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2016-06-07蒋冬梅
蒋冬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和诗句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化诗为画。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句感受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和诗句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流程】
一、西湖引入,理解诗题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人们会不由自主想起风景如画的西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齐读)
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一年最热的时候,雷雨最多。地点:望湖楼。在西湖边,傍湖而建,在那时有一座大酒楼。醉书:喝醉酒写的。被美景陶醉了写的。诗人究竟为何而醉?学完这首诗,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二、理解诗意,化诗为画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教材自由读读课文,注意倾听老师的要求:第一,读准字音,试着画出节奏,将诗句读通顺。第二,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课文插图想想诗句的意思,试着说给同桌听听,不懂的打上问号。好,孩子们,读起来吧,开始。
2.检查自学。(1)检查朗读。A.看谁能看准读对,主要是正字音;PPT出示“遮、散”。B.读出节奏。(2)理解诗的大体意思。A.经过刚才的自学和朗读,同学们对这首诗肯定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请拿起笔画一画,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B.在诗人的描写中,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
3.通过想象,化诗为画。
(1)孩子们,从你们的理解中,我明白了这是苏轼在望湖楼宴请朋友,突然天气有了变化。“黑云翻墨未遮山”,孩子们,通过诗句,你看到了什么?(预设:有没有见过黑云翻墨的样子?是什么样儿的?请你读出来。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带着你的想象读读。当你读到这句诗时,你有什么预感?)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场大雨还真来了,此时你又看到了什么?(预设:什么样的雨称白雨?白花花的雨,突如其来的暴雨。此时你看到什么?读出来。从“白雨”你体会到雨大,你还从哪里体会到雨大?乱入船,雨大了才会乱,读出来)
(3)谁来将这场又大又急的雨,通过朗读带到大家眼前?指名,齐读。
(4)这真是一场又大又急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感到激动。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慑,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有一番洞天。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场卷地而来的大风,它吹散了——吹走了——吹来了——)
(5)望湖楼下水如天。此时的水怎样?天怎样?你能想象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象吗?(水如天开阔,读出你的开阔;水如天一色,读出你的水天一色;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
(6)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去看看水如天的景象吧。引读:
雨后的西湖,水如天一样开阔,读。
雨后的西湖,湖面像被洗过的天空一样明净,读。
雨后的西湖,水映天,水天一色,读。
4.总结,感受全诗意境。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把静止的文字变为灵动的画面,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不仅仅是因酒而醉,还因雨而醉,因景而醉。)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苏轼,就站在望湖楼上,凭栏远眺,感受疾风骤雨,观赏水天一色,齐读。
三、感悟诗情,领悟写法
1.“一切景语皆情语”,你知道当时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出示:在熙宁5年,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不同政见,受官场挤压,无奈乎,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与朋友同游西湖,经历夏日骤雨,触景生情,写成此诗。
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你从这骤雨中读到了怎样一位诗人?(乐观、豁达,平静,开阔)
2.走进诗人的心中去读诗,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试试。
3.据说大诗人苏轼数年之后,对他的这首诗还念念不忘,可见诗人的感受至深,写法的精妙。诗人在什么地方观察的?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的?抓住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从哪些词语看出?同学们可以把从诗人这儿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当中。
4.(短短的时间,我们跟随苏轼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全诗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景有情,读起来会油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上观赏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到雨中的“白雨跳珠”再到风吹雨散的水天一色,无不令人心旷神怡。)豁达的苏轼喜欢西湖,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他还写过一首诗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有顺序地观察一种自然景象,抓住它的特点写一个片段。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