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鱼”的视角看教育

2016-06-07王一萍

新课程·上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青蛙池塘成人

王一萍

有一个童话,在教育界广为流传:小鱼和小蝌蚪是一对好朋友,总是形影不离在池塘里快乐地游来游去。一天,小蝌蚪长大变成一只青蛙,离开了池塘,离开了他的朋友鱼。鱼无法理解:像鱼一样的蝌蚪怎么会长出脚?而且离开池塘、离开他。青蛙告诉他:“蛙和鱼是不同的,蛙就是蛙,鱼就是鱼。”经过一段日子,青蛙开心地回到池塘,告诉小鱼他看到另一个和池塘不同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小鱼听了之后很想去看看,忍不住努力往陆地上跳,结果差点死去,被在那里觅食的青蛙救回了池塘。当小鱼又在池塘里畅游时,他对青蛙说:“你说得对,鱼就是鱼。”

这就是李欧·李奥尼呈现给我们的《鱼就是鱼》。与其说它是一个童话,不如说它是一则寓言,其中更蕴涵了教育的意义。而且,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演绎出不同的含义。而我则更愿意透过“鱼”的视角来看我们的教育,并就教育的“无为”和“有为”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鱼就是鱼”——教育的本质是尊重

《鱼就是鱼》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儿童就是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及发展规律。其实,尊重并不是个新鲜词,它也是《纲要》倡导的理念之一,每个教师可能已经耳熟能详。我们在努力实践着,但远远不够。

案例:大班科学《油和水》

以“溶解”为主题的活动已在大班开展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对溶解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这不,近阶段他们对油是否能溶于水发生了争执。为了顺应孩子的兴趣,老师精心组织了活动《油和水》。之前在盐和沙的实验中,孩子们懂得了“沉淀”;在面粉实验中,孩子们学会了“过滤”。如今,油是否能溶于水如何用实验去判断呢?老师思虑再三,想出了用小勺来做分离实验。新的实验方法和工具激起了孩子参与的兴趣,他们投入地操作着。但怡×是个例外,她一直一动不动,坐在那里看着杯里的油和水。老师纳闷了:“怡×,你怎么不做实验?”怡×回答道:“不用做实验,我看看就知道油在水里是不溶解的。”老师朝杯中一看,可不是,油和水分离得那么清楚,一看就知道水不能溶解。看着其他投入地实验却一直得不出结论的孩子,老师茫然了。

现实中,我们有很多“尽职”的老师。他们组织每一个活动时,总是为孩子想到最好——最好的教学具,最好的方法。他们唯一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一时间,很多看似精致的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可是,精致背后隐藏的是什么?细究之下不难发现,教师的主导变异为绝对。分离实验看似新鲜,事实上却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人为地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于是,我们产生了疑问:什么才是适合儿童的教育?

不错,鱼就是鱼,它不是蛙,也不是鸟;同样,儿童就是儿童,他不是成人,也不是小大人。为了“鱼就是鱼”,我们要对儿童多一些了解、多一些尊重,从而让教育多一些空间、多一些自由。换句话说,让教育成为“无为”。

1.适度隐退

自由与探索是孩子的天性与本义。教育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种本义。作为学习的主体,孩子自主参与、亲身体验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方法。老师所做的,应该是创造机会、提供材料。当孩子投入地学习和探索时,我们要适度隐退。如案例中,老师完全不必精心准备实验方案,而可以放手让孩子以自己的意愿完成实验,并在其后的观察比较中找到更快捷、简便的方法。

2.适当观察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总是非常详细。孩子若出现问题,老师也会检讨自己:是不是课前准备不充分?是不是讲解示范不详细?其实,适当的“袖手旁观”也能激发孩子继续探究的欲望。有了观察,教师就有可能发现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并帮助他们找到最大、最好的切入点。如案例中孩子对“油是否能溶于水”产生争执时,教师的策略就是旁观。激烈的争论使孩子思考更全面、表达更到位、探究更有效。

二、“鱼总有一天想上岸”——教育的价值是发展

池塘外的世界很精彩,池塘里的鱼总有一天会被吸引。如此一来,鱼“想上岸”就顺理成章了。于我们而言,儿童不可能永远是儿童,他们要成长、要发展,而有效教学是促进孩子发展的必要条件。

案例:小班健康《我的鼻子》

教研活动“我的鼻子”正在小班进行着。为了让孩子们切身感受鼻子闻的功能,老师准备了面霜、臭豆腐和醋,并把他们放在了不透明的瓶子里,让孩子闭上眼睛通过鼻子闻来判断。上去闻的孩子都很能干,基本上一闻就知道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每个孩子闻完之后,老师都追问一句:“为什么你知道里面是××呢?”老师的意图很明显:让孩子说出它的气味,从而为自己的判断找到理由。在说香和臭的时候没有发生状况。但轮到闻醋时,闻的孩子怎么也说不出“酸”字。这时,教师及时介入,也闻了一闻,然后告诉孩子:“这个气味有点像杨梅的味道,它到底是什么气味呢?”终于,有孩子说出“是酸味”。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进行了总结:“闻上去酸酸的就是醋。”

活动进行到某处卡壳了,怎么办?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见的情况。此时,孩子急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没有过渡的要铺路架桥,不能理解的要层层剖析,无法表述的要循循善诱。案例中的老师正是这样做的。那句“这个气味有点像杨梅的味道”就是帮助孩子从不知所措到心领神会的关键。于是,我们有了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鱼不可能仅靠自己的主动探索就知道鸟、牛和人;同样,儿童也必须在更具知识和经验的成人的帮助下才能更好发展。当鱼想上岸时,或者说当儿童要发展时,我们成人必须有所为。

1.适时介入

当孩子不能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时,教师必须介入。介入的方法有很多,介入的时机也无标准,但都应以能帮助孩子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为目标。孩子的天性和探索的精神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得到最大发展。案例中老师的介入无疑是合适的。正因为如此,孩子们才在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打开思路,并逐渐明晰观点、提升认识。

2.适当引领

孩子需要来自成人世界的保护,也需要来自成人世界的引导。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就算是自主探索,教师的总结、提升也必不可少。活动中,教师的适时提醒、适当设疑以及及时的支持,能为活动指明方向,减少孩子试误的几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案例大班科学《油和水》中教师的语言指导、案例小班健康《我的鼻子》中教师的行为示范等。

《鱼就是鱼》的故事随时都在上演,主人公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透过“鱼”的视角看教育,我发现所谓教育的“无为”和“有为”,其实是一种对立的统一。有所“无为”,才能有所为;反之亦然。《鱼就是鱼》的故事启示我们,教师之为要“到位”,不能“越位”;要“学为主体”,不能“喧宾夺主”,要“授之以渔”,不能“越俎代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教育“无为而为”的理想境界。

让我们朝着这个境界不畏艰难地走下去吧!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青蛙池塘成人
热闹的池塘
成人不自在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
Un rite de passage
青蛙便签夹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