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感受音乐

2016-06-07史建梅

新课程·上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律动音色青蛙

史建梅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要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来生成和实现。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如何在课堂中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呢?本文是从我在市教研活动中执教的一节研讨课《神奇的动物王国》教学实录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在游戏活动中走进音乐

片段一:猜一猜生活中的动物

随着《动物走路》的音乐,学生模仿各种小动物的模样律动进教室。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位好朋友,想知道它们是谁吗?他们就藏在这个神秘的房子里(多媒体出示神秘房子),我们先来听听它们的声音,然后猜一猜。

师:是谁呢?(老牛)(多媒体出示老牛头像和节奏谱 哞— 哞—)

师:这么有节奏的叫声谁能模仿呢?(学生个别模仿)

师:我们还可以加上什么样的动作来模仿?(生个别动作模仿,再集体模仿)

师:通过刚才的体验,谁来说说老牛的声音有何特点?(音色粗,声长)

2.师:下面我们请出第二位好朋友,听听它是谁?(鸭子)

(多媒体出示鸭子和节奏谱嘎 嘎 嘎 嘎)

师:我们可以加上动作有节奏的模仿吗?(生有节奏的集体模仿)

师:同学们,鸭子的叫声和老牛的叫声有区别吗?(鸭子的音色高而明亮,短促有弹性)

3.师:我们再来听听最后一位朋友它是谁?(小鸡)

(多媒体出示小鸡和节奏谱叽叽 叽叽)请同学们加上动作一起表现。

师:小鸡的叫声和鸭子比较有什么不同?(音色尖细短促)

4.老师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代表一个小动物,在老师手势指挥下一起有节奏的模仿。学生在三声部的节奏练习时,教室里仿佛成了一个非常有序的动物园。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针对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本环节,老师深入挖掘了教材的趣味性,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感兴趣的动物出发,通过听、说、模仿等实践活动,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再现了丰富、直观、形象、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玩”“乐”中不知不觉了解了动物的特征,感受了节奏和音色的特点,为后面继续听赏乐曲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二、在聆听活动中体验音乐

片段二:听赏《野蜂飞舞》

师:刚才我们用动作和叫声表现了小动物,这堂课老师还要带领大家走进神奇的动物王国,去听一听音乐是如何表现小动物的。

1.师:远处来了一只小精灵,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猜猜它是谁?(学生听赏《野蜂飞舞》)

师: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动物?他在干什么?能用动作表现吗?

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行走的速度都特别(快)。音乐是怎样告诉这样的感受呢?(音乐速度快,节奏密集)

2.复听音乐,律动表演。要求学生认为是哪种小动物就表演哪种小动物,看谁与众不同,进一步感受音乐表现的动物形象。学生随《野蜂飞舞》的音乐一起律动。

师:通过刚才的体验,你觉得这只小精灵在快速行走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特殊情况?音乐是如何表现的?(速度变慢,忽高忽低,忽强忽弱,音色变粗)

3.扩展升华

(1)如果老师给你一支笔,你画出的这只小动物行走的路线会是怎样的?(弯弯曲曲)

(2)出示:A.×—×— B.× × × × C.×× ×× ×× ××

如果老师要你为音乐中的小精灵选择一个合适的节奏,你会选择哪一个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等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这一环节,老师从听觉入手,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聆听感受—想象表达—模仿律动—拓展升华……步步深入。让学生在宽松自由、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充分自主地参与活动,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丰富的想象力,去尝试、探索、表现音乐,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在创编活动中呈现音乐

片段三:听赏《小青蛙》

1.师:这只活泼欢快的小精灵引来了一群小青蛙,小青蛙们在荷叶上跳来跳去,非常可爱,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是由什么乐器表现的,乐曲中模仿了自然界中的几种声音?(学生听赏《小青蛙》)

师:乐曲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二胡)模仿了自然界中的几种声音?(风声和公鸡的叫声)分别在乐曲的哪个部分?

师:这首二胡独奏曲,名叫《小青蛙》,乐曲通过速度、力度、节奏、音色的变化,给我们讲述了“小青蛙快乐的一天”,下面请同学们再来仔细地听一听,边听边发挥你们的想象,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编成一个故事来讲给大家听,比比看谁编得好。

2.老师通过分段听赏,并配以三幅提示性的画面,帮助欣赏听赏,引导学生想象创编故事。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音乐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即兴编创活动,并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所以,本环节老师选择的是命题音乐听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有目标地发挥合理想象,进而创编出新的音乐形象。教学中,老师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通过分段听赏,通过画面的提示帮助等一系列音乐活动,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步步加深,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和学习空间,提高了表现力、创造力和鉴赏力。

四、在综合活动中理解音乐

片段四:听赏《乌龟》

1.师:正当小青蛙们玩得高兴时,森林里来了许多小动物,有只小动物总是走在其他动物的后面,它是谁呢?我们来听一听。(学生聆听《乌龟》片段)

学生听完自由发言(大象、乌龟、河马…),并用动作表现自我认为的动物形象,同时老师追问: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引导学生表达不同观点。

师:我认为大家说的都没错,因为音乐的速度比较(慢),所以我们判断这是一只行走缓慢的小动物,又因为音乐的音色比较(粗),所以我们还可以判断这是一只身体笨重的小动物。

2.(1)如果我们将这段音乐与前面表现动物快速行走的那段音乐比较,它们在速度和音色上有什么不同?

(2)如果前面的那段音乐我们用明亮的颜色表现,那么这段音乐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颜色来表现呢?(灰色、黑色,棕色……)

3.老师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学模仿动物行走的姿势,要求你认为音乐表现的是哪种动物你就扮演谁,看谁与众不同。(学生随《乌龟》的音乐律动表演)

音乐教学,其实就是把一个个音乐作品作为唱或者听的载体,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充分为孩子组织和开展有音乐性的实践活动。为了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本环节老师从听赏音乐片段到根据音色和速度判断动物形象、表演动物形象,最后通过色彩表现音乐形象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感受积累掌握音乐的表现性要素,提升学生音乐学科的基本素养,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得到持续发展。

总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模仿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手段,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只是处于基本的感受体验阶段,如果要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理性审读其中的音乐要素,显然不切实际,更违反了音乐教育的一般规律,可是如果不带领孩子去感受这个作品的特点和精髓,好像又把音乐最本身的东西给丢失了,因为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教会学生感受音乐,重要的是借助这个作品,通过形象生动富有情景且与生活相连的音乐实践活动,使他们感受、体会隐含在这其中的音乐要素,但介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的科学性,这些音乐语言只能是只可意会而无需言传的,那么,我们只有放大音乐的直接经验感受,让学生在自己直接感知的基础上,用肢体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一窥音乐的妙趣。

注:本文系南通市第九届教师专业成长优秀论文评比文章。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律动音色青蛙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小青蛙捉虫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谁能叫醒小青蛙?
生命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