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016-06-07赵玉辉
赵玉辉
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怎样为他们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这是教师和家长共同探讨的问题。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二者互相联系,又有区别,因此我们要对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学习、生活进行研究,自然就能更充分、科学地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真正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的顺利衔接,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行为习惯主要是在三岁以前和幼儿园形成;学习的习惯主要是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阶段形成。入小学后,孩子从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如果在幼儿阶段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那么到了小学一年级往往会因为功课繁重、作业繁多、课堂枯燥无味而对学习丧失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应依据幼儿好奇心强等特点,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提升其学习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让孩子富有意志力和自控力
知识的学习并不能仅仅依靠兴趣,学习是一个较为辛苦的过程,因此还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与控制力作为支撑。幼儿刚刚进入小学,还不具备自觉遵守纪律与学习的能力,他们会有随便走动或是交谈等行为,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的课程是40分钟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这些时间进行合理分配,依据幼儿发展特点,将其注意力集中时间规律摸清。在此阶段集中进行知识讲解与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思维后,便会自觉集中意志力进行学习,进而提升自身的意志力与控制力。同时,教师还应依据学校培养要求,适当对幼儿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进行管束,帮助幼儿进行控制力与意志力意识的养成。
三、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园时期,孩子的日常生活包括穿衣、睡觉等问题都是由教师与家长细致入微地照料的。而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条件与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事情被要求独立完成。所以,在幼儿园步入小学这一过渡阶段中,家长与教师要适当对孩子的自理能力与时间观念进行适当培养。可以对孩子的睡眠与起床时间进行规划,养成良好的生物钟。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孩子进行适当的晨间锻炼,养成良好的起床习惯,并依据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上厕所的习惯。
四、提高孩子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
1.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周围事物与人群表现积极的态度。同时,要对孩子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进行培养,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带孩子去伙伴多的地方,与其他孩子玩耍交流,并为他们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与尝试。如,家长应在入学前带领孩子参观小学,让孩子主动体验、探索小学里有哪些课程以及课程安排、作息时间等,并向小学教师请教小学课堂需注意事项,以及师生相处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回家后,可以与孩子进行课堂模拟游戏,既提升孩子上学的愿望,又能帮助其提前适应校园生活。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小学生的课间都交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要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为幼儿营造自己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家长应让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在家里自己叠衣服、叠被子、自己穿衣、自己吃饭,帮助父母整理房间等。这对培养孩子独立性具有促进作用,对未来的学习生活起到铺垫作用。
3.培养孩子交际能力
小学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生活天地,培养孩子善于交往、学会交往,这对孩子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多种能力的同时,也要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懂得轮流与分享的良好品性。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与小朋友打架,听老师话等。尽管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对于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在步入小学后,交往将不再是一件难事,而将是一件很自然、很愉快的事情了!
4.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孩子进入小学有大量新的行为规范,如,上课不能喝水,不能随意离开座位,课堂上要去厕所要请假等,这些幼儿难以记住和遵守,也是孩子入学后受批评的主要原因。所以,幼儿园教学要把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与规则意识培养,融入一日活动之中,特别是大班。家长也应当从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上,严格要求孩子。
5.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及正确的站、坐、行的姿势
入学前的准备,应包括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书写要规范、整洁,书写姿势要正确,握笔姿势要正确,用眼要注意做到三个“一”等。这些最基本的学习习惯看起来很简单,却对孩子的未来有极大的影响。我们家长一定要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让他们尽快地、自信地,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真正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的顺利衔接,保持身心的和谐发展。
编辑 韩 晓