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夫卡及其小说中的中国情结

2016-06-07刘风燕王德山

新课程·上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卡夫卡情结中国

刘风燕+王德山

摘 要:通过卡夫卡的思想及小说内容和中国作家及其作品的比较分析,初步了解卡夫卡小说和我国文学中某些相似相近的思想及创作,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卡夫卡的小说,为中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帮助,从而为学习西方文学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卡夫卡;中国;情结

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7月3日生于奥地利一个犹太家庭,是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是伟大的作家,却又是现实生活的弱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其短篇小说《变形记》《骑桶者》,作为学习西方现代文学的典范之作。卡夫卡以他另类的人格和看似荒诞的作品来到中国,使很多人感到惊诧和费解甚至回避,其实卡夫卡及其作品却有很多和我们相似的情结,卡夫卡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卡夫卡与鲁迅

卡夫卡与鲁迅同为20世纪30年代伟大的小说家。他们是同龄人,都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都受到良好的教育。童年时代都经历了痛苦的“家难”。青年时期都热衷于对尼采思想的探讨且深受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他们都以冷峻幽默犀利讽刺眼光观察社会针砭时弊;以近乎无情冷漠残忍之笔鞭挞社会,抒发他们对世界的炽热滚烫之心。

众所周知,鲁迅生于1881年,比卡夫卡大两岁,由于“家难”,童年十分不幸,祖父考场舞弊罢官入刑,父亲身染沉疴,终至死亡,家境的败落,世人的冷漠,鲁迅沉痛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在世人冷眼中鲁迅度过了屈辱的童年。卡夫卡在肺病折磨下终身未婚,过早离开他热爱的世界。鲁迅也在肺病的摧残下匆匆走完了一生,虽有家庭,也终身没有结婚。但是他们都为这个世界不幸的人们高呼过,都成为二十世纪蜚声世界的小说家。相似的不幸,共同的社会思潮影响,使他们不约而同把笔墨切入对社会的观察和无情的鞭挞。读到卡夫卡的作品,我们似乎看见了鲁迅的影子,卡夫卡离中国并不遥远。

二、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蒲松龄的《促织》

卡夫卡接触过老庄的哲学文章,也读过孔子的《论语》,而且谈了他的感受。他说:“读孔子的《论语》,起初还站在坚实的大地上,但是越往后面读越来越感觉虚无缥缈让人难以捉摸。”认为“老子的格言是坚硬的核桃,我被他们陶醉了,但是核心依然紧锁着,我反复读,发现就像小孩子玩的玻璃球游戏那样,从一个角落滑到另一个角落,透过这些我发现了自己思想的肤浅,无法包容老子的玻璃球,这是令人沮丧的发现,于是我停止了玻璃球的游戏”。再看看他的小说代表作《变形记》和我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促织》,尽管两人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两颗巨星,但是这两篇传世之作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篇小说都以非常荒诞的艺术手法、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一个厚重的主题——人变成虫的悲剧,或者叫“异化”的悲剧。尽管二位作家在时间空间上都相隔久远,但都洞察了相同的社会问题,小人物在面对强大生存的压力面前只有变成小小虫子。

三、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和旧中国的乞讨者

阅读卡夫卡的另一短篇小说《骑桶者》。这篇小说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外国文学欣赏》。小说写寒冷的冬天一户穷苦的人家,由于天气出奇的冷,家里没有御寒的煤,只剩下两只空桶,又没有钱去买煤,而向煤老板借煤的故事。小说看似荒诞其实令人心酸流泪。荒诞在于其行乞的方式离奇。

其实,行乞在中国比比皆是,穷人乞讨也是种艺术。卡夫卡小说中的主人公是骑着桶飞起来去乞讨,最终没有成功,人在现实中多么无奈。旧中国穷人们乞讨为了避免这种无奈,想尽各种花样和手法来引起别人的同情施舍。有“范家门”乞讨的,他们上门讨要时,身上背一个长三尺六寸的布褡子,凡是见到街门上贴有对联的户,不论这家是干哪行的,都能讨要。因为只要街门上贴有对联的,就说明这户有识字的人,那就是孔夫子的弟子,就要得口粮,让他们替祖师爷还账。还有一种在湖北叫“找乾龙船”的,过去“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农民遇到凶年沿门托钵沦为乞丐,他们是用一种叫“找乾龙船”的形式乞讨,用木头做成龙形的小船,长二尺余,宽约一尺左右,船中供奉三圣娘娘神像,用彩色画成,神像前供三炷香。船身下面悬红布袋一条,宽与船身相等,长约二尺余,中有长柱一根,柱下安置插机一具,可以插在地上,船身旁设置小锣和小扁鼓一套。施舍时有一定规矩给钱需丢在船上,给米要用杯勺之类盛装,而放置其袋里,如果以手抓米给他,则亵渎圣母,即拒不接受。借此欺骗农村妇女,私求圣母送子或配得良缘。

卡夫卡小说中的乞讨是骑着空煤桶飞起来去借,是荒诞的不合情理的,旧中国的现实乞讨看似是合乎情理,其实更为荒诞而且还充满了迷信和欺骗。二者一虚一实,一个彰显文学艺术的高明,一个是行乞手法的高超。两种乞讨都没有向施舍者在语言上过多的诉求求得同情,都用很怪异的方法来引起别人注意,以此表明乞讨者来的目的,卡夫卡小说中的骑桶者和中国旧时的乞讨者心理完全相同,他们都明白人们对于惯常的请求都麻木不仁,乞讨的方式完全是为了避免失败,虽然乞讨者很穷但是都有强烈的自尊心,都害怕受到别人的鄙视,一旦得不到钱物大可以离开,避免过多的言语冲突。

文学是人学,文学反映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广泛社会生活。反映的是人的命运,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世界。尽管卡夫卡的小说看似十分荒诞怪异,其实处处都闪烁着鲜活的生活影子。也许荒诞的背后折射的正是生活的本质。尽管卡夫卡和我们言语不通,文化习俗迥异,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和我们是相通的,他的许多作品有我们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生活缩影,因此卡夫卡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卡夫卡情结中国
《卡夫卡传》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