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语用”,扎实“语练”
2016-06-07刘萍
刘萍
摘 要: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在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目标上,课文只是一个载体,而真正的内核就是隐含在课文中的“言语形式”。
关键词:语言文字;文体结构;文体特点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然而我们的语文课程却出现以阅读为重点的课程取向,造成“阅读”和“表达”教学时间的结构性失调,使阅读与语用脱离,造成课内文本解读学词千万,课外习作枯燥无味,可见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丰满“语用”扎实“语练”(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中学习“语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字词的理解要在语言环境中识记。常感觉学生多年的学习积累了很多的词,但是在习作训练时却词语匮乏,语言乏味。这源于在识记字词时离开语境独立识字,过分强调识字方法的技巧分析,忽略了字词在文本中的语义,加之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忽略学生语用习惯的培养,造成学生只单一明白字词的表面意思。未学会在语境中练习运用。我在教授《与象共舞》中的“熟视无睹,尴尬,彬彬有礼”等词时依据学生喜欢表现的特点。采用表演的方式理解词意。孩子们说到“熟视无睹”时把头昂的高高的,目光不屑一顾。故作傲慢轻视,有些表情淡然。学生各种肢体语言告诉我他们对这个词义已经意会。继而我说谁能创设一段情境用上“熟视无睹”。于是学生说:“我们学校的有些同学见到校园里的垃圾熟视无睹,太不热爱我们的校园了。”接着学生将“尴尬”“彬彬有礼”用脸红,低头不好意思,手脚忙乱不知道往哪放,鞠躬行礼等动作先表演出来,之后再分别创设情境进行造句训练。这种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由课内延伸课外,通过实践体验运用语言自我教育达成三维目标。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融合达到学以致用,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二、借文体结构特点落实“语用”
依据小学生认知规律。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必过于注重理性的认识,而是应该强调在语言实践中模仿运用。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只是教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还要清楚课文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在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目标上,课文只是一个载体,而真正的内核就是隐含在课文中的“言语形式”。因此,我们倡导阅读教学要从“文本解读型”向“语言学习型”转型,从“内容的分析”向“策略的指导”转身。在《威尼斯的小艇》第四段我抓住每段落都有中心句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仿写出租车司机和厨师的熟练技术。学生写到:爸爸的技术高超,不管前面来多少车他总能见缝插针绕过去,然后争分夺秒躲过红绿灯……学生欲言又止。见此我随机引导学生以说话接龙的形式完整句式。其中李×说: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雾霾,坐在爸爸的车里你大可把心放在肚子里。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既是对现实生活环境的一种警醒,又是运用文本结构特点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三、依文体特点仿用“语用”
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足以构成训练的素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文体知识和言语特殊表达的教学目标,多为感知性的,一般不做术语性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文体教学目标的弱化。相反,教师要强调文体意识,针对不同文体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叙事性作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优美语言;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我想》这首富有奇幻想象、韵律美的儿童诗,用词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悠、尝,望,飞”对我做什么的想象。这些动词准确形象。在朗读理解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这种文体特点。然后仿照这种文体特点创作诗歌。结果孩子们写出了:我想把眼睛安在天空上,看看天地里的庄稼,看着未开花的花苞,看啊看啊——看出大自然的一切生机;我想把小手种在春天的土地上,抚摸着湿软的泥土,抚摸着颗颗为发芽的小种子,摸啊摸啊——摸出春的生命;我想把小手,安在话筒上,带着优美的旋律,摸着一串串音符。唱啊唱啊,飞向梦想的天堂。在仿写儿童诗的过程中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了一个来回,即从语言文字出发,进入到思想内容,然后再从思想内容出发,重新又回到语言文字。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在研读文本、设计教学时,就要立足于课文语言,从语用的角度,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在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中落实语用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