所熟悉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学素材,在为学生积极营造一个生活化学习情境,帮助其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实现对所学科学知识点形成深刻认识的同时,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例如,冬季气候干燥,班上的学生经常感到嗓子不舒服。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我灵机一动:学生已经学习了“奇妙的水”这一章节,为什么不能将其中“水可以蒸发”的相关理论知识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呢?因此,待到上课时,我一步一步带领学生如何制作一个既完整又美观的喷壶(中间穿插着喷壶其实是利用了水的大气压力这一知识点,学生由于年龄小,可能当时对这一内容并不甚理解,但是他们的接受兴趣及积极性却极为高涨,有效开阔了其视野范围。)并要求学生可在课下利用课余时间同其他学生一起合作分工,尝试在不依靠老师的指导下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如废弃可乐瓶、易拉罐、纸奶盒等)独立制作完成喷壶。等到再上课时,学生们纷纷向我展示了他们的创作成果。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高度肯定之后,我给他们讲:“冬季气候干燥,我们教室人多、空气流通性也比较差,大家可以利用自己制作的喷壶,不定期在教室里喷几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喷了水之后,教室内的环境以及大家嗓子不舒服的情况都会得到大大改善。”
如此,借助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就大大调动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探究精神及热情,同时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过程中他们又得以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分析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而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他们自身创新意识及实际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和发展。
总之,作为小学科学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灵活地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如此,才能在维持学生长久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真正促使他们自身创新意识的树立以及创新能力的更好发展。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