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点燃”学生的强国之梦
2016-06-07肖星云
肖星云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课,是以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主题,课文以史实为依据,引导学生感受国破家亡的苦难与中国人民决不屈服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与反抗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强国之梦。收集相关历史资料,运用历史知识驳斥谬论,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与鉴别能力。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爱好和平,进一步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一、立足课标,全面设置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联系密切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本节课老师在执教过程中,通过学生课前收集、课内全班交流汇报以及教师收集制作的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曾经遭受的苦难与屈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从整堂课观察来看,既有知识点的学习,更有情感的激发,并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资料、运用资料和展示、交流、汇报的能力,可以说是教学目标齐全而清晰。
二、立足教材,科学整合教学资源
品德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拓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差距较大,空间、时间、时代背景、时代思想都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很难对该教材内容产生共鸣,从而理解不透,会产生很多疑惑。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老师在执教本节课时,认真挖掘了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教师在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知识并交流后,接着就播放了一段视频,通过视频,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接着教师以幻灯片形式出示自己收集制作的课件,接着让同学们交流个人收集的资料。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让学生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培养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客观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而这些资料都是教材上没有的,是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资料。既充实了教材,又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立足生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体验去感悟,从而达到理解认识、掌握技能、养成习惯的目的,最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战火硝烟的年代,没有战争年代的切身体会,他们能够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知道中国人民所受的灾难。但要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还有相当的难度。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课堂上运用了大量教师课前预设的图片、视频等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始终明确自己的角色与作用,实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转变,将学生推到前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交流汇报为主,教师巧妙地加以点拨、提升或追问,引发学生思考、交流与表达,使学生的作用得到彰显。本课教学做到了始终以学生为主,促进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